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成长是硬道理,要买就要买成长股。然而,作者认为,确实很多大牛股都是成长股,但很多大熊股也是成长股。从长期来看,高估值的成长股带来的平均回报远没有低估值的价值股高,原因就在于成长陷阱比价值陷阱更常见。
成功的成长投资需要能够预测新技术走向的专业知识,能预判新企业成败的商业眼光,以及能预知未来行业格局的远见卓识。没有足够多的经验的分析团队,很容易陷入成长陷阱中。
常见的成长陷阱有:
估值过高
高估值的背后是高预期,对未来预期过高是人的本性,但是预期越高,失望越大。高估值股票业绩不达预期的比例远高于低估值股票。一旦成长预期不能实现,估值和盈利预期的双杀往往十分惨烈。
技术路径踏空
成长行业往往处在新兴行业中,这些行业有着不同的技术路线,如果押宝押错了技术路线,结果将会十分惨重。
无利润增长
新品牌要拓展市场、抢占用户,往往会以烧钱、送钱为手段来博得关注,比如滴滴打车,通过各种补助来吸引司机和用户。但如果在低转换成本的行业,通过让利带来的无利润增长往往很难持续。
成长性破产
新品牌在成产之初,通过快速扩张打开市场,但增长的越快,现金流就越紧张,严重的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成长性破产。
盲目多元化
有些成长股为了达到资本市场预期的高增长率,什么赚钱就做什么,随意进入新领域,陷入多元化陷阱,因此成长投资要投那些主业清晰、目标明确的公司。
树大招风
互联网创业者往往会被投资者问到一个问题:“如果腾讯也来做你的这款产品,你怎么办?” 后来的企业如果太成功了,一方面会受到行业老大的降维打击,另一方面也会吸引更多的竞争者蜂拥而至。
新产品风险
成长股要成长,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然而新产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风险也是巨大的,收益却是不确定的。可口可乐曾经就因更新口味而栽了跟头。
寄生式增长
果链上的很多零部件公司,自身往往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议价权,无法保证持续获得新订单。如前阵子被苹果公司踢出局的欧菲光,股价经受了断崖式下跌。
强弩之末
许多所谓的成长股已经过了成长的黄金期,但仍然享受着高估值,很多人误以为过去的高成长仍可延续。殊不知,随后将经历过山车式的向下过程。
会计造假
一个是市场期望50%增长的成长股,一个是市场期望10%增长的价值股,哪个更容易做到?做不到时,为了避免戴维斯双杀,50倍市盈率的成长股和10倍市盈率的价值股哪个更有动力“动用一切手段”来达到市场预期?答案不言自明。
各类价值股的共性是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各类成长陷阱的共性是成长的不可持续性。成长本身并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点中对未来成长习惯性地过高预期和过高估值却是不折不扣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