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释若老师的第一次课,我就发现写作真的不容易。
当妈两年,我基本没有看过什么书了,结果第一次作业就让自己选一本书来拆,活了那么多年,第一次用8小时读完了一本书——《曾国藩传》,微信读书上有1000多页,看到一半我差点要放弃,是雪梅姐发的一篇文章鼓舞了我:
隧道走到一半的时候,前后都暗不见光,这时候反而心安了,就硬着头皮往前走吧!
于是硬着头皮读完,边读边用释若老师的方法做了“人物简历”,梳理了时间地点事件的线索,写起文章来发现居然一气呵成,不像从前,确定了好几个主题,却没有一个能写下去。
这时我才懂得,文章写不好,要从根源——阅读上找原因,“输入”的质量不高,“输出”自然困难。
这不就是人生吗?那些每天喊口号要进步要做“人上人”的,如果都不曾用心学习,又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去付出去让自己闪光呢?
第二次课,主题“旁征博引”,简单的四个字,操作起来却不那么简单。
有时候,“知道”和“做到”之间,真是隔了千山万水。即使知道“旁征博引”怎么用,却苦于自己没有那么多素材。
这时才发现,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在写作上吃的可都是没有“文化”的亏啊!在公众号上一篇一篇地看,看得时候觉得不算难,等拆解出来,才发现要模仿连如何下笔都不知道。
写作,这次成了一场心理战:战胜焦虑的心理,战胜自我否认的心理,战胜畏难的心理。
还要战胜我那颗玻璃心。因为天性敏感,自己的文章没人看,伤心。老师说了一句稍微批评点的话,自卑。看写作群里那么多优秀的小伙伴写得那么好,自我怀疑。
突然就想起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感觉自己停留在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第一境界,迷茫、无助、孤苦。
可当我努力让自己静下来,把能找的素材用起来,开始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认真,把自己豁出去了,那些失落那些焦虑就在码字的过程中被溶解了。
原来写作,也是一个自我救赎自我和解的过程。让我明白,饭要一口一口吃,字要一个一个码,做人,也得一步一步来。
释若老师的第三次课,是迫不及待第一时间打开去听的,听完以后,与其说是上了一课,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次美学的文化之旅。
所有的技巧公式,都不过是工具,是为写出一篇美文来服务的。写作,就是真心的表达,如果内心不够丰盛,对生活不够热情,有再多的技巧修辞,文章也终将空洞乏味。
做文章,即是做人。立得正,有基础,有能力,不过是个前提。有趣的灵魂才会生成真正好看的皮囊,文章有魂,才会读来有美感、有意境、有收获。
知道的越多,才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在完成公式写作课程作业的过程中,成长是迅速的:
这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一个月不到居然完整读了两本书,关键是还真正读进了脑子和心里,多亏了课程上学习的阅读与作文方法!
这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当遇到困难、瓶颈,去写作吧!写作即思考,思考即梳理,那些小情绪会随着每一个字消散,而每一个字,也都成就了新的你。
这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是读书,让我们看到了美,是写作,让我们挖掘了美,也是对美的追求,让我们不断修善自己、超越自己,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