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对现在的无措,对未来的迷茫,让人心生焦虑,看不到生活的方向。
当我们身处迷茫之际,朋友的陪伴与指引,则显得格外弥足珍贵。纳尔齐斯对于歌尔德蒙而言,就是一个这样的存在。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的经典作品,小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诗歌般唯美的语境,描绘出两位主人公之间不同的成长经历、人生境遇,以及一生心系彼此的珍贵友谊。
01 每个人体内存在两种不同性格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结合体。否则,相信太多的人都会放弃生活的苟且,去寻找远方的诗与田野。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两位主人公分别诠释出这两种不同的人格:父性与母性人格,即理性与感性。
正是基于这种人性的矛盾,黑塞才塑造出这两种不同人格的主人公: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他们一个代表克制,一个代表享乐;一个是洁身自爱的神父,一个是游离于不同女子之间的流浪汉;一个是受人爱戴的学者,一个是浪荡不羁的艺术家……
两人社会地位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但他们在对方的灵魂中,却看到自身欠缺的一种性情。两人合二为一时,就是世人眼中的完美化身。
黑塞年轻时曾在神学院见过两类学生,一类成为神父,终身为神学服务;一类学成后离开这里,去寻找新的生活。
黑塞认为,为神学工作的人无关职业,比如:神父,也比如最终成为艺术家,为神学院雕刻木雕的流浪汉歌尔德蒙。
神学的最终目的除了引领人们走出迷茫,还应该引领人们正视内心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创造出个人价值,并幸福地度过完整的一生。
02 两种性格终将获得统一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两位主人公在青年时期,相识于一家神学院,纳尔齐斯青年才俊,是神学院的教师与学者,未来的主教与院长的接班人,颇受人们的敬仰与爱戴。
年轻帅气的歌尔德蒙则被父亲送到神学院学习,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神父,用一生去为不守妇的母亲赎罪。
歌尔德蒙与年龄相仿的纳尔齐斯之间,既是老师与学生关系,又是一对彼此相互吸引的朋友。纳尔齐斯看出歌尔德蒙凡心未了,如若将他困在神学院,他的未来将痛苦不堪。
随着两人友谊的升华,纳尔齐斯成了歌尔德蒙的灵魂引路人。在纳尔齐斯的点化下,歌尔德蒙挣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重新认识了自我,追随向往自由的内心,跳出舒适的生活圈,过上了四处漂泊的自由生活。
在流浪中,歌尔德蒙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也体会到了世间的情爱美好,过上了心之向往的自由生活。
纳尔齐斯的一生是克制的一生,歌尔德蒙的一生却截然相反,是享受的一生,是自由的一生。
两人因为神学而相识,虽然他们的成长历程不同,但最终,他们却在理想的感召下,获得了思想上的统一。
03 人生没有完美,只有无憾
最后,歌尔德蒙因身患重病,并未完成夏娃母亲神像,这让他多少心存遗憾。但回顾流浪的一生,自由的一生,欢快的一生时,歌尔德蒙则无怨无悔。
歌尔德蒙临终时的一句话,让纳尔齐斯的心中燃起了无法浇灭的火焰。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都未曾见过自己的母亲,歌尔德蒙在纳尔齐斯的引领下,放弃了压抑的感性人格,去追寻感性的艺术人生。
对于歌尔德蒙而言,他曾经同时拥有过“父性”与“母性”两种人格,他的人生是完整的。但对于纳尔齐斯而言,他一直封闭内心,用理性压制感性。
那么,当人生接近尾声之际,他的心中是否会存在未了的心愿?是否会像歌尔德蒙一样,心满意足地安然离开呢?
这是歌尔德蒙临终前,留给纳尔齐斯的一道未解之题。也是黑塞留给自己,以及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的人生辩题。
写在最后
一本好的外国文学名著,当然,离不开一个好的翻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的标签既是一名作家,又是一名诗人。在他的小说中,不乏经常出现一些诗歌般唯美的语言文字。
这部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经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再版,由著名德译文学翻译家巴蜀译翁(笔名),杨武能先生精心翻译。
杨武能先生潜心翻译德语文学六十余年,曾任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现任重庆图书馆荣誉院长,曾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以及德国国家功勋奖章,翻译过多部经典名著,譬如《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悉达多》等世界译著。
翻开《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欣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同时,还可以领略黑塞文字的诗情画意之美,跟随主人公歌尔德蒙走进森林,走过四季,路过人烟,最终抵达心中理想的伊甸园。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身上的理性与感性,克制与享乐,固守与自由,不仅吸引着彼此,也是黑塞与我们每个人内心矛盾的真实写照。
无可否认,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既能看到理性的纳尔齐斯,又能看到感性的歌尔德蒙的身影。
无论我们选择理性,还是感性的生活,希望我们最终都能找到自身价值,活成心中最真实的模样。因为人生没有完美,只有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