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幼儿第一次在镜像中认出了自己,于是把镜中之像当成了“我”。在学习拉康镜像理论和无意识三界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镜子中的“我”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我,然而现在我的答案应该是不是。从呱呱落地开始,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我们是一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一部分,身处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会认识一个不同“我”,因为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的角色不同,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不同,而这些都在影响着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所以其实每一次照镜子,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我”都不是纯粹的自我,而是融入了许多的外在因素,比如:父母的期望和态度,朋友的评价,老师领导的评价,这些都或多或少的融入到了这个虚假的镜像之中,我们以为了解的“自我”,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自我”。
那么,自己的欲望真的就是自己的真实欲望吗?我想不是。因为 大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能真正的认识“自我”,那么当然也就无法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我们以为那就是我想要的,但其实那只是他者的欲望在我们身上的映射。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选择并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只是特定的家庭环境,特定的交友环境,特定的社会环境促使我们做了一个这样的决定,可能换个不同的环境真的会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想法。有时候做出了决定之后,我的内心偶尔也会冒出一个声音,不停地反问自己,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然而最后斗争了半天我也没能弄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很认同拉康的这句话,不要屈服于自己的欲望,这句话的重点不仅仅是在“欲望”,更在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觉得我们要有与镜像中的自己不断抗争的勇气,去寻找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