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观感
文/一叶飘萍
写于2021年2月26日牛年元宵节
牛年春节档期,最火的两部电影非《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莫属,虽然不能亲临电影院去观看,但也不能错过这个热点。只不过是晚了几天,看视频对我这种看电影只追求故事情节,不在乎音响视觉效果的人来说,足矣。
看剧评和评分,《你好,李焕英》高居榜首,人气爆棚。据说影院里的观众是又笑又哭,既赚足了票房也赚足了眼泪。有了这个预防针,我在看视频时也是把一盒纸巾顺手放在一边,以备不时之需。直到最后生活中真实的李焕英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据说是催人泪下的三分钟,我也是波澜不惊,没哭没笑,平淡如水。
事后我还在检讨自己,是因为没在电影院,没有共情的氛围,还是我太老了,没有了年轻时的激情,竟然没被贾玲的真情打动,是不是我太冷漠无情了?后来看见网评说,大部分的妈妈看了电影后,都表现的很平淡,孩子们却都表现的很激动,我释然了,代沟是难以逾越的!
牛年有点小特殊,鼠年的疫情迟迟不愿意走,为防疫情再蔓延,政府号召“就地过年”。据说有人欢喜有人忧,别问我是咋知道的,猜人性猜出来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恋家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贾玲那么成功的!试想,过了而立之年的你,没钱没房没老婆,家里还有一个“无情”的娘,在回与不回的纠结中挣扎时,这不是瞌睡给了个枕头吗?
人呀,亲情呀,还真不是那么简单!虽然和老妈都互相看不顺眼好久了,见了心烦,不见意乱。说不想不牵挂,估计自己也不会被这个谎言欺骗,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难呀!走进电影院,看了李焕英,触景生情,洒下一行热泪。旁边的大妈说,小子哎,别光顾着哭了,回家少怼你妈两句,比啥都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你小时候那个精明强势无所不能的虎妈,一转眼就变成了小心翼翼畏畏缩缩地跟在你身后,让你帮她看看这个手机怎么用,那个网页怎么又打不开了?扶着冰箱门想半天,不知道刚才为啥开冰箱。老眼昏花,看东西时不时要摘下眼镜再戴上,不知是在看书还是嗅书?拼命拿染发膏护住的白发,欲盖弥彰,挡也挡不住地从头皮上冒出。外表上的变化,对你来说也习以为常。毕竟你认识你妈的那天起,她在你眼中就是一个妈妈的形象,你永远也想不到你妈年轻时的模样,不知道她也曾是个花季少女。
曾是花季少女的她,也有美好的理想,也幻想着诗和远方,可现实一次次地击碎了她的梦想。直到有一天你出现在她的生命中,又唤起了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于是你成了她的试验地,她要在你这块地上种出成功!
她知道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是要拿你幸福快乐的童年去换取。她们的上一代,还有上上一代,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信奉的是“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轮到她们做母亲时,西风渐变,快乐教育占了上风。
所有的孩子幼时都是可爱的,天真无邪的笑容也萌化了那颗初为人母的心,她也是新理念的实践者,努力工作努力赚钱,给你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让你无忧无虑快乐地成长!可你们这一代是特殊的一代,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国策,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苗,一亩地上只有这一棵苗,注定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今天学钢琴、画画,明天学英语、奥数,而你一天到晚只知道疯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每次开家长会时,面对摆在每个家长面前的成绩单,伤害性不算大,但侮辱性极强,心高气傲的你妈脸都没地搁。
当电影里,李焕英对贾晓玲说,“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快乐就行了”!但是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妈妈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很多父母刚开始时或许这么想,而当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时,承载了父母太多的期待,就会有诸多恨铁不成钢的教育方式。
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也许牺牲童年的快乐,逼你学习,逼你上进,使你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以后能考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别怪你妈心狠,在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更多是压力、指令,而不是亲密陪伴,社会竞争太激烈,“落后”就要挨打。
有人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儿子是父母的皮夹克”,不管是小棉袄还是皮夹克,都是既有面子也有里子,谁不希望面子光鲜亮丽,里子温暖舒适。父母都这样,一辈子也就为孩子骄傲,孩子是父母脸上的光。别怪你父母虚荣,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鼠生个孩子,也得让它学会打洞,没有一技之长,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我们大多数的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成长的每一步,没有几个人让母亲省心过。于是在好言好语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打骂、叱责等恶言恶语,渐渐占了上风。气到深处时,黑着脸问“你什么时候能给你妈长长脸”?还会挖苦到,“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废物”!看着曾经的女神妈妈慢慢变成女神经,父母的卑微和委屈,给你造成的伤害,如童年的阴影。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一年年长大,长大后却成了不一样的人,有些人仍然温暖友善、快乐阳光,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有些人内心却埋藏着挥之不去的阴影和压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知道了也不敢去追求。他们或许真得会成为父母想要他们成为的人,却没有机会做自己。最可悲可叹的是,许多人既没有获得父母希望的成功,还丢失了自己。
为人父母者也在成长,爸爸妈妈这个职业非常特殊,大家没有经过培训就上了岗。别人家的父母怎么当,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养,好儿女的标准似乎都不一样,跟着照抄作业好像也行不通。生来为人,谁都是第一次,只能依靠自己慢慢来摸索。为人父母很难,难的是你费尽心思也没办法让孩子如了你的愿。你管得了他的人,却管不住他的心。你伤心失落,子女可能也因承受不了压力,与你关系疏离,身心健康受损。父子反目成仇,母女互相伤害,这样的人间悲剧世上不少!
贾玲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功成名就,能以一部电影来修复二十年的心碎,可又有多少人能有贾玲这样的机会?你虽然没有贾玲那么成功,但你比贾玲幸运,最起码还有母亲的陪伴!
影片中的贾晓玲,错以为母亲的不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她说没有她也许母亲过得更好。于是她选择了一个给妈妈重新物色对象的方法,想以此来改变妈妈的命运。她穿越回去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母亲和有权有势的厂长儿子撮合在一起,不让母亲再受那么多的苦。
不知生活中贾玲和父亲的关系怎样,但从影片中看,贾晓玲的父亲缺席了她的生活。幼时父亲都是伟岸的,高大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他,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低头,当你越来越大了,才会发现,父亲是佝偻着身体在夜以继日的生活的捶打中,讨一家人的生活。这个过程中慢慢对父亲的敬仰变成诧异再到鄙夷,等到你进了社会,开始被社会捶打,慢慢鄙夷变成理解,愧疚,心疼。
影片中的丧偶式育儿,似乎是目前社会的普遍现象。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中坚力量,但强势母亲也培养出了不少妈宝男和巨婴,许多孩子不想长大,不想承担家庭的责任,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渐渐呈现出来。比起物质匮乏的父母一代,这代人生下来就衣食无忧,却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被迫追名逐利,失去了快乐的本源,精神的匮乏使他们成为了晚熟的一代人,大多数的人是既不成功也不快乐。即使“面对大海”,也无法“春暖花开”,不知是时代的捉弄还是个体的造化?
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重做一次父母,我们是否也能修复曾经的愧疚和遗憾?给你一次机会,你选成功还是快乐?可惜命运不会给我们这样试错的机会,生活就是这样,永远没有重来的机会,有的只是失去的遗憾以及深深的懊悔。我想大多数的父母依然不会选择“只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活着”,这一种方式。只有当孩子成功时,才会云淡风轻地说出:我只想让你健康快乐!
现实不允许,时代让我们没得选,只能逼你长大,逼你成才,到那时你也许会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长大以后,你就会发现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模样,除了工作和拼搏、还要面对生活中的多重压力和各种不容易,等你有较多的资金和资本时,打下扎实的生活基础后,你就有资格去选择你所想要的生活。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层面的健康和快乐也需要扎实的物质财富,痛并快乐着,才是生活的真谛。
那些爱你的人,一直在用一种自以为,却不是你认可的方式来表达关心与爱,既不伟大也不无私,笨拙、粗暴甚至还有些“不可理喻”。也许你觉得这份爱太沉重,你承受不了,但你要知道,父母都是凡人,不是圣人。希望你能理解,希望你能释怀,也希望下次再呛你妈时,能想起你曾经为李焕英留下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