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跨年的垃圾时间播出了一段关于干脆面的小品,小品特别好看。
干脆面不是大事,但小品有趣
代入几个边界条件来编个故事
小明 = 王安石,荆公荆公,荆中有明,明而不大,是小明。
王超 =司马光 和小明称兄道弟,见人就叫哥们儿,也就是钓鱼那老头,超过王安石的人。
小明爸爸 = 范仲淹,暂时这么安排边界条件
班主任 =仁宗皇帝 官家是也
小明,也就是王安石这人主张变法,干脆面吃麻辣味的。
麻辣:就是求变,求新,不随和。
干脆面:就是社会总体这么个情形,硬菜揉碎了吃,不支棱,显得面。
这风格,官家觉得眼熟,一家访,发现这事有源流,像范仲淹。
官家发现王安石的路数和范仲淹一样,给范仲淹看麻辣味奏摺问口风,范仲淹一看嘴里骂,但私底下觉得麻辣味的奏摺也对,还偷着“坏”,跟风吃麻辣味干脆面。
总而言之,这两位都如此,也能看出干脆面是那时上行下效的一种政治操作逻辑,而麻辣味是有为官员的不甘与挣扎,话说那时就连包拯吃的也是麻辣味干脆面,这事后续再表。
但官家对这俩人的做派是不满的,因为麻辣味引发的社会矛盾多,见效慢,这时司马光人精钓完鱼跑来,知道官家要有为而没矛盾,于是赶紧倒了一桌子鸡翅味干脆面。
鸡翅嘛,听起来宏图大展也,有面子,又不麻辣,官家当然喜欢面子,但干脆面社会毕竟缺乏真鸡翅,不像麻辣是真的麻辣。所以时间长了,官家发现鸡翅不行,但也不知道怎么拐回麻辣去。
总之那个时代,王相公随缘,范仲淹绥靖,司马光迎合。但深究其原因,却也不都怨官家。
春晚的最有趣的小品能对号入座这么个故事。写在这里,是私人的新年逸趣,无论如何,致敬带来有趣小品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