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

      《起风了》是日本昭和初期感觉派作家崛辰雄所写,2013年由宫崎骏改编为动漫电影,上映后,获得巨大反响。这本书主要记叙了男主人公陪伴未婚妻节子在山中疗养过程的对话和作者心境的变化,二人共同在疾病中寻觅生的幸福而又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悲怆冷漠的现实,描绘了二人对幸福的向往、对现实的无奈、对自我的反思和对爱情的忠贞,整个作品不长,却弥漫着一种铭心刻骨悲怆凄婉气氛。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这本书篇幅不长,我一天就看完了。看到了书名并且还由宫崎骏老爷子改编过,我以为会是一本小清新、很治愈的书。直到看到开头“那个夏天,每当你专注的立于芒草丛生的原野上写生时,我总是躺在你身边一棵白桦树的树荫里……”我依旧这么觉得,因为这很有宫崎骏的风格,万里无云的蓝天,一碧万顷的草地,远离世俗的伴侣……

      先说说在我没有了解过写作背景,只是单纯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首先读完给你最直观的感受是面对死亡的无力感,尤其是在最后一章平铺直叙的描写中,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自始自终两人一直都避免直接谈论死亡,节子怕自己说的太多会让“我”难过,而“我”则怕给节子带来负面的情绪。你会发现书中最多的关于两人的互动除了相互安慰之外,就是相顾无言。所以书中很多情节都是靠动作、眼神和内心独白来完成。很多人就会觉得情节过于平淡,甚至有些无聊。

《起风了》动漫

      在去往疗养院的途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节子神情里流露着几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忍不住的兴奋。不时的睁开眼,茫然地看着我。开始时我们会相视微笑,可渐渐地,不安的对视一眼后,便迅速把视线从彼此身上移开,然后她又闭上双眼。”之所以疲惫是因为被疾病所折磨,而兴奋则是对自己和恋人未知的生活有着期待。“不安的对视”是彼此心中依旧有对未知命运的惶恐和害怕,但又不想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对方,于是在眼神中流露出安慰后,便不约而同很快的转移视线,避免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深藏的脆弱。

      其次我觉得这本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在死亡来临前感受那来之不易的生之幸福。那种暴风雨之前的平静在崛辰雄的描写下完美展现。书中有一段是描写来疗养院不久后“我”的一段感受:“我们这些日夜相处的日子,这些我几乎与节子形影不离的日子——这相似的每一天都是重复的,它们有了与往昔不同的魅力,以至于当我再想起时,几乎记不清哪件事发生在前,哪件事发生在后。我甚至觉得,与其说我忘记了时间的前后,不如说我们在重复着这相似的每一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全脱离了时间的掌控。而在那些与时间脱离的日子里,就连我们生活中的琐事,都散发出与以往不同的魅力。我的手边就是她那温凉的体温,她的体香,她较快的呼吸,她那拉着我的手,她的微笑,以及我们不时进行畅谈——那些日子单纯到若是没有了这些便一无所有。”

      其实很多人说崛辰雄的这本书很平淡,但你细读之后,你会发现它不是平淡,而是在压抑情感。书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无法自主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爱,因为对幸福的渴望,他们知道一些东西一戳破就不复存在。对于他们来说,幸福是转瞬即逝的,又要抓住,又不能太用力。

      书中节子出现的最后一幕是她看着远方被夕阳照亮的山峦,想起了父亲的侧脸。

      这时,我终于看到像他父亲额头的那处皱纹。确实让我想起岳父坚实的额头。“她心里是多思念她的父亲啊,甚至连这样的山影都能想象成她父亲。”

      但是,转瞬间黑暗完全笼罩了那座山,所有光影都消失了。

    写到这的时候,其实已经预示着节子的死亡,属于她的生命之光即将熄灭。作者也显然感受到了。

    “你想家了吗?”我心里想的那句话终于脱口而出。

      我不安地去看节子的眼睛。她看着我,目光冷漠,忽然又移开视线,用我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

      “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回去了呢?”

      我要咬着唇,悄悄离开床边,走到窗前。

      背后传来她颤抖的声音:“对不起……只是刚才那一会有这个念头……马上会好的。”

      我在窗前抱着双手,不知道该说什么。黑暗包围了整个山脚,山顶上有一丝微凉的光。我突然感觉到一种恐惧袭来,令人窒息。我猛地回头朝节子看去,她用双手捂着脸。那一刻,我觉得好像要失去什么,满是不安。

      之后便来到了最后一章——死亡阴影之谷。但这一章描写的不是节子死亡的或我面对节子死亡的心理过程,而是描写节子去世后“我”的生活,这也是整本书我认为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是情感体现最细腻的地方。

      就像选择跳过描写节子死亡这个举动一样,接下来的文字也没有多悲痛欲绝,虽然依旧平淡、隐忍,字字不提痛苦,但字里行间都是思念。

      从风雪中回来,看着炉火明明灭灭,会想起妻子曾经微笑着对他说:“你头发上,沾着雪呢……”;在木屋中,看见有山鸡在雪地中觅食,他会想象如果妻子也在这小木屋里,她会怎样的欣喜;独自去往以前常去陪妻子画画的原野,在曾经躺过的白桦树下静坐,会突然觉得妻子正在向他走来,他发呆,她习惯的将手放在他的肩上……

      这不是癔症,只是情深入骨,觉得生活中的每一处都本应该有她,所以,在他的想象中,每一处都有她……

        不知为何,这几天,我再也回忆不起你清晰的样子。孤独不时出现并袭向我,几乎无法忍受。就说今天早上吧,炉子里新添的柴火怎么也烧不起来,我开始焦躁,几次想把他们捣乱。只有在这种时候,我才会感觉你就在我身边,忧心忡忡地看着我。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恢复平静,重新把柴火整理好。

        读完后,虽然说不上有多虐心,但就是有一种淡淡的悲伤。那种悲伤是深远持久的,它是一种你早已知道的死亡,早已预见的结局,它没有多壮烈,它似乎已经习惯似的弥散在你生活的每一处空气里。喘不过气,然而,也依旧可以呼吸。

        在了解了这本书创造的背景后,我更理解了这本书的伟大之处。

        这本书是在二战之所写的,日本战后文学大多充斥着对这个世界的指责和堕落,以及无法改变的无力感。而《起风了》已死亡为背景,却传递出了生的希望。

        知乎里有人写了这样一段话:

        他们一边接受着死亡,一边更加珍惜着生命。

        诚然,在生与死的寂静与喧嚣中,每个人都会感知到内心深处的最大需求是什么。

        对于死亡与不幸,有的人会抱怨或者逃避,甚至无法掩饰灵魂的不安,使自己陷入到茫然与手足无措;有的人会接受命运的安排,坦然地面对困难或者死亡,度过余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尽情享受体味着有生的幸福。

        在文中,节子说:我好像既没有比一般人幸福,也没有不幸。那些所谓幸福之类的问题,曾令我们如此焦虑不安。可在今天看来,如果我想忘掉它们的话,应该能全都忘得一干二净。我反而觉得,近来这段日子,自己更接近于幸福的状态。唉,怎么说呢,近来我的内心状态与幸福相似,只是比幸福稍微多了一点悲伤——但未必就不快乐……。

        田维曾经说过一段话:“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千年之前,你就对我唱着,我没有明了,因我未曾真切的活着。这千年后的日月,我便仔细地度过,一寸一毫地默数细品,不敢怠慢。……突然,却想微笑。微笑着,受我们各自的罪。是虚伪吗。

        有人说:世事难料,总有三千烦恼丝,不如拈花一笑。

        两情相悦,执子之手,就是幸福。

        能够坚强的活着,去感知这世间的美好,就是无比的幸福。

        无论怎样,我们都曾努力活过,经历过和拥有过,就算那人已经离开,但这并不影响。因为这样也足够了。

      “我原以为,自己人生周围的光亮,就只有这么一点;而实际上,就跟这小屋的灯光一样,比我自己想象的要多得多。”

      心存一份热爱,足可以抵御余生的空虚寂寥。

      这是一份平实的经历生死的历程,这也是一份不俗的爱与生命的美好——《起风了》就像是一本历历眼前的写意画,将这份爱的诠释一一描绘给你看。


注:文章原创,搬运请说明,否则后果自负。如需转载和引用,需告知作者并获得同意。

另外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关注下方专题,会不定期的分享好书,也欢迎推荐和探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