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寻路记
参加第五届世界泛读大会小记
五年前,毅然辞去某机构的教学总监一职,离开了工作近八年的地方,当时心里的感觉,毫不夸张地说,就好像离婚一样。刚刚离开的半年里,内心五味杂陈,翻江倒海。但我的去意已决,心里不管有多少不开心,不甘心,都要自己慢慢消化。
离开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忽然发觉,自己教的很痛苦。每周,不停地往孩子的脑子里猛灌各种英语知识:词汇,语法,句型。尽管我们精心设计了课程,但依然改变不了这种教育的本质-填鸭式。孩子们在学校里被灌完,换个地方接着灌。这样的学习,使得孩子消化不良。作为老师,内心很是挣扎。
离开了,自己慢慢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程,是好的课程,是孩子喜欢的,乐于接受的,能够无痛学习而又有成效的课程?跌跌撞撞走了近两年,终于找到了心中最理想的课程模式-分级阅读。一种以阅读为载体,围绕读物,进行语言学习的方式。孩子通过阅读有趣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逐渐积累语感,获得真实的语言能力。就这样,三年前,开始了我的阅读教学之路。自己选择教材,做阅读分级,搭建课程体系。一路走来,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其中最重要的领路人,就是半步瑞得了。
今年八月,和半步瑞得一起来到台湾,参加了第五届世界泛读大会。学习的目的有很多。在这里,我不仅解决了一些心中的疑问,获得了一些新的途径,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大声地对自己说:谢谢我自己,谢谢我的选择,我的坚持。这条路,我走对了!感谢泛读大会的各位教授们,感谢你们的分享,让我的内心更加坚定。同时,也为自己的选择而深感庆幸:有那么多认真的人,那么多更加专业的人,和我一起做同一件事。老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次大会中,有很多专门教授大学生的教授,也有一些一直在从事阅读研究,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的教授,还有努力致力于让阅读更加丰富,并将其电子化,全球化的教授,还有来自出版社的声音。所有这些,最后在我心中汇成了一句话:让阅读,成为你的终生伴侣。
记得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在成年后,有两种能力是必须的,不论你从事哪种职业。阅读,和表达,这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
而阅读,是从孩子可以用眼睛有意识地去看的时候,就可以培养的习惯。阅读,不仅包括文字,读图,也是阅读的一种形式。所谓读图,包括看图,获得信息,而不仅仅是浏览画面。有了阅读习惯之后,慢慢地培养阅读能力。所以孩子的阅读之路,大抵可以这样分成三个阶段:
阶段一:3-8岁 泛读为主(大量的语言有声语言结合画面语言输入,少量的输出)
阶段二:9-18岁 精读+泛读模式(课堂上精读为主,课后泛读作为阅读兴趣的筛选)
阶段三:18岁- 泛读 (以自己的兴趣为泛读的导引,获得深度阅读乐趣,同时做语言输出:口语输出,写作输出)
在阶段一,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感受,在阅读过程中,还子对容易引起自己共情的书感兴趣。比如关于喜欢,关于妈妈,关于食物.......而我们,家长或者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领着ta进入书中的世界。
在阶段二,要注意补充孩子的泛读的量。但是,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以需要老师push的力量,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即五指原则:
选择书中的一页阅读。
每当遇到一个生词,就竖起一个手指。
按竖起手指的个数判读读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是否适合现在阅读。
0:太简单
1-3:难易程度刚好
4-5:有点儿难
5:太难,不适于现在阅读。
通过简单的五指原则,可以准确的科学的帮助孩子挑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阅读,并不是读物越难越好。阅读的目的,是培养,满足孩子的阅读兴趣,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渐锻炼孩子的理解能力。当阅读的障碍太大的时候,会降低孩子的兴趣,就更不用奢谈理解了。
第三阶段,孩子在成年后,有了自己的阅读品味,可以自主选择阅读读物了。这一阶段的重点,除了大量的阅读的量的要求,还要注重孩子的语言输出的形式和质量。
大会中,不仅看到了很多大学教授的分享,也听到了来自北京的一家出版社的声音。算是体制内的代表。非常高兴的是,体制内包括公立学校,出版社,也终于意识到了英语阅读的重要意义,将会从中学开始,要求孩子的英语泛读的量,并准备纳入课程体系。也许方式,和方法还有待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定夺,但至少,我们看到,从上面已经开始重视英语阅读这件事。
而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更多的孩子从小打开一扇阅读之门;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阅读中去品读生活中的种种;获得长久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获得考的乐趣。让阅读,伴随孩子的成长,成为孩子们终生,最亲密的“伴侣”。
台湾泛读大会,更多的是观念上的撞击,刷新,以及信心的获得。如何更加落地,更加接地气,这是后面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啰哩啰嗦,算是一个回顾,整理,理清的过程。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