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晁卿衡
李白(唐)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注释:
晁卿衡:即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又作安陪仲麻吕),《旧唐书·东夷·日本国传》音译作仲满。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公元717年(日本灵龟二年,唐开元五年),来中国求学。改姓名为朝衡。朝通“晁”。卿:尊称。公元770年正月,阿倍仲麻吕在长安辞世,并埋葬于长安,时年72岁。
帝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蓬壶:指蓬莱、方壶,都是神话传说中东方大海上的仙山。此指晁衡在东海中航行。
明月:喻品德高洁才华出众之士,一说是月明珠,此喻晁衡。沉碧海:指溺死海中。
白云:据说有白云出自苍梧入大梁。苍梧:本指九嶷山,此指传说中东北海中的郁州山(郁洲山)。相传郁州山自苍梧飞来,故亦称苍梧(见《一统志》)。此句意谓:悲愁的云雾笼罩着大海和苍梧山。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郁贤皓《李白选集》:“此诗乃天宝十三载春夏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遇见魏颢,闻晁衡归国时遇暴风失事的消息后所作。”后证实为误传,同舟死者多人而晁衡幸免于难,后又至长安。李白误以为晁衡遇难,作诗悼之。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日本友人晁衡卿,辞别长安回家乡,乘坐帆船绕东海航行。首句诗人以名字入诗,点明人物、地点、事件,“辞帝都”仿佛再现当时盛大送别场景,好友纷纷题诗相赠,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大唐盛世如在眼前。次句诗人想象友人此番远去,在茫茫大海航行时的情景,大海一望无际,诗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帆船比作一片树叶,“一片”即展现出宏阔的空间,极为生动形象,“绕”字极生动,将帆船随风而行的动态图形象地展现在眼前,蓬壶一方面指海上的岛屿,一方面象征传说中的蓬莱仙山,为下文好友遇难埋下伏笔。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悲伤似白云满含愁色,飘浮在苍梧上空。诗人用了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晁衡,晁衡溺海身亡,如同明月永沉碧海,同时用明月象征着晁衡高洁的品德,意境凄美。尾句用典,用舜帝南巡死于苍梧的典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白云满含忧愁,笼罩着苍梧。白云愁实为诗人愁。“满”字饱含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怀念,诗人将心中的悲伤移情于白云,于是广阔的天地之间,似乎也在为晁衡的不幸遇难而伤感。读到此,不由得想起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与此处“白云愁色满苍梧”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碧海”与“白云”又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人将内心对去世好友的深深的悲痛,通过“征帆”“明月”“碧海”“白云”这些美好的景物表现出来,中间缀以“沉”“愁”等词加以修饰,使得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在悲伤之余又不乏飘然之感,同时与诗题“哭”字所表达的哀惋的情感又相互协调。读来只觉得愁思已无处不在,同时也表达了李白与晁衡之间跨越国藉的珍贵友谊,再现了当时中日两国之间人民的友好往来。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