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杂谈】(111) “其心不快”与“我心不快”
上文我们谈到,艮卦的“心”就是上爻,上爻为辛为“心”。“其心不快”这句爻辞也出自艮卦,为什么“其心不快”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在六十四卦中,艮卦属于“八纯卦”之一,按照八卦取象的说法,艮为山,两个山重合,所以也叫“兼山”。艮还有许多取象,如“少男”,还有所谓“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等,其实这统统都是无稽之谈,从艮卦的卦辞与爻辞中找不出一点这些“象”的影子。倒是《彖》传说的“艮,止也”这句话还是不错的,细辨经文,不难发现,艮卦确实反映的是一种静态,初爻虽受三爻之迫,有至五爻的趋势,由初至五又正合天道,这一点是和贲初是一样的,但贲初为阳,可以动而不失其位,所以爻辞是“舍车而徒”;艮初是阴爻,动而有失位的危险,所以爻辞说是“利永贞”,《象》传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这也是很恰当的。
艮二不可能至三,因为正与天道相悖,只有上行,二爻至上,合乎天道,但是一则二四互衡,二则初爻不动,这就使得二与四也处于静止状态,二爻的“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说的就是不能拉动初爻,也不能抵达上爻。当然“不拯其随”也可以理解为不能拉动三爻。上爻失去接济,也失去了一次阴阳和合的机会,况且还要受着三爻的“熏烤”,当然它的心里是不痛快了。如此看来,三爻的“厉,熏心”和二爻的“其心不快”都是指的上爻辛。
我们说艮卦描绘的是一种静态,但这只是一种相对的静止,不是绝对的静止,更不是陷于僵局的“窒”卦,《彖》传说:“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这些说法还是比较正确的,所谓“止”是“止其所”,即场所不变化,我们知道,如果卦体不动,视角也不变,那么在卦体上有一个爻就绝对看不到,这个爻就是四爻,在艮卦中,四爻为壬,壬的取象就是“人”或“身”,正因为在静止的条件下这个爻看不到,所以卦辞说是“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但是场所的静止不等于时间的静止,时间的变化是绝对的,也是有序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卦体诸爻也会发生变化,这可以看成是一种自然的变化,所以艮五爻辞讲“言有序,悔亡”,艮五是艮卦的终结阶段,有了自然有序的变化,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事了。
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心不快”是怎么回事。“我心不快”一辞见于旅卦,先录出旅卦的卦辞与爻辞:
旅:小亨,旅,貞吉。
初、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仆,貞。
三、旅焚其次,喪其童仆,貞厲。
四、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五、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
上、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于易,兇。
再列出旅卦图:
比较一下艮卦和旅卦,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卦的天道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艮四的阴爻变成了阳爻,于是艮卦也就变成了旅卦,卦辞与爻辞也就有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的影响是什么呢?首先是二爻与四爻这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四爻压向初爻,使得二上四初这个“圆圈”有了旋转的趋势,我们来看看这种旋转给各爻带来的影响,先说初爻,初爻除了固守初位和至五以外,又多了一个至二的选择,这就是“旅琐琐”;二爻如果向上,那么既可以从三爻那里得到接济,也能得到初爻这个“随从”,这就是“旅即次,懷其資,得童仆”,这和艮二的“不拯其随”是不一样的;二爻到来上位,就比三爻高了一个能量级,对三爻而言就是“旅焚其次,喪其童仆”;上爻如果至四,这就是“鸟焚其巢”,为什么“先笑後號咷”呢?我们看旅上不动的时候,三爻是奈何不了它的,顶多也就是熏熏而已,再有二爻的到来,这是一个阴阳和合,好比男人娶了一个媳妇,当然会笑;如果上爻辛到了四位,那么三爻己与新的四爻辛就处在同一个层面上,三爻至四,合乎人道,只是略微不合时宜,四爻辛则失去抗拒的能力;而这些变化,都是因为原来的四爻壬至初,用形象的话说就是“丧牛于易”,在前面杂谈84我们曾经谈过“丧牛于易”。指出经文中“牛”的取象,一个是丙,另一个是壬。“易”当做“场”解,不是“易国”,也不是交易。牛丢失于草场,对牛而言未必不是好事,但是在旅卦中,如果是四爻壬凭借天道与地道至初,那么势必引起一场特殊的卦变,这就是“喪牛于易,兇”的原因。在旅卦中,四爻壬的“资斧”得自上爻辛,但四爻的行止却是上爻不愿看到的,这就是四爻辞讲的“得其資斧,我心不快”,这个“心”还是上爻辛。
(下文预告:百条术语释义)
【学易杂谈】(112) 百条术语释义
说明:自从2002年8月30日起,笔者在读书论坛陆续贴出三个系列的学习周易的体会文章,一组是《学易笔谈》共44篇,一组是《易国春秋》14篇,再一组就是现在正写着的《学易杂谈》,上述文章在本坛皆为原创首发。由于这些东西拖得时间很长,不要说读者看起来费力,就连作者自己也感到力不从心,本来一部非常严谨的周易,经过这样的一番折腾,倒似乎成了杂乱无章的东西。因此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思绪做一个整理,于是有了这篇《百条术语释义》。
众所周知,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易学名词术语,简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术语,每一个门派有每个门派的术语,甚至每一个易学家也有每个易学家的术语。子曰“必也正名乎”,倘做深入研究,不弄清这些术语的含义,也就不知所云。笔者在学习周易的过程中,也使用了许多术语,这些术语,有的是完全沿袭了传统易学;有的名词虽属传统易学,但内容、含义有了改变;有的则是自己的杜撰,目的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此前的文章中大部分都已谈及,现在的整理,一是想把这些认识进一步条理化、清晰化,二是也为读者提供一些方便,省得每篇文章都要解释。这次整理的术语共有七类100条。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整理,由于学识所限,可以肯定会有不少错讹之处,盼望明达不吝指正。
目录:
一、总类
1、周易
2、易经
3、显学
4、幽学
5、素
6、朴
7、章
8、质
9、道
10、器
11、传统易学
二、易数类
1、易数
2、天地之数
3、天数
4、地数
5、零
6、大衍之数
7、动数
8、静数
9、定位数
10、卦爻之数
11、卦数
12、爻数
13、九六
14、叁天两地
15、五天四地
16、叁伍以变
三、爻类
1、爻
2、爻性
3、爻量
4、阴爻
5、阳爻
6、阴阳界
7、纯爻
8、临变爻
9、爻位
10、相邻
11、相对
12、君位
13、爻时
14、爻序
15、三个“对立面”
16、三个“圆圈”
17、三个“层次”
18、两个“跷跷板”
19、两根“拐子”
四、卦类
1、卦体
2、原筮卦
3、复筮卦
4、平衡卦
5、一般平衡卦
6、微妙平衡卦
7、失衡卦
8、一般失衡卦
9、严重失衡卦
10、亨通卦
11、窒卦
12、八卦
13、同体异构
五、易道类
1、易道
2、地道
3、天道
4、人道
5、天元
6、地元
7、人元
8、只出不入
9、只入不出
10、君子之道
11、天人合一
12、天地合一
13、地人合一
14、三道皆合
15、天人相悖
16、天地相悖
17、地人相悖
18、不合时宜
19、不合人道
20、和合
六、卦变类
1、卦变
2、爻变
3、位变
4、时变
5、爻变位不变
6、位变爻不变
7、爻变位亦变
8、原始反终式
9、中道而返式
10、同元不同方
11、左旋右转式
七、易象类
1、易象
2、爻象
3、卦象
4、易道象
5、天道象
6、地道象
7、人道象
8、初筮告
9、主星
10、伴星
一、总类
1、〔周易〕,指不包括易传的易经。周易是一个无比严谨的、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体系,它描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就其研究对象和方法而言,它无疑是一种哲学,只不过不同于现代的形式;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哲学,更可能是一种未来的哲学,一种不仅能够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而且能够综合科学和艺术、融会情感和理智、包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达真善美境界的更高级的哲学。
2、〔易经〕,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卦名、卦辞、卦符、爻符、爻序、爻辞、卦序等这样一些部分。这些不同的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就是易经。
3、〔显学〕,主要是指卦名、卦辞、卦符、爻符、爻辞、爻序、卦序(爻题例外)等部分,因为这些部分是可见的,或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把这部分内容称为“彰显之学”或简称“显学”(不同于中国学术史上的“显学”),好比“清荷”,这是浮出水面的部分。主要内容有:形体与形态、形态与态势、态势与事情等。
4、〔幽学〕,系指周易中一部分不可见或不容易直接见到的内容,如易数、易道等。卦符作为卦体,是可见的,本应归入“显学”部分,但因为平面的垒砖头式的“六画”已经远离了真实的卦体,因此,对卦体的探讨,也只得放在“幽学”之内。这是“清荷”潜在水下的部分。“幽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章与质;二是素与朴;三是器与道,这可以看成是易经的“三大范畴”。
5、〔素〕,素是构成卦爻的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素有三种,一是天数,二是地数,三是介于天地之间的不天不地或亦天亦地的数。在一般情况下,素只有两种,即天数与地数,二者互不兼容,兼容就意味着不单纯。素只有在群体或整体中才能存在,在与对方的比较中才能存在,如果失去了某一方,则另一方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6、〔朴〕,朴是素的整体,首先它包容了一切素;其次是这些原本互不兼容的素在一定条件下又和睦共处。朴和素的关系不同于章和质,章和质是并列关系,朴和素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章和质有同一性,朴和素有统一性。朴分三种状态,一为原始状态;二为终极状态;三为标准状态,这些状态也可统称“自然态”。
7、〔章〕,章是爻内所包含的与自身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另一种存在。阴爻的“章”是天数,阳爻的“章”是地数。
8、〔质〕,与章相对待的是“质”。如果把章与质看成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话,那么质就是主要的或基本的方面,章则是次要的非基本的方面。爻的阴阳性质决定在质不在章,阴阳就是质或质的表现。章与质不是截然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章可以转化为质,质也可以转化为章。章与质的统一(确切说是同一)就是数,就是天数与地数。天数与地数是构成质的要素,也是构成章的要素。
9、〔道〕,也叫易道,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指具体的道路。道分天地人三种,这是三种不同性质的“道”。易道则是这三种道的总称。
10、〔器〕器是经过人的头脑加工的朴,相对于“自然态”的朴而言,这是一种“人为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卦体。
11、〔传统易学〕,所谓传统易学,是指肇始于先秦、成型于汉魏、发达于唐宋、传承至今天的易经研究的结论和方法,包括“象数”、“义理”为主导的种种不同流派。
二、易数类
1、〔易数〕,主要指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和卦爻之数。
2、〔天地之数〕,天地之数不是自然数,更不是什么奇数和偶数,它是用数的形式,对万事万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广义的天地之数是一个从零出发最后又返回到零的数,是质和量同一的数,因而是绝对数、大限数,是数外无数的数;狭义的天地之数是天数、地数与零的总合。
3、〔天数〕,天地之数当中的一种,在不包括零的情况下有二十五个,二十五个数一律平等,彼此之间,既没有质的差别,也没有量的差别。
4、〔地数〕,天地之数当中的一种,在不包括零的情况下有三十个,三十个数一律平等,彼此之间,既没有质的差别,也没有量的差别。
5、〔零〕,天地之数当中的一种,它是天地之数的开端,又是天地之数的终结;还是介于天地之间的“不天不地”或“亦天亦地”的数。
6、〔大衍之数〕,天地之数还可以分为动静两类,大衍之数是天地之数当中的动数,其中天数有二十三个,地数有二十七个,合计五十个,有四十八个可以在不同的爻与爻之间流通。另有两个数处于动静之间。
7、〔动数〕,也即大衍数。有四十八个可以在不同的爻与爻之间周流,另有两个虽不能离开本爻,但在原位也能滚动。
8、〔静数〕,也即定位数。用于确定爻的方位的数,因为不能脱离本爻,所以相对于本爻而言,也叫静数。
9、〔定位数〕,用于六爻定位的数,其中天数三个,地数四个。
10、〔卦爻之数〕,是具有空间方位性质的天地之数,是受到制约与规范的天地之数。
11、〔卦数〕,卦内所包含的天地之数,一个卦在特定的时间内,不是包含二十四个天数和三十个地数,就是包含二十五个天数和二十九个地数。
12、〔爻数〕,指爻内所包含的天地之数,在特定的时间内,每个爻都是九个数,或者都是天数,或者都是地数,更多的是天地数混杂。
13、〔九六〕,九六是指的爻量,如果以一个天数的量为一,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量,那么一个纯阳爻的量就是九,一个纯阴爻的量就是六。
14、 〔叁天两地〕,是指天数与地数的一般量比,即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量,或者说一个地数的量相当于三分之二个天数的量。
15、〔五天四地〕,是天数与地数的特殊量比,即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点二五个地数的量,
16、〔叁伍以变〕,是指爻变的临界点,一般情况下,阴阳爻互变是在天数三与四之间,或者说是地数五六之间。
三、爻类
1、〔爻〕,爻是数的一个小群体;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领域;是一个方位;是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卦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方面。而卦体则是集时空为一体的可以模拟万事万物的数字化的全息模型;
2、〔爻性〕,即爻的属性。根据属性区分爻有三种,一是阳爻,二是阴爻,三是介于阴阳之间的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
3、〔爻量〕,系指爻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等可以用数表示的东西,爻量是由爻内所包含的天数与地数决定的。
4、〔阴爻〕,爻的一种,用符号“--”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爻内所含天数为零至三,或者地数为六至九,那么这样的爻就叫阴爻,所以阴爻按量分有四种。
5、〔阳爻〕,爻的一种,用符号“—”来表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爻内所含天数为四至九,或者地数为零至五,那么这样的爻就是阳爻,所以阳爻按量分有六种。
6、〔阴阳界〕,当着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量的时候,在天数三四之间,或者是地数五六之间,有一个“阴阳界”,作为爻,这是一个“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是阴阳未判的“混沌”状态,是阴变阳或者阳变阴的中介与桥梁。
7、〔纯爻〕,包含有九个天数的爻叫纯阳爻,包含有九个地数的爻叫纯阴爻。
8、〔临变爻〕,包含着三个天数和六个地数的爻叫临变的阴爻,或者叫最强大的阴爻;包含有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的爻叫临变的阳爻,或者叫最弱小的阳爻。
9、〔爻位〕,系指爻的空间方位,在球形卦体上,六爻分处于上、下、前、后、左、右。
10、〔相邻〕,系指在空间上有直接联系的爻,如下爻与前后左右爻为“邻”,前爻与上下左右爻为“邻”,左爻与上下前后爻为“邻”等。
11、〔相对〕,系指在空间上没有直接联系的爻,如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
12、〔君位〕,系指周易卦序中奇数卦(如乾、屯、需等)的下位。
13、〔爻时〕,系指六爻在过程中所表现的阶段,爻时用天干来表示。
14、〔爻序〕,指六爻的顺序,即初、二、三、四、五、上。
15、〔三个“对立面”〕,六爻分处于三个“对立面”或叫三个“空间对称”,即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
16、〔三个“圆圈”〕,六爻分别构成三个“圆圈”,即下前上后、下右上左和前右后左。
17、〔三个“层次”〕,依据高低,六爻分为三个“层次”,即下爻为第一个层次,前后左右为第二个层次,上爻为第三个层次。层次越高,势能越大。
18、〔两个“跷跷板”〕,前爻与后爻形成一个“跷跷板”,左爻与右爻形成另一个“跷跷板”,两个“跷跷板”成十字交叉。
19、〔两根“拐子”〕,在球形卦体上,六爻按下→前→右→后→左→上顺序形成一根“拐子”,曰初、二、三、四、五、上,这根“拐子”叫人道;曰甲、乙、丙、丁、戊、己,这根“拐子”叫天道。在乾卦中,两根“拐子”是一致的。在坤卦中,人道这根“拐子”没有变,天道这根“拐子”变成己、庚、辛、壬、癸、甲,两根“拐子”还是一致的。在其它卦中,再也没有两根“拐子”完全一致的情形。
四、卦类
1、〔卦体〕,指球形卦体,平面六画是球形卦体的简化或变形。卦体是一个诸爻紧密联系着的整体,一个数能够周流的球体,一个集时空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万能的、长青的卦体。卦体只有一个,它反映了世界的统一性,卦体的形态大体有六十四个(即六十四卦),它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
2、〔原筮卦〕,指周易卦序中的奇数卦,如乾、屯、需等,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
3、〔复筮卦〕,指周易卦序中的偶数卦,如坤、蒙、讼等,所用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
4、〔平衡卦〕,在六爻中,如果前后左右四个爻等量,或者前与后、左与右分别等量,那么这样的卦就叫平衡卦,如乾、坤、剥、复、既济、未济等,六十四卦中,共有十六个平衡卦。
5、〔一般平衡卦〕,在平衡卦中,如果下爻与上爻等量,如乾、坤等,或者下爻的量大过上爻,如复、既济等,那么这样的平衡卦就叫一般平衡卦。
6、〔微妙平衡卦〕,在平衡卦中,如果下爻的量小于上爻,那么这样的平衡卦就叫微妙平衡卦。如剥、渐等
7、〔失衡卦〕,在六爻中,如果前后左右四个爻不等量,那么这样的卦就叫失衡卦,如屯、蒙、需、讼等,六十四卦中共有四十八个失衡卦。失衡卦又有一般失衡卦和严重失衡卦的区别。
8、〔一般失衡卦〕,在失衡卦中,如果下爻的量大过上爻,那么这样的卦就叫一般失衡卦,如屯、需等。
9、〔严重失衡卦〕,在失衡卦中,如果下爻与上爻等量,或者上爻的量大过下爻,那么这样的卦就叫严重失衡卦,如蒙、师等。
10、〔亨通卦〕,指卦爻运行通畅无阻的卦,如乾、坤、屯、蒙等。
11、〔窒卦〕,也叫“穷卦”,指卦爻运行中遇到阻隔的卦,如讼、师等。
12、〔八卦〕,八卦(三爻卦)不是独立的卦体,不能定位,也不能取象。八卦的总合是一个特定的球形卦体,八卦是这个卦体上的八个部位,是六爻之网的“网结”,是数的“枢纽”、“编组站”、“交换平台”,是相邻三爻共有的“国门”。
13、〔同体异构〕,指卦体相同而内部结构不同。例如有两个阳爻和四个阴爻的屯卦,其内部就有一百多个不同的结构。
五、易道类
1、〔易道〕,易道是一个总称,指卦爻的运行规则或规律,易道依附于卦体,并非说在卦体之外还有一个什么抽象的“易道”,易道有三,即天地人三道,三道性质不同,不可混而一谈,但三道在卦体上又交互作用,彼此消长,共同推动了卦爻的运动、发展与变化。
2、〔地道〕,地道是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或者说是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严格说来地道还不算“道”,因为这里还没有运动;但也可以算“道”,因为它是运动的潜在原因。在两个“跷跷板”上,量大的一端向下,或者量小的一端向上,这种趋势就叫地道。
3、〔天道〕,天道是指卦体六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或者说是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六爻在时间上的顺序,原筮卦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来表示。复筮卦用己庚辛壬癸甲来表示。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在球形卦体上,按照人道的顺序,“天道”一般有四十八条,个别卦有十六条。
4、〔人道〕,人道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平面六画自下而上的顺序就是人道,在球形卦体上则是下→前→右→后→左→上这样一个顺序。
5、〔天元〕,天元为甲,它是原筮卦在天道上的开端,是复筮卦在天道上的终结。
6、〔地元〕,地元为己,它是原筮卦在天道上的终结,是复筮卦在天道上的开端。
7、 〔人元〕,人元是下爻也即初爻。元筮卦的人元为“大君”,复筮卦的人元为“从王事”。
8、〔只出不入〕,指天元和地元的性质,在原筮卦中,天元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在复筮卦中,地元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
9、〔只入不出〕,指天元和地元的性质,在原筮卦中,地元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在复筮卦中,天元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
10、〔君子之道〕,人道在一般情况下就叫君子之道。
11、〔天人合一〕,即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例如乾与坤,这是整个两条道的合一,其它卦中再没有两条道完全合一的情形,但在个别爻与爻之间还有天人合一的情形,例如坎卦二爻为戊,三爻为己,由二至三合乎人道,由戊至己合乎天道,这也是一个天人合一。
12、〔天地合一〕,即天道与地道的合一,例如屯卦,初爻为乙,三爻为丙,上爻为丁,三爻与五爻失衡,三爻有向上的趋势,那么由初至三,或者由三至上,就叫天地合一或者是天地皆合。
13、〔地人合一〕,即地道与人道的合一,例如同人卦二爻四爻失衡,初爻有至二的趋势,由初至二又合乎人道,这就叫地人合一。
14、〔三道皆合〕,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例如泰卦,三五失衡,五爻有向上的趋势;五爻为乙,上爻为丙;由五至上合乎人道,这就是一个三道皆合。
15、〔天人相悖〕,也叫天道与人道发生顶撞,例如屯卦五爻为戊,上爻为丁,由五至上合乎人道但正与天道相悖;由丁至戊合乎天道但又正与人道相悖。
16、〔天地相悖〕,天道与地道反向运行,例如小畜二四失衡,二爻有向下的趋势;但二爻为乙,上爻为丙,按照天道二爻又当向上,这就是天地相反或天地相悖。
17、〔地人相悖〕,指人道与地道违行,例如蒙卦二四失衡,二爻有向下的趋势;由初至二合乎人道但不合地道,由二至初又正与人道相悖。
18、〔不合时宜〕,指爻的运行没有合适的时机,例如屯初为乙,屯二为己,由初至二,这就是不合时宜。不合时宜的极端就是相悖,例如从乙至甲,从丙至乙等等。
19、〔不合人道〕,一般指脱离人道的行为,例如由初直接至三,由三直接至上,或者由三至初等等。不合人道的极端就是相悖,例如由二至初,由三至二等等。
20、〔和合〕,指阴爻与阳爻之间的交汇、交融,和合是有条件的,一般是有合适的时机、有利的形势,再有就是至少不与人道相悖。
六、卦变类
1、〔卦变〕,指卦与卦之间的相互变化,包括爻变、位变和时变。卦变反映卦与卦之间的本质的或内在的联系。
2、〔爻变〕,指爻的阴阳变化。如果一个卦中,爻的阴阳起了变化,那么这一定引起卦变。爻变反映了卦的内在变化。
3、〔位变〕,指爻的方位起了变化。如果爻的方位起了变化,即便是爻没有变化,那么这也是卦变。例如屯变蒙,原来的阴阳爻没有变化,但卦却发生了变化。位变反映了卦的外在变化。
4、〔时变〕,指爻所表现的时间起了变化,一般时变总是和位变结合在一起的。
5、〔爻变位不变〕,卦变当中的一种形式,例如复卦变无妄,爻位没有变化,但某些爻的阴阳起了变化。当然爻时也起了变化。
6、〔位变爻不变〕,卦变当中的一种形式,例如屯变蒙。当然爻时也起了变化。
7、〔爻变位亦变〕,卦变当中的一种形式,例如蒙变需,既有爻的阴阳变化,也有爻位与爻时的变化。
8、〔原始反终式〕,卦变的基本形式,包括覆卦,但又不归结为覆卦,如屯变蒙为覆卦,即整个的颠倒。蒙变需不是覆卦,但也是整个的颠倒,这也叫原始反终式。
9、〔中道而返式〕,卦变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是一个卦中间的某个爻没有运行到上爻,中途返回来占了初位,从而变成另一个卦。例如坤卦五爻变成了屯卦初爻,这就叫中道而返式。
10、〔同元不同方〕,卦变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一个卦在变成另一个卦的时候,初爻的爻位没有变,改变的只是运行方向与时间,那么这种形式的卦变就叫同元不同方,也叫“分道扬镳式”或“殊途同归式”,例如师变比、萃变升。
11、〔左旋右转〕,卦变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一个卦在变成另一个卦的时候,中间四个爻也发生旋转,那么这种形式的卦变就叫左旋右转,例如履变泰、井变革。
七、易象类
1、〔易象〕,易象是用形象的语言,对卦爻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状态的描绘,这是周易在表述上的一大特色。用形象的语言对具象的卦爻的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描绘,或者说对卦爻运动和变化规律的描绘,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思维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2、〔卦象〕,卦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卦的整体状态。卦象一般可分为方位象、事物象。
3、〔爻象〕,爻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爻的状态。爻象一般分为阴爻与阳爻的取象、某爻同其它爻关系的取象。
4、〔易道象〕,易象的一种,主要描绘卦爻的运行状态。易道象一般可分为天道象、地道象和人道象。
5、〔天道象〕,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爻与爻在时间上的联系,如用“天子”、“帝”、“王”、“宗”、“父”等来表示天干之甲,用“心”表示天干之辛等。
6、〔地道象〕,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卦的形势或爻的运动趋势,如“垂其翼”、“鼎折足”、“折其右肱”等。
7、〔人道象〕,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爻与爻的外在联系和运动趋势,如“君子”、“小人”、“寇”等。
8、〔初筮告〕,周易经文中第一次出现的字、辞。
9、〔主星〕,也叫“准星”,系指“初筮告”,例如泰卦五爻讲“帝乙归妹”,这句爻辞是个“初筮告”,也可以叫主星或准星。
10、〔伴星〕,周易经文中再次或多次出现的字、辞,例如归妹五也讲“帝乙归妹”,这个“帝乙归妹”就是一个伴星。伴星与主星一定有某种共同点,但也一定有不同的地方。
(下文预告:“ 先甲三日”与“后甲三日”)
【学易杂谈】(113) “ 先甲三日”与“后甲三日”
“ 先甲三日”与“后甲三日”见于蛊卦,让我们先把蛊卦辞列出: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初、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二、干母之蠱,不可貞。
三、干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五、干父之蠱,用譽。
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再列出蛊卦图:
在传统易学中,对“ 先甲三日”与“后甲三日”较早的解释是《彖》传,《彖》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终则有始”是一个规律,但“先甲三日”未必是终,“后甲三日”也未必是始,为什么蛊卦辞中要写上这么一句?显然《彖》传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后人有的以为,“先甲三日”为辛,借为新;“后甲三日”为丁,借为叮咛。这句话的意思是,创制之前,需改过自新;创制之后,需再三叮咛。如郑玄对这句话注为:“甲者,造作新令之日,甲前三日,取改过自新,故用辛也,甲后三日,取丁宁之义,故用丁也”(《周易集解》)。也有人以为“先甲三日”为辛壬癸,“后甲三日”为乙丙丁,自辛至丁为七日,这是周人占卜的日子。种种猜测,不一而足,以至于这个“先甲后甲”也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近读黎莘先生的《关于“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推想》一文,以为“月光最好的时候恐怕就是‘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这几天”, 故而“利涉大川”。作为一种“推想”,当然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明显这里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利涉大川”一辞在经文中总共出现九次,如何证明这九次都是在月亮最好的时候呢?二是“涉大川”可能是在夜间,也可能是在白天,如何证明一定就是夜间涉渡呢?三是一个月中,月亮只有一个望日,但有三个甲日,即便有一个甲日为望日或接近望日,那么还有两个甲日处于朔日或接近朔日,如何证明蛊卦中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就一定是望日或接近望日呢?另外经文中有三处“月幾望”,那应该是月亮最好的时候,为什么都没有谈到甲日,也没有谈到“涉大川”呢?黎先生主张“一切的学问还是离不开现实的,古人更是实事求是的。如果我们脱离了正确的研习路子,可能就永远也认识不到真相,认识不到实质!”这个主张当然是对的,但如果以上问题得不到证明,那么这是否也“脱离了正确的研习路子”呢?
如果知道了卦体和易道,特别是知道了在卦体上丁和辛是同一个爻位,那么对“先甲后甲”也就不难解释了,原来它是提示卦变的,蛊卦因何而变?蛊卦是怎样变成临卦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靠“先甲后甲”来揭示的。
关于蛊卦,此前我们在杂谈19“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一文中有过初步探讨,指出蛊卦不是什么“剛上而柔下,巽而止”,或者是什么“山下有风”。蛊卦是一个失衡卦,蛊卦的一个特点就是用人伦关系取象,说明六爻之间的相互关系。蛊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二,二爻这个“父”太强大了,强大到初爻非但不能践履人道,而且难于支撑卦体。解决这个矛盾靠的是三爻,如果是把初爻庚换成三爻辛的话,那么初爻虽然还是不能践履人道,但显然是初爻的力量大大加强了,这就是蛊初说的“有子,考无咎”,辛为庚之“子”,庚为辛之“考”。这种变化,对于原来的初爻庚而言,可以理解为“让贤”,初爻庚直接到五,按照人道,中间隔着二、三、四爻,所以叫“涉大川”;对于三爻辛而言也可以说是“接班”或“篡位”,因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卦变,所以卦辞就用“先甲后甲”来提示。
我们知道,周易卦变最基本的形式是“原始反终”,也就是卦体整个的颠倒,通常说的“覆卦”就是这种形式。蛊卦是怎样变临卦的呢?原来是以蛊卦的二爻与四爻为轴,初三上五这四个爻构成的圆圈做了一个逆时针90°的旋转,蛊卦的三爻就来到了初位,由于按照人道蛊卦不是发展到上爻再返回来充当初爻,所以我们把这种卦变形式也叫“中道而返”式。
为什么要说“先甲后甲”呢?这就是在蛊变临的过程中,甲的爻位没有变(当然己的爻位也没有变),甲是蛊卦的二爻,也是临卦的二爻,所以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坐标,其它爻位的变化,参照了这个坐标。
甲的爻位虽然没有变,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在蛊卦中它是“只入不出”,在临卦中它就成了“只出不入”。随着甲的这种性质的变化,其它爻的爻时(即爻在过程中所表现的阶段)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说蛊卦的三爻为辛,变成临卦的初爻后就成了丁;此外,我们知道,按照时间的顺序,辛本来在甲之先,但按照人道,在蛊卦中它却居甲之后;丁本来是在甲之后,但在临卦中却又在甲之前。正是基于蛊变临是一种特殊的卦变,基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所以蛊卦辞中才特意有这样一个提示,惜乎《彖》传、《象》传作者没有认识,几千年来也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
附临卦图:
(下文预告:“先庚三日”与“后庚三日”)
【学易杂谈】(114) “先庚三日”与“后庚三日”
“先庚三日”与“后庚三日”见于巽卦,同蛊卦的“先甲后甲”一样,对这句爻辞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以至也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其实,掌握了卦体和易道,那么对这句爻辞也就不难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
关于巽卦,前面我们在杂谈42《“ 觀我生,進退”与“进退,利武人之贞”》和43《何为“巽在床下”?》两篇文章中有过探讨,指出巽卦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善变的根源就是二爻与四爻失衡,强大的二爻有迫初之势,假定二爻进入初位,那么卦体就会变成“需”卦(当然与需卦的天道不同),天元与人元合一,天道与人道合一,所以史巫们认为是吉祥的。但是这个“需”卦还是一个失衡卦,新的二爻还有迫初之势,既然前一个二爻开了进入初位的先例,那么这个新的二爻也有可能进入初位,这也就是巽卦的二爻与上爻都有“巽在床下”的原因。为了考察巽卦的变化,就需要确定一个不变的爻为坐标,这个坐标就是五爻(当然还有三爻)。巽卦的初爻为丁,这就是“先庚三日”,巽卦变成兑卦后,初爻为癸,这就是“后庚三日”。“先庚后庚”也是提示卦变的,在提示卦变这一点上与“先甲后甲”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由于蛊卦与巽卦的卦体和易道不一样,所以“先庚后庚”与“先甲后甲”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蛊卦是复筮卦,所用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巽卦是原筮卦,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蛊卦的“先甲”(辛)就在蛊卦中,它就是蛊卦的三爻,这个爻变成“后甲三日”(丁)之后,就成了临卦的初爻,丁在蛊卦中是没有的。巽卦的“先庚三日”(丁)就是巽卦的初爻,这个爻到了兑卦就变成了上爻,而“后庚三日”(癸)则变成了兑卦的初爻,癸在巽卦中也是没有的。
其次,“先甲三日”之辛与“后甲三日”之丁是同一个爻位,只是表示的时间与运行的方向不一样。“先庚三日”之丁与“后庚三日”之癸是两个爻位,而且是处于对立面的两个爻位。
第三,蛊卦辞讲“元亨,利涉大川”,是说初爻这个人元是亨通的,但适宜涉渡大川,实际情况是到了三爻就引发一场特殊的卦变,三爻中道而返,初爻被“涉渡”到五位,这是一个形似正常的卦变却导致非正常的卦变;巽卦辞讲“小亨”,二爻与上爻都有觊觎初位的倾向,实际上由于初爻的“武人之贞”,没有引发特殊的卦变,所以这是一次形似非正常的卦变却是正常的卦变。
第四,蛊卦是以二四为“轴”,变成临卦后这个轴没有变,实际上这也是个“改邑不改井”;巽卦是以三五为“轴”,由于这是一种正常的卦变,到了兑卦这个“轴”也就改变了方向,巽五戊也就变成了兑二庚。
(下文预告:“遇主于巷”与“主人有言”)
【学易杂谈】(115) “遇主于巷”与“主人有言”
我们前面谈到,经文中“主”的取象,一个是甲,另一个是己。甲和己在十个天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天干不能取代的。甲和己的地位与作用也不一样,甲高于己,这是真正的“主”,不论原筮卦还是复筮卦,甲都是“主”。己作为“主”却只限于复筮卦,所以两者不是平起平坐的。坤卦的初爻为己,我们曾经把己规定为“坤元”、“地元”、说它是坤卦的“王”、“主”、“大君”等,但是当我们把己和甲做比较时,己就退避三舍,坤卦辞讲“先迷后得主”,这个“主”就是坤上甲,这是一个“初筮告”。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再谈谈“遇主于巷”与“主人有言”是怎么回事。
“遇主于巷”一辞见于睽卦,先列睽卦图如下:
再录出睽卦的卦辞与爻辞:
睽:小事吉。
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
二、遇主于巷,無咎。
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上、睽孤,見豕負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关于睽卦的取象,前面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如“马”、“牛”、“婚媾”、“遇雨”等等,现在我们再结合卦象,探讨一下“主”和“元夫”的意义。睽卦是个平衡卦,卦中的两个阴爻分处于卦体的左右两方,假如我们把这两个阴爻看作是两只“耳朵”,那么可知这两个耳朵是彼此不能见面的;假如看成两只“眼”,那么这两只眼的“眼光”是不能聚拢在一起的,“睽”字有背离的意思,这的确是一种背离,但不是《彖》传说的什么“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由于卦体平衡,诸爻很难运动,很难交流,但是从天道与人道上看,睽卦也不是没有可以“松动”的地方,特别是四爻至五,这是一个“天人合一”,也是阴阳和合,四爻辞讲“元夫”,一是说它本身是“地元”,二是左右有“两女”,所以又是“夫”。“交孚”可以理解为两个阴爻臣服于四爻,也可以理解为四爻为两个阴爻“纠缠”而不得不服从,家人三的“婦子嘻嘻”就是指的卦中的两个阴爻。但是,四爻松动与不松动却不是三爻与五爻能左右的。
睽卦中还有一个容易松动的地方就是上爻,既可能“婚媾”,也可能“遇雨”,卦体的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爻。在睽卦六爻的爻辞中,四爻与上爻都说“睽孤”,其实这两个爻并不孤立,那么为什么爻辞要说“孤”呢?原来这里牵扯到一次特殊的卦变,是新“孤”取代老“孤”。老“孤”是上爻,原是一位“君主”,到了睽上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新“孤”就是四爻,“元夫”二字,也有以此爻改元的意思。这是一个“爱江山不爱美人”的“主”,因此五爻并没有得到四爻的宠幸,只是得到四爻长辈般的关爱,所以爻辞不是“匪寇婚媾”,而是“厥宗噬膚”。关于这次特殊的卦变,我们后面还会继续探讨。现在我们也可以知道“遇主于巷”是怎么回事了,睽卦的初二上四都是阳爻,二爻的左右两侧则是阴爻。当然,睽卦的任何一个阳爻也都可以看成是处于两个阴爻之间,但是,当我们考察初爻至二的时候,这个“遇主于巷”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准确地指出了甲的位置。天元甲在睽卦中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现在的周围环境又是这样,恰似挤进了小巷,难于转身,所以说是“遇主于巷”。下面我们再谈谈“主人有言”是怎么回事。
“主人有言”一辞见于明夷卦,此前,我们在杂谈99《何谓“明夷”》一文中曾经谈到,明夷卦是一个严重的失衡卦,三爻有迫初之势,假如我们把这种形势用人事做比拟,那么三爻就是一个有可能给执政者造成麻烦的强大的候国,对君王来说,这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但是在明夷卦中,能够对付三爻的只有初爻,初爻的优势是占了天时,而三爻则占了地利,一般说天时不如地利,但是这里还要看谁占人和。三爻不仅是初爻的隐患,也对四爻造成威胁,假如三爻得不到初爻的支持,就会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初爻有两条道可走,一个是遵循天道至三,这可以看成是对三爻的接济,也可以看成是与三爻的交锋。假如三爻因时至上,虽然不合人道。但四爻的危难可解,上爻与二爻也能受益,所以这是一条多数爻赞同的路线;初爻的另一条道就是至二,这合乎人道,但是不合时宜,所以是“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假如初爻等待时机至二,那么这期间三爻就有可能发动政变,也可能危及四爻,当然这是四爻最不愿看到的一个结果,所谓“明夷之心”就是借助初爻的力量打击或削弱三爻;所谓“主人有言”就是初爻至二的这条路线会受到四爻的责难,四爻为己为地元,它就是明夷卦的“主人”。
从以上所谈可以看出,天元甲是“主”,不论是原筮卦,还是复筮卦,挤进夹道也是“主”;地元己是“主”却只限于复筮卦,可见这两个“主”的地位是不同的。
(下文预告:“王三锡命”与“王用三驱”)
【学易杂谈】(116) “王三锡命”与“王用三驱”
同“主”一样,“王”也是与天干有关联的一个爻象,具体说就是甲或者己。天干同定位数一样,是“镶嵌”在球面之上,本来是一种内在的规定,但是由于卦体的旋转或滚动,这样从外部某个视角看来,天干便似乎飘忽不定,由此引起了天道与人道的错乱,这样天干就好象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比如说甲,它可能在初位,也可能在二位、三位、四位等。好在经文不时有所提示,使我们能够把每一个卦中的甲找了出来,只要找到甲,也就不难找到己,因为甲和己处于对立面,这种对立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如果甲在初,那么己一定在上;甲在二,己一定在四,如此等等。下面我们就结合“王三锡命”与“王用三驱”这两句爻辞,探讨一下师比两卦中的“王”及诸爻之间的相互关系。
先录出师卦的卦辞与爻辞:
师:貞,丈人吉,無咎。
初、師出以律,否臧兇。
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三、師或輿尸,兇。
四、師左次,無咎。
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上、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如果单从经文上看,那么“师”字并不难解释,那就是军队,军队是用来打仗的,所以师卦也可以看成是一场战争。战争至少是双方的事,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么这里就有个谁与谁开仗?谁是主动方?谁是被动方?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战争的结局怎样?等等,这些问题要回答清楚,必须联系前后许多卦,但至少我们应该知道师卦中战争的双方各是谁。
师卦五爻辞讲“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这就说明,“长子”为一方,并且他就是统帅,另一方则为伤亡惨重的“弟子”,可以断定,这是兄弟之间的一场内战。再看爻符,师卦中只有二爻是一个阳爻,所谓“长子”也一定就是这个爻,爻辞则为“在师中”。
师二为“长子”,那么他的父亲又是哪个爻呢?从五爻的“田有禽,利執言”这句辞可以断定,这个爻就是“父”。这个爻虽然是个阴爻,没有多大实力,但有资格,在兄弟们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时候,只有父亲才有资格说出这样的话。而且这个父亲的态度也是明朗的,那就是站在弱者的一边。这种父亲与长子的关系,用天干表示就是甲和乙。知道了这两个爻的天干,其它爻的天干也就不难确定了。兹做师卦示意图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师卦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初与二,二爻不仅无比强大,更天时与地利,这就是这个爻吉祥的原因,既然二爻吉祥,没有任何一个爻能够伤害到它,为什么爻辞又说“无咎”呢?难道说还有“有咎”的吉祥吗?原来这是讲二与初的关系,以二爻的形势,如果占据初位,也没有什么愧疚或灾难。而初爻面对二爻,恰便似泰山压顶,所以爻辞是“師出以律,否臧兇”。但是,从师卦的结局看,师二并没有至初,显然是此行正与人道相悖,六十四卦的卦变,有从三爻返初的实例,有从四爻、五爻返初的实例,就是没有一个从二爻返初的实例,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人道的作用。
现在我们看看“王三锡命”是什么意思。天干乙在屯卦中居于初位,在需卦中还居于初位,如果把前两卦看作是“王”的两次“锡命”的话,那么这次则是第三次“锡命”。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前两次是“大君”,是“执政者”,这一次则是军队的统帅。“王三锡命”还有另一个解释,那就是假如我们把每一个执政者看作是一次“锡命”的话,那么甲就是第一次,乙是第二次,到了师卦,乙成了军队的统帅,但失去了执政的地位,而丙是第三次得到“王”的“锡命”,成了第三代“大君”。当然这个“大君”也没有维持多久,因为随后就被戊所取代。以上关于“王三锡命”的两种解释究竟哪个更合适,留待读者去鉴别吧。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王用三驱”是怎么回事。先列比卦图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比卦不是师卦的覆卦,根据就是师卦的初爻与上爻的爻位没有变,当然时间起了变化。师变比是中间四个爻发生了一个旋转,具体说就是逆时针旋转90°,这样师二就变成了比五,当然时间上也都起了变化。比卦的主要矛盾表面上看是初与五,但五爻处在三道分途当中,依照天道五当至四,依照地道五当至初,依照人道五当至上,特别是由五至初,正与天道相悖,这就是“邑人不诫”的原因,“邑人”指初爻,这与师初的形势是大不一样的。当然“邑人”也可以说是五爻,五爻也不需戒备初爻,因为五爻对于初爻而言,还占着地利。
师卦的“王”是五爻甲,比卦的“王”是二爻己,己在师卦中是“師或輿尸,兇”,到了比卦变成了“王”,有了报复的机会,但是手下却是一群乌合之众,“王用三驱”指的就是比上、三、初,这三个爻顺序是庚、辛、壬,它们都没有到达癸,所以爻辞说是“失前禽”。
从师比这两个卦可以知道,“王”有两个,一个是甲,另一个是己,两个“王”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甲作为“王”限于原筮卦,己作为“王”限于复筮卦。这可以看成是“王”的一个取象原则,前面在杂谈34《“西山”与“歧山”》一文中我们就谈过,随卦上爻的“王用亨于西山”,这个“王”指的是随五甲:升卦四爻的“王用亨于岐山”,这个“王”则指的是升四己。由于两个“王”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对“岐山”的称呼也不同。
【学易杂谈】(117) “公用亨于天子”与“王用享于帝”
上文我们探讨了“王三锡命”与“王用三驱”,指出经文中“王”的取象,一个是天干甲,另一个是天干己,这是两个“王”,只不过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一个是原筮卦的“王”,一个是复筮卦的“王”。假定是在一个卦中,这两个“王”是否可以平起平坐呢?不是的,它们也还是有主有从的,下面我们就谈谈“公用亨于天子”是怎么回事。
“公用亨于天子”一辞见于大有卦,先录出大有卦的卦辞与爻辞:
大有:元亨。
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四、匪其彭,無咎。
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上、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再列出大有图:
关于大有卦,此前我们在杂谈14《“大车以载”和“舍车而徒”》一文中曾经谈过“大车以载”,指出大有卦的二上四初这四个爻,顺序为庚辛壬癸,这四个爻又都是阳爻,状如车轮,所以二爻辞说“大车以载”。现在我们看三爻,三爻为己为地元,在这个卦中,三爻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但是在三爻的周围,恰恰被这个“车轮”挡住了出路。三爻至初合乎地道但不合人道,也不合时宜;三爻至二合乎天道但正与人道相悖;三爻至上是三道不合。现在三爻只剩下一条出路,那就是至四。三爻至四,合乎人道,只是也不合时宜(由己直接至壬),三爻辞讲“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说的就是三爻向五爻进贡,这是光明正大的行为,“小人”是阻挡不了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人道的作用与力量,这也可以理解为正义的力量。二是当着己和甲发生关系时,这种关系用人事做比拟,那就不是两个“王”的关系,而是“公”与“天子”的关系。这里不论阴阳,比如大有三为阳,大有五为阴;也不论“出入”,大有三是“只出不入”,大有五是“只入不出”。甲是己的“主”,这条原则是由坤卦确定的。
下面我们再看看“王用享于帝”是怎么回事。“王用享于帝”一辞出自益卦,先录出益卦的卦辞与爻辞: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
三、益之用,兇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上、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再列出益卦图:
比较一下大有和益卦,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二爻与四爻的爻位没有变,但初三上五这四个爻做了一个180°的大旋转,当然某些爻的阴阳也起了变化,大有三变成益五后还是阳爻,还是“只出不入”;大有五变成益三后还是阴爻,也还是“只入不出”。两个卦的共性都是失衡卦,这种失衡特别表现在己和甲之间。
掌握了益卦的总体形势,也就不难明白“王用享于帝”是怎么回事。如果说大有卦强调了人道的作用,强调了正义的力量,那么我们说益卦则突出了天道的作用。大有卦三爻至四不合时宜,但也不是绝对不能走,而益卦中的人道简直是一步也不能走,比如由初至二正与天道相悖;由二至三不合时宜(由庚直接至甲);三爻只入不出;四爻不可能至五(由壬至己),五爻虽然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 ,但也不能至上,原因是五爻三道分途,依照天道当至二,依照地道当至初,依照人道当至上,但由己也不能直接至癸。既然人道不通,那就看天道的作用,与五爻联系最紧密的就是二爻,蒙卦二爻的“纳妇吉”,说的也是二爻庚与五爻己的关系,蒙二为阳,蒙五为阴,用人事比拟就是“纳妇”;益二为阴,益五为阳,用人事比拟就是“或益之十朋之龜”,也就是二爻有可能从五爻那里得到个大宝贝。因为由五至二合乎天道,并且是以强临弱,二爻是无法抗拒的,这就是“弗克違”。二爻得到“十朋之龜”似乎是一件好事,其实也不尽然,设想二爻由阴变阳,那么卦体就变成了“中孚”,当然这个“中孚”与六十四卦中的中孚在天道上是不一样的。如果二爻由阴变阳,那么它就会给初爻与三爻造成威胁,对初爻威胁是“包”,使得初爻不但不能践履人道,甚至在初位上都难于固守;对三爻的威胁就是“子克家”,不合时宜的强行进取,只能给对方造成伤害。如果是二爻不变也不动,也就是“永贞”,那么情况将是怎样呢?那也就等于封住了五爻的通道,五爻是阳也就永远“阳”下去。“阳”意味着强大、富足,“阴”意味着软弱、贫穷。大有三的“公用亨于天子”,我们说是“公”向“天子”进贡;益二如果是“永贞”,那么“公”的“用亨”也就变成了“用享”,本来是想向“帝”进贡的贡品,现在只能留着自己享用。这就是“王用享于帝”的意思。
益卦的“王”是五爻己,“帝”是三爻甲。从这里看出,“王”与“帝”也不是平起平坐的,这里也不以阴阳论,不以出入论。尽管在大有卦中己被称为“公”,在益卦中己被称为“王”,但人们习惯还是称它为“公”,所谓“告公用圭”、“告公從”,这个“公”就是指的五爻己,这就是说,不管己多么强大,多么有势力,见了甲也要低半头,这个名分是不乱的。
(下文预告:“王母”与“祖母”)
【学易杂谈】(118) “王母”与“祖母”
前文谈到,甲和己虽然都可以称“王”,但这两个王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甲除了称“王”,有时候也叫“天子”、“帝”,己除了称“王”,有时候也叫“公”。除了这些称呼以外,经文中还有一处把己叫“王母”,这就是晋卦的“受茲介福,于其王母”,让我们先把晋卦的卦辞与爻辞录出:
晋: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初、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三、眾允,悔亡。
四、晉如鼫鼠,貞厲。
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上、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再列出晋卦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晋卦是个失衡卦,四爻有迫初之势;但从天道上看,四爻至初,正与天道相悖,这就是初爻辞说的“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初爻好象是被四爻催促、摧残的样子,但初爻不是四爻的俘获物,它还有着广阔宽裕的生存空间,保持稳定吉祥,没有什么灾难。
同样的道理,由于二与四这个“跷跷板”失衡,二爻也有向上的趋势,但二爻至上,正与天道相悖,这就是“晉如愁如”。由于初爻与二爻没有时间上的直接联系,或者说初爻至二需要三个时间单位,所以二爻也是保持稳定吉祥。二爻与三爻虽然都是阴爻,但由二至三却是天人皆合,所谓“受茲介福,于其王母”,就是指的二爻这种有利的形势,二爻可以得到三爻接纳与庇护,这当然是一种福分,但这个福分也很有限,因为三爻是个“只入不出”的爻,并且是个弱爻。于此我们知道,己还可以取象于“王母”。“王母”一辞,仅此一处,它告诉我们,甲和己作为“王”,尽管地位不同,但还都是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实体。除了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外,它们还有着姻亲关系。
传统易学,既不知“王母”之所指,也不知“介”字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刘大钧先生对“受茲介福,于其王母”的解释是:“从祖母那里受此大福”(见《易经全译》),这里就把“王母”说成是“祖母”,把“介”说成是“大”。实际上“王母”可能是“祖母”,而“祖母”未必一定就是“王母”,把“王母”与“祖母”混同起来,无疑是不对的。“介”字在经文中共有三处,一是豫卦二爻的“介于石”;二是此处;三是兑卦四爻的“介疾有喜”。除了“介于石”的“介”字宜解为间隔以外,余两处的“介”字皆应解做“小”或“纤细”。
“王母”不等同于“祖母”,但天干之己确实也是可以称“祖”的,前面我们在杂谈33《“弗過遇之”与“弗遇過之”》一文中曾经谈过,小过卦的三爻为己为地元,这是一个阳爻,爻辞中所谓的“祖”、“君”皆为此爻。所谓“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是说初爻为癸,对癸而言,己为其时已过,所以叫“过其祖”;二爻为庚,这是一个阴爻,所以把它叫“妣”,这个“妣”才是“祖母”。当然如果把三爻比做“君”,那么二爻就成了“臣”,所以爻辞又有“不及其君,遇其臣”的说法。
与“祖”相联系的还有“宗”,经文中有三处提到“宗”字,一处是同人卦二爻的“同人于宗”,另一处是睽卦五爻的“厥宗噬膚”,还有一处就是既济三爻的“高宗伐鬼方”。这三处“宗”字除了“高宗伐鬼方”以外,前两处也都说的是甲或己,具体说同人卦的“宗”是甲,睽卦的“宗”是己。
经文中的取象,无论是人伦方面的“父”、“母”、“祖”、“宗”,还是品阶方面的“天子”、“帝”,“王”、“王母”、“君”、“公”,不过是表现爻与爻在天道上联系,这种联系,可以看成是本质上的联系,而本质上的联系就是规律。
(下文预告:蛊卦初爻为什么纳庚?)
【学易杂谈】(119) 蛊卦初爻为什么纳庚?
拙文《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发后,有位读者来信,询问蛊卦初爻为什么纳庚?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别的读者也有,所以这里我们就来简要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说过,天干也就是“天道”,是卦体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爻具有时间性质,表现的是过程中一个特定的阶段,所谓“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这种性质或关系就是用天干来表示的,“先甲后甲”可以说是易经应用天干的一个证明。
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一个爻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干,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蛊卦初爻一定是庚呢?这得从乾坤说起。乾卦六爻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初潜、二见、四跃、五飞、上亢,因时递进,或者说是“与时偕行”,乾卦的这种性质是易学界公认的,因此乾卦六爻依次纳入甲乙丙丁戊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是“乾纳甲壬”,无疑是置经文于不顾。
坤是乾卦的颠倒,所以坤卦六爻的天干就是己庚辛壬癸甲,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把这样完全的或整个的颠倒叫做“原始反终”。由乾坤卦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乾为原筮卦,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坤为复筮卦,所用天干为己庚辛壬癸甲,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分别是同一个爻位,但却代表着不同的时间,这种现象我们叫“同位不同时”。从球形卦体上我们还知道,甲和己、乙和丁、丙和戊、庚和壬、辛和癸,它们处于对立的位置,是永远不能“见面”的。
如果把乾变坤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卦变,那么坤变屯就是一种特殊的卦变,坤五讲“元吉”的意思就是“以此爻改元为吉”,坤五为癸,改变时间后就成了乙,这个乙原是乾卦的二爻,即那位在田的“大人”,变成屯初还是乙;乾五在天的那位“大人”到了坤卦是二爻庚,到了屯卦则是五爻戊。知道了屯初为乙,屯五为戊,屯卦其它爻的天干也就不难确定了,因为与初相对立的上一定是丁,与五相对立的三一定是丙,有了这四个爻的天干,那么屯二必为己,屯四必为甲,这样屯卦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就是乙己丙甲戊丁。(可参看前发杂谈71《乾坤是怎样变成屯蒙的》一文)
屯卦变蒙卦是一种正常的卦变,因此把屯卦六爻的天干颠倒过来,并且改变时间就可以了,所以蒙卦六爻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就是辛庚甲壬己癸。
蒙卦变需卦还是正常的卦变,所以需卦与屯卦相同;需卦变讼卦仍然是正常的卦变,所以讼卦与蒙卦相同。
讼卦是一个“窒”卦,已经不可能正常的变化,于是这里又发生了一次特殊的卦变,讼四“复即命”,变成了师卦的初爻。讼四为壬,改变时间后就成了丙;讼上为癸,在褫夺了其它阳爻的“鞶帶”之后,集权势于一身,变成了师二,所以师二为乙。有了这两个爻的天干,其它爻的天干也就不难解决了。与师初丙相对立的师上一定是戊,与师二乙相对立的师四一定是丁,有了这四个爻的天干,那么师三、五也好办了,三一定是己,五一定是甲,这样师卦六爻的天干就是丙乙己丁甲戊。
传统易学以为,比卦是师卦的“覆卦”,其实不是,这里又是一次特殊的卦变。比卦辞“原筮元永貞”说得明白,那就是说师卦初爻爻位不动,只是改变一下时间与运行方向。师初为丙,变成比初后为壬;师二到了比五,改变时间后就成了癸。有了这两个爻的天干,其它爻的天干不难解决,这样比卦六爻的天干就是壬己辛甲癸庚。
比卦变小畜是正常的卦变,所以小畜六爻的天干就是戊乙甲丁己丙;小畜变履是正常的卦变,所以履卦六爻的天干就是壬己辛甲癸庚。
如是,依据卦辞与爻辞的提示,这样一个卦一个卦,一个爻一个爻的排下去,如果我们知道了随卦六爻的天干为丙乙己丁甲戊;知道随卦变蛊卦是一种正常的卦变,那么也就可以知道蛊卦的初爻一定是庚,蛊卦六爻的天干一定是庚甲辛己癸壬。
(下文预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学易杂谈】(120)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前文谈到,蛊卦初爻为庚,蛊卦六爻依序纳入天干是庚甲辛己癸壬。这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说如果知道了随卦的天干是丙乙己丁甲戊,随变蛊是一种正常的卦变,那么把随卦倒过来,再改变它们的时间,就可以得到蛊卦六爻的天干。但是,随卦的天干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只能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乾卦。这是一种方法,但不是根本方法,根本的方法是依据经文,只要深入研究经文,也可以找到每卦每爻的天干。下面我们还以蛊卦为例,探讨一下六爻的天干问题。
先录出蛊卦的卦辞与爻辞: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初、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二、干母之蠱,不可貞。
三、干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五、干父之蠱,用誉。
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再列出蛊卦图:
此前我们在杂谈19《“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一文中,曾经谈到过蛊卦,指出从蛊卦的卦辞与爻辞中,可以看到有“父”有“母”,有“子”有“考”,如果要问,哪一个爻为“父”?哪一个爻为“母”?还没有谁说明过这个问题。我们说研究周易,关键是卦体和易道,但是,即便是在不了解卦体和易道的情况下,单从卦辞与爻辞中,也应该知道蛊卦中何爻为“父”,何爻为“母”。
蛊初为“干父之蛊”,自然他不是“父”;
蛊三、蛊五也为“干父之蛊”,说明他们也不是“父”;
蛊上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说明这个爻也不是“父”,既然“高尚其事”,那里还有什么过失呢?
这样只有二爻、四爻,有可能为“父”为“母”了。二爻为“干母之蛊”,说明自己不是“母”,四爻为“裕父之蠱”,说明自己不是“父”,如此一来,谁父谁母不是很清楚了吗?
再从爻象上看,蛊二为阳,蛊四为阴,谁父谁母不是也很清楚吗?
“父”、“母”、“子”、“考”是一种取象,这种人伦取象,旨在说明六爻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天干又是这种内在联系的体现。蛊二为甲,蛊四为己,这是没有问题的。蛊卦在卦序中排在第18位,是个复筮卦,所用天干一定是己庚辛壬癸甲,己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甲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现在我们知道了蛊二为甲,蛊四为己,但不等于知道其它爻的天干,因为甲和己处于对立面,对其它爻的行止没有制约关系,因此初爻有可能是庚,也有可能是辛是壬是癸,如何确定初爻是庚呢?我们试分析一下:
蛊卦是一个失衡卦,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二爻与三爻都有迫初之势,根据经文,我们已经知道了二爻为“父”为甲,是蛊卦的核心,矛盾的集中点,其它爻都可以说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初爻难于支撑卦体,于是才有了“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的说法。在初、三、上、五这四个爻构成的“圆圈”上,一定是一个顺时针旋转方向,比如说初要是庚,三一定是辛,上一定是壬,五一定是癸;如果初为癸,那么三一定是庚,上一定是辛,五一定是壬,如此等等。假定初爻不是庚而是癸,那么情况将是怎样呢?我们知道,庚辛壬癸这四个天干,只有癸同甲有直接联系,如果癸处于初位,那么无论它是阴是阳,是强是弱,都可以抵顶住甲,只不过抵顶的时间非常短暂,因为一旦处于休眠状态的甲被“激活”,那么首当其冲的也是这个癸,那时它就变成了乙,这同井卦的“甕敝漏”是一样的。另外,我们知道,蛊二既被规定为“父”,蛊四规定为“母”,那么其它爻就是能是子孙辈,不会在二爻这个“父”上还有个“父”,因此,癸对甲而言,也就不是以“父”的身份出现,在这个意义上说,癸是无“子”的,这同“有子,考無咎”显然是个矛盾。
初爻不是癸是肯定的,那么是否可以是壬呢?我们说也不可以,因为初爻要是壬,这个壬虽然有“子”,但这个“子”(癸)是先甲一日,后甲一日。另外,如果初为壬,那么上一定是庚,由四己至上,就成了“天地皆合”,那么四爻辞就不会是“往見吝”,上爻辞也不会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初爻会不会是辛呢?我们说也不行,假定初爻为辛,那么上爻必是癸,由上至二,也就是由癸至甲,也是一个“天地皆合”,那时上爻想“不事王侯”也是办不到的。
蛊卦六爻的天干,只能是庚甲辛己癸壬,别无选择。初爻庚抵顶不住二爻甲的压力,换成它的“子”三爻辛来代替。五爻癸虽然同二爻甲有时间上的直接联系,但一则本身是个弱爻,二来所处的位置也使它起不了多大作用,只能是名义上要纠正父亲的过失,所以是“干父之蠱,用誉”。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这句爻辞曾被所谓易学大师杭辛斋极力称道推崇,以为“与世界之人心风俗关系极大”,按今天某些人的理解,“不事王侯”,有反对“官本位”文化的倾向;“高尚其事”,则有“职业神圣”思想的萌芽——世界上不存在高尚的职业,而存在以“高尚”的态度对待职业的人。擦皮鞋在某些人眼里是“卑贱”的行当,但只要你热爱它,专精它,这也是“高尚其事”——你也会从中得到回报,去享受生活。中国古老的民歌《击壤歌》亦可作为其最好注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其实这统统是脱离卦体和易道的一派空谈,“不事王侯”是有条件的,“高尚其事”是有标准的。蛊卦上爻为什么能够做到“不事王侯”呢?这看一看蛊上的处境也就明白了。蛊卦在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依照地道,上爻要么倾向二爻,要么倾向三爻,二爻为甲为“王”,三爻为辛为“侯”,从人道的观点看,这或者如蒙上的“为寇”,或者如革上的“小人革面”,总之是见风使舵,无原则的追随强者,助纣为虐。上爻所以能够特立独行,原因在天道,上爻至三,正与天道相悖;上爻至二,又不合时宜。假定上爻不是壬而是癸,我们前面已经谈到,它要想“不事王侯”也是不可能的。正因为有这样一点小小的“时间差”,上爻得以置身局外。在蛊卦中,对上爻有直接 影响的是三爻,三为辛,上为壬,三爻如果不至上,对上爻而言,可能意味着失去接济,也可能意味着没有侵犯。上爻如果不动(不事王侯),那么对三爻与二爻就是一种牵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蛊卦卦体的稳定有利。什么事高尚?什么事不高尚?离开了整体的利益是说不清的。如果把“高尚”仅仅理解为一种“职业神圣”,理解为“得到回报”和“享受生活”,那么贪官也可以说他的贪是“高尚其事”,小偷也可以说他的偷是“高尚其事”,因为他们也是为了“得到回报”和“享受生活”嘛。
在封建专制条件下,作为一种反叛,“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曾经为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所向往,洁身自好,不与豺狼为伍,不和强寇沆瀣一气,这种精神应该说无可厚非,但这也是有条件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说够清高的了吧,但他还是有田园,有童仆,假如没有这样的条件,陶令怕是真的不知何处去了。蛊上的结局如何呢?这看一看临卦就知道了,原来蛊上本是一位君主,由于蛊三的“接班”或“篡位”,蛊上失去了在临卦中执政的机会,并且由阳变阴,成了临卦的三爻,临三辞为“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这里已经完全没有那种“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傲气,有的只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了,正所谓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下文预告:“王假有家”与“王假有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