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散文的教法之前,朱老师又将“文章教学”和“文学教育”的定义拿出来做了一个区分,目的就是为了老师们在拿到一篇课文前先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比较精准的定位,是作为“文章”来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点呢,还是作为“文学”来感悟作者的人生体悟呢,老师必须在一开始就得有个明确的定位。因为是散文,散文属于文学范畴,所以没有做好明确的定位就容易在教学中把自己绕进去。
这两个词中,就已经把功能定位给说明白了。文章课起的是教学作用,供学生学习使用;文学课起的是育人作用,供学生审美感悟,丰富精神世界使用。
小学语文课本绝大多数文本都是作为文章来教学的,因为我们是语文课,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这恰恰是文章教学的学习内容;而文学课是通过设计各种对话,来读懂作者,读懂自己,我觉得更适合用在师生共读活动中。
接下来就说说《乡下人家》这篇文章,虽然是一篇散文,但却适合用做文章教学,因为有明确的语文要素可以训练,有可学的表达方式来学习。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抓关键语句,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朱老师用了逆向思维来设计了这篇课文,每次他的课都要听两遍,依旧是从清楚到糊涂再到明白。第一遍的时候,听到最后,好!第二遍听的过程中,“高,实在是高”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朱老师在教备课的时候,反复强调要将课后习题融入教学设计环节当中去,一开始我不是特别理解,如何融入,应该是如何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进去,不太明白。今天这堂课听完后,有点感觉了。
首先,一开始,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接下来,进入重点。先直击重点,抓文章中心句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从这句话中再抓住关键词“独特、迷人”回到文本中去寻找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因为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句不只有一句,这也是本单元中告诉我们的。
要找“独特”的语句,就应该先理清文本“独特”的含义,文章写的是“乡下人家”,独特之处自然就是相对而言的城市里所没有的。所以在第一自然段中,瓜藤上的色彩搭配就是独特,比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和大旗杆还可爱,就是独特。因为独特,所以迷人。因为迷人,所以喜欢,也就自然而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第一自然段用来“教”通过找关键句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二自然段用来“扶”。有了第一自然段的方法渗透,学生对于这个找关键句的方法就有初步印象了,但自己使用的话可能还会磕磕绊绊,所以第二自然可以搭一个支架用来扶。第二自然段中,很明显的,一下子就能抓到“独特的农家风光”那句,学生找起来相对起来比较轻松。
接下来的自然段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运用这个方法。我觉得可以设计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合作讨论每个自然段中,你从哪个关键句或者关键词读出乡下人家的独特之处,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汇报,汇报过程中可以生生互补,教师适时补充引导,前提是教师要先把这些独特之处解读到位了。
最后,在学生们都交流完了之后,老师抛出问题,刚才交流的这些风景当中,你最喜欢哪一道风景,试着给他起个名字。重点来了,起名字的时候,要基于儿童起的名字去修改,而不是给他们一个模板,让他们去套,对于语文来说,套路等于死路。让孩子去教孩子,比老师教学生来得更有效果,因为在这方面,老师没有学生来得有情趣哈哈。
这样一来,课后的习题都得到完美的解决了。而对于散文这个比较优美的文体来说,积累优美的语句是必要的,对于这些优美的语句那就大声地朗读、背诵、感悟,不要刻意地分割开讲。熟读成诵之后,学生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而然会运用了,散文的作用也就可以发挥到了。
所以,综上,我的理解,小学课本中,如果是学生读得懂的,结构比较简单的散文,就当文章来教,教可学的表达方式,然后积累大量优美的语句,达到这两点,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