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似乎永远寄居在躯体内,是一种可以支配、引领、决定躯体活动方向与活动方式的力量。心理现象有时也可用“精神”来形容,属于摸不着、抓不住的存在,那么,如何研究呢?如何养育呢?如何塑造呢?
这一切要先明白一个问题:何谓心理?如果用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述一个正常人的心理现象涉及什么的话,那么,至少包括以下六个内容:一是决定心理现象发生的遗传与生理基础;二是决定人一生心理基础的早期心理发展内容;三是对心理内容进行分层管理、存储与提取的意识活动;四是人与外界互动及对外反应的认识活动;五是显现心理活动的动向和程度的情绪情感;六是体现个人心理风格与特性的人格或个性。
我们学习心理学,要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要承认人的心理具有客观性,取决于遗传与生理基础。即使是同一对父母,在不同时间生下的孩子也会存在这种客观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因人施教。
遗传是件很奇妙的事,一个人的基因包含着、传递着祖辈们的人生经历、品德修为和能力。
人的很多本事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比如弹钢琴虽然需要天赋,但更需要人后天日复一日地训练。人的很多能力都是一生持续努力的结果,包括德行也是修来的。
“修”,一般指修正、改变,增加或减少人的行为活动。养孩子时,在遗传的基础上,父母自身有意的修养、有心的养育等也很重要。这些“修”过的心理内容会通过人的神经记忆进入基因,进而成为遗传的一部分内容,使下一代的天生禀赋中包含这些内容。所以,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气质几乎是天生的。
一个心理学前沿研究的学术会议,会上有位专家介绍了美国的一项纵向研究:研究者从一对双胞胎女童身上提取基因,将她们的基因图谱进行比较,发现两张图谱非常相似。几十年后,研究者再次找到这对双胞胎,又提取她们的基因进行对比,发现两张图谱已出现明显差异。这说明人后天的生活方式会改变基因的某些排列。
人生不仅会经历各种事情,还会受环境提供的物质的影响,受家庭传承中生活习惯的影响,受生活幸福度的影响等。这些后天影响的内容慢慢积累下来,会在人的神经系统留下记忆,甚至改变基因的某些内容,进而遗传给后代。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三代以上的祖先长什么样子、干过什么,但他们的基因(里面包含人生经历的记忆)仍可能会在自己身上显现力量。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发现,自己拥有的某些能力并非现在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源于一种先天的力量。
从弗洛伊德到荣格都在研究后天经历对人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知道,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还会遗传给后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学习和努力的经历,会成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因为我们的能力里面有祖先曾经的努力,所以我们会在某种情况下重现他们的行为模式。尽管我从未见过祖父和曾祖父,但他们的行为习惯会在我身上出现,这就是心理有道,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这反过来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作为父母,你现在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眼前的子女教育,还会嵌入你的神经记忆,进入你的基因里,遗传给你的子孙后代。因此,在家庭养育过程中,父母的自我修养和言谈举止非常重要,这会影响后代的品德、学习能力等,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基因是否可以在世间长久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