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过了饭点才去吃的饭,差不多是下午两点来钟,进了永和。这个点的餐厅人并不多,在我坐下来吃饭的时候,一位老爷爷走过来问我,“对面有人吗”?我说:“没有”,他就坐了下来,因为我在的位置是固定的卡座,我看他坐下来的时候有点紧伸不开腿并不太舒服,再加上冬天穿得衣服很厚,于是我说:“要不您换个位置坐,会宽松点”。他说:“没事”,接着就拿出报纸来翻看。
爷爷一边翻着报纸一边问我:“现在才吃饭啊”?我边回答边问,“您不点点儿东西吗?您要起来不方便的话,我可以帮您点”?爷爷说:“不用,我吃过了,我就在附近住,每天下午都过来,在这里看报纸”。话匣子一打开,我边吃边听着才知道,原来爷爷是躲出来的,家里的老伴儿买保健品,和卖保健品的聊得热乎,他劝都劝不过来,现在想开了,也不劝了,花点钱就花吧。接着又说家里两个孩子,过得都挺好,老两口把孙子也带大了,孩子们有孩子们的事,老两口没事也出去旅旅游。我静静的听着,怎么都觉得这话里透着些无奈的落寞,爷爷接着继续说了他就是附近学校的副校长,原来工作时接待过的大人物和为学校办了校办企业,讲起原来的辉煌时,他神采飞扬,我也不好意思打断,只是聆听。他也不忘问我,“没事吧,不耽误你时间吧”?我说:“没事,您接着说”。
由此我思绪飞到了我曾经去到敬老院看到的爷爷奶奶。他们都年龄很大了且有很多都是行动不便的,我记得当时有一位坐轮椅的爷爷要去上厕所,他问我的时候,我就去找护工,结果护工一看是他,就和我说,“没事,他不停的要说这话呢”。我才知道原来他是要因此而引起注意,还有一位奶奶嫌我挡着她看节目了,语气很重的对我说:“别挡着我”,一脸的不耐烦。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语言都是源于孤独吧,而这份孤独的背后都是渴望爱与陪伴吧。
也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父母,在他们刚退休的时候,还有刚从院子搬到楼房的时候,也都有过无所适从。而且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们的心理好似也越来越敏感,忘了关灯,落了钥匙之类的,自己都要埋怨:“真是老了”。还好他们一直都坚持上着老年大学的课,虽然不像住院子的时候摆弄许多的花花草草,和邻居说笑着一天很快就过去,但现在写写字上上课散散步也有按部就班的步调,写到这儿就好想他们了,期待着很快团聚。
思绪停不下来,说到陪伴老人,在上个月听的CC讲坛里,第一位演讲人讲述的就是他做义工的故事:
“中国有4000万重症临终老人,他们除了需要生活、医疗和社会系统支持外,还需要心灵的呵护。中国自杀率每年以10%的速度下降,老人的自杀率却以每年10%速度上升。老人自杀或脾气暴躁的背后是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恐惧的背后是一份孤独,孤独背后是一份对爱的渴望。
陪伴老人,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
很多人认为我们在陪伴重症临终老人是做善事,但是真正陪伴过老人的人会感受到:不仅仅是我们陪伴老人,老人也是在用生命在陪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人生的路上低头前行,可能要等到人生终结时,才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才会真正思考自己这一生的真正价值。老人们说,如果让我重新活过一次,我会活得更好!而陪伴这些老人,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
说回到今天碰到的爷爷,聊到的还有他对时事的看法,对于很多沿袭下来的习惯的坚守,他也说到,现在的孩子都太急了,等电梯等不及,排队也等不及,做什么都太快了。
在摁电梯时,听到还有脚步声就再等一等,看到有快递小哥抱着大包小包的就帮他摁一下楼层,这些平时的举手之劳就能收获到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份好心情。同样对于老人,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只是一份倾听,只是一个回应,慢慢的去靠近的话,他们会给予我们更多。是啊,用生命去陪伴生命,用爱和陪伴去传递温暖,丰富的是我们自身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