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宵节,就是一场万人相亲大会。提到中国的情人节,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七夕”。实际上,古代的七夕又叫“乞巧节”“女儿节”,是关于女性祈福、乞巧的日子。虽然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那也是一对苦命人儿的一年之约。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其实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国人过春节,到正月十五闹花灯才算结束。正月十五,民间叫元宵节,这个节日最突出的景观,就是围绕张灯、赛灯、赏灯等一系列"灯"事活动而展开,因而也称"灯节"。
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女儿家谨遵“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矩,养在深闺人未识。然而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她们也会偷偷地对异性产生好奇。一年中,唯独正月十五这天,年轻女孩们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单身的男子当然会抓住机会,提前拜拜红鸾星,看看有没有“桃花运”。
所以赏花灯也是一场无人组织却各自心领神会的万人相亲大会,给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为自己物色对象的机会。当然,有了感情基础的,更要在这个元宵灯节相约出游,赏灯和加深感情两不误。
汉唐以来,一直实行宵禁,而女子一般也不出闺阁,但是在元宵、清明这些日子是可以出门的。元宵节是普通民众间最重要的节日,不宵禁,看花灯,游园会,还有就是去看心上人。这么美好的节日,自然也流传着关于元宵节的很多诗词。
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描写在元宵佳节,年轻男女借着赏花灯的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所以这一天也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
南宋已经不宵禁了,但是儒学理法严格,同样只有在这合法的万民同乐的日子里,闺阁女子才能名正言顺地出门来会情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有所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逢不在。站在灯火辉煌处的你,再回首,阑珊处是否她还在?
而传统戏曲潮剧《陈三五娘》就是以元宵节为背景,叙述福建泉州才子陈伯卿,路过广东潮州,在元宵灯会上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相遇,互相爱慕。陈伯卿在家排行第三,因此叫陈三,他熟读诗书,五娘谈吐秀雅。在漫天的花灯里,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爱慕。最终历经万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对于爱情,除了初见的美好,还有忠贞的坚守。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因亡国和丈夫徐德言失散。临别之际,她把一面镜子摔成两半,一半留给夫君,一半留给自己。相约每年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街市上叫卖半面铜镜,作为见面的信物,最终得以重聚。这也是破镜重圆典故的由来。
中国的情人节很含蓄。没有西方人的热烈,但它相信缘分,相信坚守,相信细水长流的平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爱情不只是花好月圆,也有风风雨雨,一路坎坷。但是内心有爱的人,终会走到一起。
缘始于初见,情长于陪伴,爱终于坚守,也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