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校园欺凌这么多?学校是不是应该给孩子上一课?
孩子之间的友好同学关系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磨合、实践。校园出现欺凌现象的根源在于现在的孩子们自由活动时间较少,孩子们之间不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分享,相对弱势的孩子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解决的根本是给予孩子们更多自由协作、分享游戏活动的引导,生活中留足孩子们自由游戏、活动的安全场所。
校园欺凌,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和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校园欺凌现象呢?为什么官方出了那么多的条例却收效甚微呢?
1、独生子女缺乏练习“合纵连横”的交友之道
城市化和后“计划生育”时代,每个家庭养育的孩子少了,家长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到少数几个孩子身上。培养“独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较之以前每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紧迫了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往年多了许多,使得孩子们自由玩耍、自由组合游戏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了自由游戏作为活动支撑的童年,孩子们很难体验到在不同小伙伴之间“合纵连横”的交友之道。
进驻城镇的人们,基于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量能给予孩子们单独活动的时间也少了。城市建设规划看似商住分工明确,公园、小区公共活动场地一样都不缺,但这些场地着实不能让家长放心的让孩子们自由玩乐。同时,一考定乾坤的高考制度、产业化的教学系统都隐形的推动了孩子们“上班”学习,从根本上剥夺了孩子们自由游戏的时间。
2、独生子女在家中是核心,不知道、不会妥协处事
孩子是家庭的幸福生活的希望,以往每个家庭有多个孩子,希望也就分散到多个孩子身上。现今,每个家庭都寄希望于一个或两个孩子身上,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关怀自然是无微不至,所有家庭资源都围着孩子转,孩子就是家庭的核心。作为被呵护的孩子,其自身的生活自理养成受到了限制,很多孩子的性格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正常的“察言观色”和正常的生活交际。
四川大学周光宁教授在其《救救孩子》一书中写道:“去年某日的《新民晚报》,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都要带着妈妈亲手剥光的鸡蛋到学校吃。有一天,他的妈妈忘记了给他剥鸡蛋。到了吃饭的时间,孩子拿着鸡蛋,前后左右地看,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口。晚上回家,他妈妈问他的时候,他说:‘没有缝,我怎么吃呢?' ”。
3、孩子之间的行为很难被完全监督、清晰界定
孩子们的游戏活时常伴随着很多的自发和偶然因素,游戏中也时常会出现争吵或者打架行为,但是要真实的界定是否为“欺凌”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孩子们之间的游戏活动本身就难以明确分出是非、对错。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贝,给予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给予孩子们友好相处,自由游戏是解开、试探、建立亲密同学关系的基础,只有在生活中能自如处理与邻里同伴关系的孩子才能在同学乃是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应对各种关系“游刃有余”。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