如果现在给你一个选择:这是一个人的假期,在这期间你不能联系任何人,不能上网、不能打电话,其它所有的要求都能满足你,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你能接受吗?我想很多人开始可能会愿意,但时间久了,那种远离人群的孤独会让你很难过。因为毕竟能忍受孤独的人是很少的。
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如果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相处得好,会让我们自己很快乐,相反则会很痛苦。这本书就是研究亲密关系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提升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其实也就是在一段恋爱和婚姻中,怎样和伴侣相处。
什么是亲密关系
这里我们主要将亲密关系定义为朋友与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有着亲密关系的两个人他们有着自己之间的秘密,他们互相依赖、互相了解、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忠诚,有着一致性的行为和想法。正因为这样,他们通常觉得他们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从我和他变成了我们。
归属需要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和亲密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都期待与那些关心自己、包容自己的人交流。如果失去了亲密关系,我们会感觉孤单,性格也会变得孤僻。有研究表明,失去亲密关系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家庭幸福的人们寿命会比家庭离异的人们寿命更长。我们为什么需要归属感,有一种猜测是,在远古时代,一群人生活更加能繁衍后代,而一个人很可能会遇到危险,从演化学上的理解,我们就慢慢变得更加在意在群体生活中的关系。
文化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很快能发现父母那一代人对于婚姻关系的理解与现在的年轻人很不一样。比如他们那个年代绝对不允许离婚,而现在的社会对离婚没有那么大的道德标准。亲密关系是会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是什么让现在的亲密关系发生变化呢 ?有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意识的觉醒、男女比例失调、互联网的普及都是影响亲密关系的原因。
个人经历的影响
亲密关系还受到个体经验和经历的影响。科学家们发现婴儿对抚养者的依赖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人们普遍认为在孩子生病、渴了、饿了之时,母亲能及时照顾他们,他们就会觉得是安全的可信任的,这样就发展出了安全型依恋;如果有时抚养者在照顾孩子之时,不能及时照顾到他们,自己也存在焦虑和不耐心,这样的孩子就会发展出焦虑、矛盾型。而另一种孩子就会觉得他人是不可信任的,不管对自己好与坏,而产生了疏远和冷淡,发展成回避型依恋。
随着研究的公布,科学家们发现不止这三种依恋类型,大家普遍分为这四种类型:
- 安全型:在情感上能更依赖他人和被人依赖都能感觉安心,不害怕独处和不被人接纳;
- 痴迷型:希望在情感中投入所有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不乐意把亲密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样。。没有亲密关系会不安,担心对方不像自己看中他那样看重自己。
- 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使自己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但很难完全相信别人和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更亲密会受到伤害。
- 回避型:没有亲密关系也能安心,对我而言,独立与自给自足更重要。我不喜欢依赖他人和被人依赖。
当然我们也不能绝对化理解就只有这四种类型,每个人的程度会有不同,随着后天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也会有不同的改变。
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为这些依恋类型的形成,形成了个体特征的不同。例如痴迷型的人和疏离型的人相处,会觉得对方的冷淡和疏远而气馁,都不如和安全型的人相处来得愉快。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下这背后的原因:性别差异、性认同差异、人格差异和自尊差异。
性别差异
我们都听说过“男人来自地球,女人来自火星”。男女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他们往往都不懂对方是怎样思考的,其实不是这样的,科学家研究表明,男女之间的差异没有那么大,他们的相似性是大于差异性的,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刻板印象,觉得男女之间的不同大于相似,根据正态曲线的分布,其实在人群中,大多数都是差不多的,比如身高特别矮和特别高都属于少数。因为我们常识习惯性夸大和美化性别差异,把个体分为男女更为简单,并方便贴上刻板印象的标签。
性认同差异
性认同差异是社会后天的教育和习惯养成的。我们都会教育男孩子应该要勇敢、坚强,女孩子要温柔、友善。这是社会期待的“正常”男女应该有的行为模式。而有一部分的人却是拥有两种不同的性格,她在工作中体现的果断、效率,回到家中对待孩子又能体现出关爱和呵护,我们把这种称为双性人。因为一些人维持着男女该有的刻板印象,在相处中,其实并没有双性人之间相处得更好。如果我们把各自的性格属性分为工具性和表现性,那么如果同样拥有两种属性,会让我们更好地生活,没有必要遵循男性该怎样,女性就该怎样,这样让男性失去了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的角色,也让女性失去了在职场中为事业奋斗的目标。我们的社会一般都不会认为一个女孩子像假小子怎样,但一个男孩子如果娘娘腔就会被人指指点点。这都是刻板印象造成的。
人格
>人格专家把人们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分为五个特质:
- 外倾性:开朗、合群、热情、喜欢社交,相对应的是谨慎、内敛及害羞:
- 宜人性:同情心、合作性、对人信任,相对应的是易怒、暴躁和充满敌意;
- 尽责性:勤劳、可依赖、有序,相对应的是粗心大意、不靠谱;
- 神经质:善变、容易担忧、焦虑和愤怒的程度;
- 开放性: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艺术气质,相对应的是拘泥、僵化和教条。
每个人格的不同在与亲密关系的相处中会有很大的不同。(后面的章节会详细介绍)
自尊
有人喜欢自己,有人不喜欢自己,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如果他人喜欢自己并愿意亲近自己,就会觉得自尊高,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好,就会自尊低。自尊高的人会有很多的自信,即使在亲密关系中遇到挫折也会努力去解决,而自尊低的人会在遇到困难时觉得对方并没有关心自己,反而会放弃这段感情。
人类本性的影响
这里说说人类本性的影响。人类选择繁衍后代是因为能够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来,人类又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男性会选择交配更多的伴侣来为自己繁衍后代,而女性因为身体构造的不同,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抚养孩子,这样造成了双方在选择上的差异。
人际互动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让彼此改变和影响,安全型的人给人更多的信赖和喜爱,在互动的过程中,信任是不断流动的过程。当然也会有其它的依恋类型的互动,有些是遗传的,有些是习得的,他们的互动或许变得更好,或许令人更佳沮丧。
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与人相处也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比如隐私,我们需要坦诚自己来获得信任和依赖,但也会害怕受到伤害,在亲密关系中的互动,会带来意外或惊喜,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但为什么还要渴望亲密关系呢?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彼此。如果没有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我们就会枯萎和死亡。人际关系有时很复杂,但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仔细认真地思索。
看完第一章我就知道这是一本严肃地讲亲密关系的研究,它读起来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我们去理解和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出现了那么多的情感大师,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关于爱和亲密关系的疑问,或许是我们从来没有学过两性之间该如何相处,也从来没有人教过你该怎样爱与被爱。所以我们在一段关系相处中跌跌撞撞,幸运的人或许会在经历中得到成长,而有些人还在原地跌倒。
第一章的内容让我明白自己也是存在很多的误区,原来男女之间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我们对于刻板印象一点儿都没有怀疑它的真实性。记得小时候弟弟爱哭,我总觉得他没有男子气概,殊不知自己也是被刻板印象影响,觉得男生就该勇敢和坚强。而自己倒像个假小子,却意识不到两性之间的相似性。
关于依恋的类型,我才发现自己属于回避型,我回想小时候的事情,大多数也是妈妈讲给我听的,在弟弟和我的选择中,我大多数的印象都是妈妈 选择了弟弟,所以我更倾向于不依赖他人也不想他人依赖自己。在一段感情中,我更倾向于冷淡,所以会让对方觉得很气馁,怎么做都不会让我很开心。我不喜欢依赖对方,有时会让人觉得我根本就不需要男友也能过的很好。其实在一段感情中,要试着去依赖对方,让对方能感觉到你需要他,他所付出的一切你都看在眼里,要好好珍惜。
通过这章的内容,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属于哪种依恋类型,让我更明白在两性相处中自己的行为有怎样的动机。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开始改变的第一步,期待这本书接下来的内容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