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坡来了二十多个知青,并且要在这里扎根生活,可让社员们当成了新鲜事儿。有许多从来没走出过榆树坡的、从来没看见过榆树坡以外的天空的人,都特意跑去知青点儿,看看城里人长得啥样子。看过了,觉得也没啥特别的嘛,也不过就是脸蛋白些,手细嫩些,说话文明些。到了下地干活的时候可就都完了,那些小伙子连个大姑娘也不如,啥啥都不会干。那些姑娘们就更可笑了,连把镐都拿不动。
赵书记特意关照了这些知青。他跟几个队长说了,这些人还都是孩子呢,离开了爹妈出来不容易,在集体劳动中尽量多照顾他们一下,刚开始的时候别给安排那么多活。他又对知青们说,就好好在这里生活下去,有啥困难,尽管去找他。劳动之余,有文艺特长的,也可以加入到文艺宣传队来,让宣传队吸收点儿新鲜血液,毕竟城里的孩子见识多,文化高,也让田雨生这帮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多长点儿见识,提高提高。不过工分可不能正常给,知青们是下来接受劳动再教育的,不是来吹吹打打的。
经过动员,还真有四五个知青乐于文艺活动,参加了宣传队。其中,有一个男青年叫赵良平,是吴亚凤带过来的。赵良平二十出头,高高的个子,身材很魁梧,模样也不错。听说他父亲被打成右派蹲在监狱里,母亲也过世了。要不是下乡到农村来,脱离了原来的环境,他还不知道怎样呢。所以,可能没有比他更愿意来农村插队的人了。换了环境,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饭吃,又认识了许多淳朴的乡亲,他感觉压抑的心情变得好多了。
吴亚凤是个手快嘴也快的人,在帮忙几个青年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就将几个人的情况都问了个明白。本能地,她觉得另几个青年都并不安心在榆树坡长住,也并非自愿而来。一旦有回城的机会,这几个人肯定就会立刻收拾行李走人。只有赵良平,仿佛特别喜欢这块黑土地,性格也柔和,特别虚心地请教这请教那,并且第二天一大早,听到队里上工的钟声,就跑了出来,跟社员们创大粪去了。
赵良平手上没有工具,便跟岁数大一点的社员问长问短,请教如何作业。刚好他问的就是吴亚凤的爸爸吴大爷。吴大爷见这个年轻人这么虚心好学,就一边干活一边跟他唠嗑。告诉他,现在这个时候没有别的活可以干,大伙出工就是刨这些粪肥,等天气暖了,再把这些粪肥撒到田里去,好种庄稼。
赵良平接过吴大爷的镐,照着吴大爷的样子也刨起来。吴大爷瞧着他细嫩的双手,心疼地说,“小子,不用这么卖力。差不多就行了。你们城里的孩子,早晚也得回去,学这些苦活累活也没什么用。”
赵良平喘了口气,微笑说道,“大伯,谁都知道我家庭出身不好,想回去没那么容易。没准儿,我会在这里呆上一辈子呢,不学本事怎么行?”
吴大爷回家以后,在饭桌上提起来,就把赵良平的事讲了一遍。
“可真是个不错的小子,干起活来可卖力气了。好好的城里的孩子,要是就这样落在农村,也怪可惜了。”
吴大爷也就那么随口一说,吴亚凤的心里却动了一动。这个赵良平,论外表,在那些知青里可算得上是上等人才,可惜家庭却是最差的。受他父亲的影响,在这个世道恐怕很难翻身。如果他真的能在农村呆一辈子,也许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庄稼人。至少他不会比田雨生差吧?如果可以跟他走近,就算他将来不留在这里,回到城里去,也许会对自己的前途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呢?也许她的人生,会因为这个人而有所不同,与众不同呢?
毕竟是女孩子,吴亚凤也不好太过主动,不好没事儿就往知青点儿跑。幸好赵书记提出可以请有文艺特长的知青加入到宣传队来,吴亚凤这才可以堂而皇之地到知青点串门了。八队知青点儿这几个人,干点活儿都累得不成样子,根本对宣传队没有兴趣,另者几个人也确实没什么文艺细胞。只有赵良平,也许是希望好好表现吧,愿意在不耽误干活的前提下,到文艺宣传队来。
吴亚凤大喜过望,这正是她想要的结果。以后,早饭前的工她可以和赵良平一起上,干完活吃了饭,再一起到宣传队来。路上,他们可以有各种话题可以谈。她向往的城市生活,她知之甚少的外面的世界,通过赵良平,都可以了解许多。田雨生和刘彩云的事给她心上布下的阴霾慢慢消散了。她吴亚凤不是拿不起放不下的人,既然田雨生不喜欢自己,自己就该放下这块心病,重新去面对生活,重新去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