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简书里看到简友一笑作春风的文章,非常有启发,她说:“若读书,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
现在回首,真的虚度了太多时光,曾经我竟然也这样教育过自己的孩子,他读什么书我都没有管过他,因为我一直信奉“开卷有益”,只要是书,我们去读,还能有什么问题呢?
在我最爱读书的年代里,在最能吸收营养的年代里,我在读琼瑶,读金庸,也许我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年代能读书,能找到书读就是很不错了,可是后来呢?在我二十多岁,上班后,经济条件允许了,我还是只喜欢看小说,悬疑的、爱情的、武侠的,并且喜欢看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拿起一本书,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读完,追求的大多是故事情节,从未考虑过此篇文章到底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出来的,为什么要这么写,更不要说做什么读书笔记了,所以很多书读过就忘了,甚至书名作者都不记得。
我第一次反省自己从来没有认真读过书,还是金庸先生去世的那年,我们一帮金粉们在群里一起怀念金老先生,一起回忆当年读他的作品的时候的感悟和发生过的有趣的事。大家都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我在一旁听,他们说的每一部作品我都知道,记得的估计就是几个主要人物,但是一回忆细节,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我都记得不甚清楚。
可是当时我们有一个同学,每谈到一部作品,他就能讲出故事发生的那个历史背景,讲到一门武功他就知道这个门派在现在哪个地方,他甚至把郭靖从大漠出来后的行程图都给我们画出来。要知道他是一个理工男,我私信他,是怎么读书的,怎么记得这么全。他说,我没事就爱读书,读书就喜欢做笔记,读到书里有关历史的知识我就要去翻翻历史书,看看这部作品里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是否有冲突。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一个人正确的读书方法,对比自己的读书态度,我一直是不求甚解的,我明白自己的问题,却从来没有想过怎么改掉这个毛病,后来日子长了,我就用开卷有益来宽慰自己。
也许我读过的最好的书,读过次数最多的书就是《红楼梦》,四大名著不知道为什么我家只有红楼梦,我不知道父亲读过没有,我是从我家的一个箱子里翻出来的,老版竖字,从右往左看。很多繁体字我都不认识,我就根据情节猜,大部分字都靠猜,猜不好的认着半边字。刚开始也查过字典,可是不认识的字太多了,但是我就这样囫囵吞枣的读完了。当年八七版红楼梦播放的时候我刚刚初中毕业,却已经抱着红楼读过几遍了,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读红楼。
我喜欢里面的诗词,就把这些诗词我做了大量的摘抄笔记,也许红楼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爱上了中国的诗词歌赋。除了课本里那几首唐诗宋词,我几乎没有读过多少诗词,后来因为喜欢看红楼,特意找来与红楼相关的一些诗词来读,还有元曲。可惜因为不求甚解,只能说记住了红楼梦里的故事情节。
后来我又看了很多研究红学的书,我有时候也问自己,红楼梦真的有这么多隐藏的深意吗?曹雪芹当年写这部小说的时候真的是这么想的吗?他真的不是在写自己的爱情故事?年少时的我也许真没有读懂红楼。
后来读书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个男孩子,他很喜欢看哲学书,并把尼采视为偶像。他说的话有时候让我觉得充满智慧和趣味,所以我特别喜欢跟他聊天,他很不屑我天天捧着小说看,建议我读一读哲学类书,在他的建议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类书籍,也知道了尼采和叔本华,记得当时我买了两本哲学书,在他的鼓励下,我算是全部读完了。我简浅的一点哲学思想就是跟他同桌一个学期学到的,别人也许不觉得,但我觉得读哲学书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变了,那时候青春年少,做事莽撞言语尖刻,很少去为他人考虑,后来,我觉得自己能明辨自己的是非,学会了洞察,学会了思考方法。
我一生最爱做的事大约就是读书了,小时候街角有个书摊,我童年的放学时光大约都在在那里度过的,那时候家庭作业很少,很多作业基本都是在学校完成,放学后等父母下班回来,做好晚饭等待的时间,我就会坐在书摊前看小人书,有时候回来晚了,父亲就会去那里把我揪回家。后来长大到外地读书,没有钱买书,那时候也没有什么书吧,我喜欢背上几个馒头在新华书店站在那里一看一天。
好可惜,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读书。现在想来,开卷还是有益的,只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的区别。还好,到现在这个年龄,我认识了一些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从他们的文字里,他们的故事中学到很多,他们许多人都是优秀的故事创作者,我希望有一天也能编出一个好故事,完成一部小说,哪怕只有自己一个读者,也不负自己爱读书这么多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