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晚上,我们一家人看起了《千与千寻》,先生说他这是第一次看,说自己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宫崎骏漫画改编的电影。
在电影刚上映之初,我带儿子和他的小伙伴小宝,一起在上海的一家电影院看过。只是印象也不够深刻了,再次重温,觉得也蛮不错。而女儿也是第一次看,她还会挑她自己兴奋在意的点,指着小手兴奋地叫。
这部电影看完,一家人都很陶醉,还一起讨论了千寻身上的勇敢、善良、不贪婪的美好品质,是一部挺适合父母陪着孩子看的好电影。
美美地看完电影,第二天儿子睡到自然醒的。一到周末,他永远是家里起床最晚的那个,起来后还很磨蹭,吃早餐时还用手在转动玩东西,非常不专注,先生批评了他一句,因为吃个早餐都能吃半个小时以上,按照他的速度进行下去,几乎能吃到中午。
于是,我给儿子讲起了心流的概念,说昨天我们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就是一种超级专注的状态,完完全全置身其中了,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心流。
然后觉得给他讲理论也许有点难懂,于是我给他讲了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自己初中时读书的亲身体会,不知不觉回忆起了自己昔日的成长经历。
初中一二年级,我的学习成绩因为分心,不再像小学那么优秀了,从年级的前几名下滑到年级的三十名开外,有时候上课还看个闲书,不认真对待学习。直到初三,每次回家看到家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无条件的爱,恨不得将世上最好吃的美味都摆在我面前,我原本觉得中考竞争是一件残酷的事,多少人过独木桥,想把机会和名额让给别人,因此读书也没那么努力。
但是看到家人的爱,激发了我想要上进和出人头地的心,我要为自己和家人好好拼搏一次,只有读书读好了,长大了才有更多机会报答家人。于是初中三年级时,我痛改前非,既不看课外闲书,也不会陷入早恋的纷扰里,一心扑在学习上。
那个时候,我每天早早地起床,5:30天还蒙蒙亮,就自己起来,一个人去学校操场跑几圈,6:00整会准时去教室上早自习。上午和下午,跟着课程表学习,到傍晚晚饭过后,我做了一件许多同学可能不会做的事,便是每天坚持写日记,坚持了整整一年。
在日记里,除了复盘总结今天的所学和不足之外,还会给自己加油打气,自我激励,唤醒更多的能量,去面对第二天和未来的学习。结果在中考时,取得了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绩,考试分数还超过了省重点高中好几十分。
说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不知道会不会对儿子有良性的影响和启发。后面给他讲到权威型、放任型、控制型等等家庭教育模式,以及让他判断,什么样的家长,会养出来最优秀的孩子,他竟然一下子就猜对了,说是权威型的。
我告诉他:“权威型的父母就像孩子的导师,孩子也能受到父母优秀品质的影响,比如热爱看书、热爱动手写字,对待任何事物都极其认真等等,这些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孩子能够从中受到影响,并去行动,最终受益颇多。但是我发现妈妈做这些,并没有对你产生特别好的影响,学习还是自己的事情,纵使妈妈有一千一万个想帮助你学好的理由和心思,最终能否学好全靠你他自己。”
之所以给他讲这些,是希望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他有帮助,白天看《浮生六记》开篇,就讲到苏东坡曾经的话:“往事就如春梦一般,连一点痕迹都不留下。”因此,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记录写作的方式保存下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他曾经的生活经历。我现在也坚持写日记,也一直劝儿子写日记,可惜他始终没做到坚持,给他买过好几本日记本,期望他早日明白好好记录的习惯,他往往写了两三篇后就搁浅了。
昨天白天几乎一整天,儿子就看了大半本福尔摩斯的书,到傍晚快吃晚饭时,他才进入真正专注的学习状态。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作业几乎也就几十分钟都能做完。我其实觉得周五他下午三点不到就放学了,有的是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假日作业,但每次他非要拖到周六甚至周日才完成,对待学习的态度永远是被动型的。有时候我也犯愁,儿子究竟要等到哪一天才知道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呢。
也给孩子讲了很多努力要趁早,也告诉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他也知道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道理懂得不少了,但是在对待自己的时间上,他从来都是漫不经心的,而在对待自己的作业上,也是很不认真,明明可以写得一手好字,就要潦草得让人看了就抓狂来气。不过我始终告诉自己,每天尽量多看他好的一面,好的状态,多些好的引导和启发。
周六晚上,儿子写完作业后,一家人吃完饭洗完澡,又一起看《心灵奇旅》,一度我和先生都看得打瞌睡了,儿子看得还是挺认真的,这是他第三次看这部影片,希望他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目前学习的诸多领域,能找到自己的火花,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并且带动自己在全学科学习上的专注力提升。
在我看来,学习最终学好的关键都在于两个点:开心和信心。这也是我们对待自己所忙事务,要修炼的态度。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育儿、家务琐事的生活,我们如果抱着开心和信心地投入其中,我们一定能过好每一天,过好一生的日子。
昨天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沈复的《浮生六记》,房琪个人传记的《真希望你也喜欢你自己》,《爱因斯坦传》也看到了结尾的部分,这两天还看了三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千与千寻》、《心灵奇旅》,都有或多或少的感悟,我也希望接下来慢慢花些时间写下来。
对自己所经历之事,以一个平凡人的视角,记录下来,我已经不是活给别人看,而是活给自己看。
突然很佩服《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写了厚厚的大部头,去记录年华岁月。也听过一个人在讲到自己父亲佩服很多作家,但在他心中他父亲才是最厉害的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就是他父亲17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日记才是他眼中最伟大的作品。这也是我现在开始坚持写作的初心,不为别的,就为能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些什么,若干年后,我知道自己曾经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享受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里”,借用《心灵奇旅》主人公最后讲出来的话,这是我一生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