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星期时间,看完百岁老人杨苡先生口述,余斌教授代笔整理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感触很深。杨苡出生在钟鸣鼎食,簪缨之族的天津杨家。祖父叔祖父都是洋务派的重臣,其中叔祖父杨士骧官至直隶总督,叔祖父杨士琦是袁世凯的心腹红人,叔叔则娶了袁世凯的女儿,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首任行长。可以说是政商两界呼风唤雨的大贵族之家。
杨苡口述了她的出生成长经历、爱情、和求学之路。描绘了那时旧社会贵族的富裕的日常生活,还有不经意间寥寥数笔所展现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
对于像我这样,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旧社会是什么样,只有一个模糊的框架,更多的是通过电视电影来了解,或者从书本上来了解,只知道旧社会的人们是愚昧和不幸的。
但这本书给了你,一个旧社会贵族大小姐的视角,时代相隔并不久远,更会引起读者共鸣。书中用大量的细节描述了旧社会世家大族的日常生活,给你一种沉浸式体验。如果说以前所知道的旧社会只是一个骨架,这本书相当于丰满了骨架的血肉。让我对封建旧社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我感触最深的两点,一是阶层,二是命运。
阶层
封建旧社会主要表现在等级森严和名目繁多的规矩上。体现在重男轻女,虽然是一母所生,哥哥享受的待遇就是天壤之别。正室偏室之分,母亲身为姨太太的身份,是母亲和姐姐一辈子都不能触碰的痛点。上层下层之分,上层人占有着最好的资源,过着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以前父母骂我懒,说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看了这书才知道,在封建旧社会这是真事啊,你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吃饭,身边真有下人贴身伺候你,虽然电视也有这样的场面,但总觉得是艺术加工的成分嘛,不能感同身受),下层人要看主子脸色吃饭,小心翼翼,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非打即骂。
因为是杨家的人,就能认识各界的名流,社会各种资源都向你靠拢,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从小就有名师指导。
像梅兰芳、谭鑫培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风云人物,只是杨苡家里普通的座上客,而像沈从文、朱自清、穆旦(金庸堂兄)、巴金、冰心等,都是杨苡朋友圈的好友。真个是“谈笑有名流,往来无白丁”。
贵族阶层占有着社会最好的资源,往往通过联姻、垄断教育资源,阶层与阶层间的联合,来固化他们的阶级身份。好让子子孙孙一直享受荣华富贵,而下层人,永远翻不了身,子子孙孙一直伺候主子。
而对下层人的表现就是制定名目繁多的规矩,怎么伺候主子、怎么和主子说话,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都有各种规矩限制。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潘爷送杨苡去火车站,杨苡给潘爷赏钱。大庭广众之下,潘爷特别夸张的,单膝跪地,一手扶地,大声唱道:“谢六姑娘赏钱”,和清宫剧里的奴才一模一样。把杨苡囧的不行,要知道那时已经是民国时期了,看来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给下层人PUA,奴性的洗脑有多彻底,跪久了就不容易站不起来了,哪怕已经是日月换新天了。
命运
命运是什么,同一棵树上的树叶,随风一吹,有的飘进了皇宫里,有的飘进了粪坑。
生在杨家,你就是娇滴滴的大小姐,一切都给你安排好了,锦衣玉食不用忧愁,前途似锦的升学之路已经为你铺好。
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婢女“来凤”,和杨苡母亲一样的命运被卖进杨家,当不了姨太太,只能做一个地位低下的婢女。
和杨苡的关系最密切,有好吃的,好玩的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杨苡(杨苡虽然是贵族小姐,但属于庶出,上面还有少爷和大公主,所以在贵族阶层里,资源分配相对来说少些),每次还偷偷的告诉杨苡,要保密,不要和大人说(杨苡被管的严)。但是诚实的杨苡,大人问起时,每次还是会供出来凤,来凤少不了挨一顿主子的责骂。但来凤也没有计较,照样有什么好的事情都第一时间想到杨苡。
忘不了书里描述来凤被厨房二师傅强暴后,被迫在厨房孤独产子的一幕,才16岁啊!然后独自一人从一楼楼梯爬到二层自己的房间,楼梯上沾满了一条红红的,刺眼的血线!我突然想到了《追风筝的人》里面的仆人哈桑的故事,都是封建制度下悲剧的产物!
从陈独秀,鲁迅等新知识进步人士办《新青年杂志》,呼吁破旧革新,打破旧封建制度的枷锁。鲁迅先生更直言,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分明就是人吃人的社会。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到教员这,从小励志为国为民,要给穷苦人做主,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三座大山,打破了贵族阶级对资源的垄断,才有了新中国,贫苦的老百姓才翻身做了主人。更是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撼动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特权,妇女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
不然还会有多少“潘爷”、“来凤”、“祥子”的命运重复上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