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周一,晴,1-10度,47.5kg
知天命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我刚好位于“知天命”的年纪,近几年对“天命”二字的理解也在逐年变化。当初写《凡人孔子》时,我正值四十五岁。那时将“知天命”,理解为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天赋使命。因为孔子数次在生命危难时刻都非常自信地说,自己是世上周文化的传人,除非老天要灭此斯文,否则匡人、桓魋都伤害不了他。“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他是带着天赋使命来到世上,必要为完成使命而勇往无前。
去年春节期间读曾国藩,理解发生了转变,以为孔子所说的“知天命”,并不是知道天命是什么,恰恰是知道天命的不可知、不可控。世事的成败,天命居半,人力居半。倘若因天命难测而放弃作为,人生便陷入被动。君子是能积极掌控人生的人,其掌控方式就是不问天命,只求人力。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知天命”的表现,做自己想做、该做的事,至于结果交由天来决定。
以上二解都是专注于事功。今天对“知天命”的理解又有了变化。“知天命”就是洞悉天道的运行规律,并以此来修炼心性、指导生活。《黄帝内经》说上古真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前八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术数即自然界的规律,效法它、与其规律相合,就是知天命。具体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无非节制、有度、守常、有恒的自律法则。而人于世间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修成内心静定的途径。如同习练瑜伽的体式。若一味追求体式的标准和难度,就将瑜伽练成了体操。瑜伽最高境界是“三摩地”,体式是帮助我们习练“身心灵”合一的手段。“五十而知天命”,是指人生的目标从外向的追求事功,转向内视的心性修行。
我们确实要到五十岁才能洞悉天命的奥秘。人到五十后,才发现有的人年轻时默默无闻,埋头专注于做一两件事,到了五十成了年青人的榜样。而有的人年轻时风风光光,看似能文能武、才华横溢,可到越往后,才能越显得空乏,渐渐地为人群所抛弃。还有的人年轻时体格强壮,精力旺盛,废寝忘食地干事业,中年后身体立刻开始走下坡路。而有的人作息规律、生活节制,中年后仍是一棵常青树。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不能将力气一下使完,而要科学调配。由此才知有恒、守常、节制等品性的重要。
修炼“知天命”,需先建立几项固定动作。如初入瑜伽,皆从体式练起。曾国藩给自己设定的固定动作为: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叶,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件事,未尝有一日间断,且终身以之。
固定式的项目不可过多,因固定式的目的是训练专注,项目一多,心必杂乱。固定式也非打卡式地完成,专注需向精深处用力。夫练金刚功,常开着音频练习,这叫做操而非练功,练功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身体内在的感受和气息的流动。
我真得好好选择几项固定式。初时可从微习惯开始,渐渐深化难度。
今日重启日更。日更算是固定式之一。
二则书生是我的本色,书生岂可不读书。最好择一大部头,每日啃几页,做一场马拉松式地阅读。
三则练功。每天一定要练一小时以上的功。金刚功、长寿功或瑜伽。去年减了四十斤,恢复少女身材。今年力争将身体的柔韧度练到孩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