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在课堂上,在教科书里,经典的类比有助于学生瞬间理解原本很难理解的知识。
小学教师用煮熟的鸡蛋类比地球的构造,使得小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的知识——谁有能力劈开地球看看呢?中学教师用太阳系的构造类比原子的内部构造,使得中学生一下子理解了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的知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拥有足以观察原子内部构造的场离子显微镜的。更为神奇的是,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依赖于一个无法通过个体体验来获得的经验知识——太阳系的构造。
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经典类比”的数量极其有限; 因为好的喻体实在难找,既要足够相似,又要对方已知,不仅如此,还需要创造者刻意留心寻找 —— 同时满足三个要求的概率当然远远低于只需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概率…… 创造恰当甚至精妙的类比,绝对是一种超强的能力,也是超强能力的一种表现。
说个关于阅读的类比吧。我想把经典文学作品和时下流行的一些网络小说做个类比,就好比东方传统的煲汤和西式的快餐。煲汤做起来讲究选材搭配,需要大火滚开,而后文火细熬,表面看起来朴实无华的一锅汤,里面包含了各种丰富的食材,完美的搭配,不光保留了每种食物本身的味道,同时吸收了其他东西的精华,相得益彰,细细品味,回味无穷。而西式的快餐非常适应潮流,快捷果腹的同时,满足味蕾的需求,带来大脑的愉悦,两者各有所长。前者需要制作者食材的选择加上时间的等候,出产的东西对身体滋补和营养是长期的。后者制作者精心研究的是大众的心理,追求的是绚丽的外表,如何能抓住大家的眼球,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少有东西能保存长久。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小爱好阅读,非常喜欢看各类的书籍,总以为东西印成铅字或者发布在网站上之后,应该保持一颗朝圣的心情去瞻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发觉不是每个发布出来的东西都有价值。 经典文学名著是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明镜。它凝结往日的智慧,旧年的时尚;刻写历史的年轮,岁月的创痕。一如远古传下的化石,向我们诉说着隐藏其中的古老的秘密。文学名著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和辉煌,正如同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也正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时代,英国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学名著以其超越时空的震撼,影响着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当然,不可否认网络加速了我们的文化传播,但是人类在接受网络文化时,往往是快餐式的,浅尝而辄止。”网络文学让人的心灵变得缺少选择,让接受者变得内心浮躁,而且在接受的过程中变得眼花缭乱。 阅读经典可能会耗费时间,而且比较累,但里面蕴含了人类文化的根,可以滋养心灵,提升境界,完善人格。但就文学这一块来说,实在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