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光里的刻度》

晨雾未散,老钟表匠便已坐在窗边。铜绿斑驳的机芯在晨光里吐出一串未及敲响的钟点,像被时间遗忘的一段低语。他布满皱纹的手稳稳卸下生锈的齿轮,仿佛在拆解一段尘封的记忆。丰先生曾说“渐”,原是藏在表盘背面看不见的咬合,如今才明白,那是一种无声的侵蚀,像春蚕啃食桑叶的沙沙声,待到惊觉时,满架绿荫早成了泛黄的茧。


梁先生总嫌座钟的摆锤晃得太殷勤,仿佛它太急于追赶什么。他案头的自鸣钟永远快三分钟,仿佛如此便能从指缝里多攥住几粒流沙。可那日见学徒捧着摔碎的宋代青瓷来补,他倒肯用整夜描摹冰裂纹的走向——开片里藏着八百年前的窑火,竟比沙漏里的新砂更懂得如何生长。窗外细雨斜飞,檐角滴水敲打石阶,如同某种古老的节拍器,而他的笔尖正缓缓游走于瓷片之上,试图捕捉那些早已沉睡的时光。


沈先生笔下的辰河船夫不用怀表,单凭橹声数着光阴。他们熟悉每一道水纹的起伏,一如熟悉自己掌心的脉络。船头煮茶的粗陶罐结满水垢,茶渍浸透的纹理里,分明游着《时间》里那些赶路的鱼。摆渡人笑说这是“吃时辰的陶”,饮尽半江烟雨后,罐底沉淀的何尝不是另一种年轮。沈先生常倚在船尾听风,目光穿过薄雾望向远处的山影,仿佛那里有某个他未曾见过的自己,在等待一场重逢。


我在城南的老巷子里见过最奇异的计时器。一位锔瓷老匠的素胎上金缮的裂缝会随季节涨缩,梅雨季蜿蜒如蚯蚓,冬至时又挺直成竹枝。裂纹里渗进的茶色,三十年才漫过牡丹纹的半片叶子。他说:“这不叫修补,是让时间重新学会呼吸。”倒应了丰先生那句,“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造物主之骗术”。我望着那条金色的裂痕,忽然觉得它并非残缺,而是某种正在苏醒的生命。


暮色爬上博古架时,梁先生那台抢跑的座钟突然停摆。蝴蝶榫卯咬住的裂缝中,漏出一缕斜阳,恰照着瓷片接缝处的金线——那是宣和年间的黄昏熔成的胶,至今还粘着半片未坠的蝉鸣。那一刻,所有人都静了下来,仿佛听见了时间的脚步声在屋内轻轻回荡。学徒轻手轻脚地将修好的自鸣钟捧回去,表盘上新刻了沈先生的话:“生命在沉静中生长,却从不凝固。”


钟摆晃动的幅度里,既悬着梁先生的沙漏,又漾着辰河的橹,而所有齿轮转动的轨迹,终将在某个梅雨清晨,化作青瓷开片里一道从容的冰裂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晨雾未散,老钟表匠便已坐在窗边。铜绿斑驳的机芯在晨光里吐出一串未及敲响的钟点,像被时间遗忘的一段低语。他布满皱纹的...
    墨无锋阅读 32评论 0 1
  • 第一幕 碎瓷 拍卖槌第三次落下时,姜瓷的指甲掐进了掌心。 "清代霁蓝釉梅瓶,成交价高达一千二百万,这一价格反映了霁...
    青与争风阅读 67评论 0 0
  • 槐花巷的晨雾总在瓦当滴下第七颗露珠时散去。林穗穗数到青砖裂缝里第三只蜗牛壳,粗陶钵里的槐花米糕正好褪去滚烫。...
    狗拿耗子阅读 73评论 0 2
  • 据文献记载及专家考证推论,北宋官窑自大观元年(1107年左右)在京师开封设置,至靖康之难后(1125年)开封沦陷,...
    乐土官瓷阅读 1,013评论 0 3
  • 庭院里的海棠开了又谢,我总爱坐在老藤椅上数日子。春分时檐角的风铃响得清越,惊蛰后的雨丝斜斜掠过窗棂,直到某日推门踩...
    小羊的书阅读 6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