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经常忽略孩子的感受?那什么是孩子的感受呢?
有一天,我接女儿放学后,我们俩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她站在路边跺着脚,不情愿的哭着,跟她讲了很多道理,她也不听…
小宝说:妈妈,我饿了!
我说:你刚在学校吃过饭,怎么可能会饿呢?
小宝又说:妈妈我真的饿了!
我说:你不饿,你说吧,到底想干嘛?你是不是想买东西?
小宝说:妈妈,我饿了。
这是我接到女儿后,和她的一段谈话。
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我相信我自己的感受!她刚刚在学校吃过饭,怎么可能饿?我没有理解她的感受,我也在告诉她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而要相信我的判断。
于是她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就哭了起来。
这让我想起了,大宝小的时候,我也总是这样忽视他的感受。
想想看,当我们很累的时候,如果我们跟爱人说:“我好累啊!”此时,你是想听到他关心你并抱抱你?还是想听他说:“你累什么累呀?整天在家歇着。哪还会累?”
我想每个人都是想得到关心,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如果是后者,我们的感受被忽视,那我们会觉得很伤心很难过,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我决心改变自己。那天在图书馆,看到了《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这本书。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4个技巧:
1.全神贯注的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其实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们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
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鸣,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1.全神贯注的倾听。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更容易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当孩子跟我们交流时,我们可以专注的看着他,听他讲出自己的事情,用全神贯注的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这些“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有时候我们作为大人,总是想要打断孩子,总是会提问、责怪,给出建议…这时候,很难让孩子有清晰的思路,自己去积极解决问题。
3说出他们的感受。
我们做父母的通常不会说出孩子的感受,我们担心如果说出了孩子的感受,孩子会更伤心更难过。
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不让孩子哭泣,就会不断的给出建议,而孩子往往会不买账。即使孩子同意了我们的建议,他也没有想没有体会到自己的感受,那他的感受还是被否定了。
当我们给孩子提建议或者立刻见效的解决方法时,其实我们就剥夺了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有的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比如说当孩子想要吃脆饼时,而家里没有,我们就会跟孩子解释,家里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他吃不到?但常常是越解释,孩子越不愿意听。却最终你会埋怨孩子不听话、不理解,而孩子也觉得好委屈…
最后,又是一顿鸡飞狗跳的争吵。
所以,理解孩子的感受,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非常的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对话大多数都是那些生活琐事,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而是和孩子产生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有感受时,我们不要问为什么,不要问怎么了。当看到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你看起来好像很难过”,这样会对孩子更有帮助。
如果我们试图说出了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那也没关系。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我们说出他的感受,他听不进去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画画,让他画出自己的生气,这样往往孩子就会自己好起来。
当然最重要的是当他发泄的时候,我们最好能在旁边陪伴着他,让他知道即使是最极端最愤怒的感受,也是被我们接纳和理解的。
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
为了能和孩子产生共情,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从而把这4个技巧用的非常熟练,那么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更进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