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家宴我主厨,对于尝鲜的江南人而言,冬笋自是少不得。江南人的记忆中,家的味道或许是一碗热腾腾的腌笃鲜。
江南人家每年冬月就会开始腌制咸肉,新鲜的五花肉买回来不用洗,为了腌得更入味可以在肉的表面划几刀后把粗盐粒和花椒混合,均匀的把他们涂抹在肉上。然后把它吊在朝北的窗户外面,等到了冬天买上几颗硕大的冬笋,再切上一块鲜肉。咸肉、鲜肉、冬笋,再来点百叶结,一碗鲜美至极的家常腌笃鲜就搞定了。这腌笃鲜的名字中的“腌” 即是咸肉,也是指腌制,小火慢炖即是“笃”,也是小火汤沸顶起砂锅盖一连串的“笃笃”声,鲜肉和笋就是“鲜”。美味不负耐心的守候,盛上一碗,咸肉红白相间、酥香入味,色若白玉的冬笋嫩脆爽口,微卷的五花肉片新鲜肥美,文火慢炖出泛白的汤汁入口咸香浓厚。虽说笋在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然而腌笃鲜中的冬笋脆有余而鲜嫩不足,只有春笋的味道才是真正的鲜美。
春笋是竹子初生的嫩芽,保鲜期极短,所以有“过夜再吃,已有隔世之感”的说法。许多人家都会选择在天色未亮的清晨,到竹林挖笋。透过清冷的雾气,观察地面的隆起或裂缝,鲜嫩的春笋就藏在这湿润的泥土里。刚出土的春笋脆嫩新鲜,挖出去壳洗净即可食用。咬一口,细嫩清爽、甘甜鲜脆,笋的清香在口中萦绕,让人回味不止。待到日上三竿,味道便迥异了。所以春笋,这道最江南最时令的美味。从萌芽、出土到烹制、上桌,这是一场时间和美味的赛跑。
雨水节气,吃春笋是极好的。在南方,春笋被誉为“素食第一品”,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雨水节气的春笋美味爽口,营养丰富,无论炒、炖、煮、煨皆成佳肴。人们对春笋的青睐,不仅在于它味美鲜嫩,还因为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纤维含量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常食笋子,可以延年益寿,养颜排毒。这对平时肠胃湿气重的女性来说,再适合不过了。所以一直以来,春笋都享有“春季菜王”的美誉。
童年时我家祖屋前后都有竹林,而且是燕竹,每年雨水之后,这份鲜美的馈赠总是如约而至。雨水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田间河畔,处处萌发的嫩芽预示着新的生机。春天半夜的惊雷一响,一个个春笋也竞相破土,露出尖尖的笋尖,在晨雾中给人惊喜。
挖笋、剥笋都很有意思。冬笋深藏土中,需要锄头帮助,拨开散落的竹叶,从根部一锄头下去要准,力道要适中,待锄尖卡在竹笋根部再将锄柄向前方推起,咔嚓一声,胖乎乎的冬笋滚动起来。挖春笋就简单的多,小时候快中午时,母亲会让我去竹林挖点笋回来,调皮的我向来不带锄头不带镰刀,只寻出笋过密的笋群,将二十多公分到半米的春笋,用脚侧向一踹,一根完整的春笋就到手了。断裂处不用担心,晚些时候,再用簸箕盛点草木灰撒撒就好,再说四处延展的竹鞭总会很快长出新笋来。找张小凳坐定,小刀从笋尖往笋根由上至下纵向划一刀,刺啦一声之后,一片片微褐色的笋衣就被剥除,只留下尖微黄根如玉的 “佳人”,静待品尝。
春笋刚出时,鲜美诱人,但人们不大舍得,早先卖竹子也是不少人家一年中难得的一笔收入呢。所以较之雨水时节的少数人尝鲜,到了谷雨便寻常多了。俗话说:清明一尺,谷雨一丈。这雨后的春笋成为江南时令美味。它们清香鲜嫩、口感脆爽,是这个季节最美味的“山八珍”,也成为家家户户期待已久的“春”味,出现在各家的灶头。
春笋鲜美至极,但它的部位不同,其烹制方法也有所区别。笋尖部位最嫩,可炒食或凉拌;中间部分可切片搭配肉类,做烧食享用;春笋根部较老,可做煨、炖,也可制汤。
凉拌春笋最是清新。将竹笋切丝后焯水,放入冷水中浸一下。捞出后加入橄榄油、盐、糖、醋拌匀。准备葱、蒜、花生碎倒入碗中,淋上热油后浇在拌好的春笋上,撒上花生碎、葱、芝麻作为装饰即完成,下酒搭饭皆宜。
谷雨时节,农家菜园春蔬也不遑多让。割一把带着露珠的春韭,剥上一把嫩绿的蚕豆瓣,炒上清晨新挖的春笋,一道农家菜汇集了春天三美,滋味真是如江南人说的“眉毛都要鲜掉了”。
翻翻日历,再过四天年初七便是雨水了,看看天色,不由得有点期待下雨,念着春雨夜里,笋儿们拱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