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师抱怨学生的字愈加难看,抛却一些客观因素不谈,作为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忽视了这诠释中国文化的因子------横撇竖捺的魅力呢?
汉字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华文化的血脉。然而,在网络与英语的冲击下,学生对汉字的了解日益匮乏,喜爱甚至使用汉字的热情日渐消退,因此,语文教师、语文课堂,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探索兴趣,使其具有学好汉字、传播汉字的使命感方面尤为重要。
鲁迅先生说,汉字有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的确,此三者当为汉字强大生命力的最佳体现。
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欣赏名家书法的同时,与其共同描摹,勤于练习,使学生能够从心灵深处对汉字产生一种趋美之心。卫夫人对汉字有一个充满生命色彩的比喻: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撇如陆断犀象......这正体现了汉字笔画的圆润、挺拔、刚劲、飘逸之美。再如,以“卦”“舞”等为代表的汉字,还具有参差错落、疏密匀称美。赏之,习之,进而认识到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生命体。
语文教师还须引导学生在朗读和文本解读中感受汉字音美之音韵美和谐音美。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不仅选用细微而短促的入声韵,而且开头七组叠字,大多属于开口度极小的齿音,读来轻细而凄清,如石下流泉之啜泣,酸楚之情于此而自显且韵味无限。同时,还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列举巧用谐音的诗词、对联和熟语:“道是无晴却有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等。从中了解汉字同音异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
汉字的生命之美最重要的体现是它的意美之思想美和诗意美。如繁体的“孝”字:从长长的头发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老人,《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佝背的老人下面是一个小孩儿,既表示子女承奉父老,又暗示膝下有子才为孝。《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汉字以它深刻的含义,诠释着古人的思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再如,通过对“家”“美”等字的解析,可以诱发学生的审美思索;通过对“镜、花、水、月”等意象的赏析,可以感受汉字为我们营造的优美意境,创造的诗意生活,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语文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懂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穿古越今的参天之树,那么,汉字就是维系其命脉的每一片树叶,无论其摇曳于枝头,还是奔向大地,都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滋养着中华文化,使其深深扎根,枝繁叶茂。所以,作为一名中国人,学好汉字,传承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