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书中提到德语诗人里尔克在《时光之书》里写就的一首小诗,这首诗的写作场景是教堂旁边的一个小房子。里尔克还是一个穷学生时,住在这个小房子里,每一个整点,教堂里的钟声都会传来,一般人可能都会觉得钟声好烦,会影响生活和工作。但是里尔克打开了身心的管道,与钟声共振。于是他写道:
钟声敲响,
就在我头顶的上方,
清晰,锋利,
感官在钟声中震荡。
我感受,
我拥有一种力量,去触摸世界,
给它塑造成型,
万物静立,
等待我的抱持,
否则他们就不会成为真相。
是我的注视,让这一切成熟,
我的目光,好像是一个新娘,
看着一切向我走来,
去遇见和被遇见。
想象一下,如果里尔克不停地抱怨,太烦了,等我有钱了,我一定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如果里尔克一直处于崩溃的状态中,也许他就无法写出这样启迪智慧的诗篇。
而里尔克让一切发生的流经他,他打开他的身心,让一切意识的河流流经他的神经系统,流经他的心灵。然后,内在深处有某些新的东西被唤起,他从那个地方得到了灵感,并且把它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为自己,为这个世界的人们带来美感和智慧。
因此作者指出,当真正的接纳发生时,创造力和新的可能性就自然涌动出来了。但作者指出,真正的接纳是一种创造性的接纳,而不是无奈地被动的接纳。创造性的接纳不是平平的接过来,吞下去。无奈的的接纳只是一种无奈的、不得不的、合理化的认命,是带着焦虑的屈服。创造性的接纳就像打太极一样,我们将自身调谐到一种生生不息的流动状态中,触碰到生命的不同面向——挑战、问题、障碍、无论那是什么,触碰它,接过它,把它带入一个更大的场域中,加入生命旅程,成为生命整体的一部分。无奈的接纳就像是往杜塞的管道里灌水,而创造性接纳就如一朵浪花重新回归到海洋里。
作者指出,要做到创造性接纳,我们需要很多练习:一是自我觉察,二是与宽广无边的生生不息场域连接。
生活中,很多人的焦虑就来自于没有创造性接纳自我,比如,常会有人在抱怨来自楼上楼下的噪声。无论是生活环境中,还是工作场合中,也总是能听到很多抱怨,也由此产生了很多冲突矛盾。
艾瑞克森曾说:在生命的旅途中,遇到的一切事物,无论是什么,都是可以正向应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活出一个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