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终”的主象与伴象
乾卦三爻讲“君子终日乾乾”,如果我们单把“终”作为一个象,那么这里的“终”就是一个主象,后面陆续出现的“终”就是伴象。
“终”字的意义容易理解,那就是终结、完结、结束。问题是周易中的“终”有两个,一个是天道上的终结,另一个是人道上的终结,两个终结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自人道看,六爻始于初而终于上,对这一点传统上没有异议,自天道看是原筮卦始于甲而终于己,复筮卦是始于己而终于甲,对于天道上的终始,人们始终没有弄清楚。
与“终”字联系构成的复象有许多,如“终日”、“有终”、“终吉”、“终凶”、“终朝”、“终来”、“终无咎”、“终吝”、“不终”、“终有”等等,这些复象也不难理解,困难的是区分天道与人道,例如坤三讲“无成有终”,这个“终”就是说的人道上的终结,坤三变成了屯上,屯上是人道上的终结,所以说是“无成有终”;需二讲“终吉”,这个“终”就是天道上的终结,需二为己,己是需卦在天道上的终结阶段;需上讲“敬之终吉”,这个“终”是人道上的终结;讼三讲“终吉”,这个“终”是说的天道上的终结,讼三为甲,甲是讼卦在天道上的终结阶段;谦三讲“君子有终”,这个“终”是说的天道上的终结,谦三为丙,四为己,如果是谦三坚持人道至四,这就是“君子有终”,如此等等。
区分是人道上的终始还是天道上的终始,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每个卦的天道,睽卦三爻讲“无初有终”,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睽卦是个平衡卦,睽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依照人道,三爻处在二甲和四己之间,甲为终结,己为开端,对于三爻而言,甲为已有,己为尚未出现,所以是“无初有终”。
如果我们把睽三的“无初有终”当做一个主象,那么它还有一个伴象就是巽五,巽五也讲“无初有终”,这两个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原来巽是个局部失衡卦,巽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巽与睽六爻的爻位完全相同,只是天道的运行正好相反,巽五为戊,依照天道是甲为初,己为终,依照人道,戊之前是己,后是乙,所以也是“无初有终”。
从“终”的主象与伴象可知,单讲“终”字,就是终结,但到底是天道上的终结还是人道上的终结,需要具体分析。
72、“终日”的主象与伴象
乾三讲“君子终日乾乾”,假如我们把“终”作为一个单象,那么“终日”就是一个复象,单讲“终”字,我们说有人道上的终结,也有天道上的终结,二者不可混淆。如说“终日”,这里只说是“日”的终结,比如说由白天到黑夜,不一定就是整个卦在人道或天道上的终结。乾三既不是人道上的终结,也不是天道上的终结,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个爻是“终日”?原来在卦体上,二爻是完全可见的一个爻,好比就是如日当空,经文上也叫“日中”。二爻依照天道与人道是至三,三爻为部分可见,也可以说是部分不可见,这种情况就叫“终日”,也可以叫“夕”,好比就是傍晚。
如果把“终日”作为主象,那么与这个主象有联系的伴象就有“不终日”与“终日”。
“不终日”这个伴象出现在豫卦,豫卦二爻讲“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豫卦是个严重的局部失衡卦,豫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如果是把豫二看成是“日中”,那么三爻也应该是“终日”,但是豫卦二三之间是个“天人相悖”,二爻是不可能至三的,这就是“不终日”,
“终日”这个象还出现在既济卦,既济四讲“終日戒”。既济卦是个平衡卦,既济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三爻有进攻四爻之势,四爻是既济卦的终结阶段,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只能是“终日戒”。
从“终日”的主象与伴象可知,这是与卦体和易道有关的一个象,也是与视觉有关的一个象。
73、坤卦的主象与伴象
在探讨坤卦的主象与伴象之前,让我们先把坤卦的卦辞与爻辞录出: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用六,利永貞。
在周易卦序中,坤卦排在第二位,因此坤卦中出现的象,有相当一部分是乾卦中已经出现的主象的伴象,比如说“元”、“亨”、“利”、“贞”、“君子”、“龙”等。还有一部分属于独象,即经文中只出现过一次的象,如“牝马”、“履霜”、“坚冰”、“直方大”、“括囊”、“黄裳”、“玄黄”等,除了伴象与独象,坤卦中也出现了许多主象,例如“攸”、“先后”、“迷”、“得丧”、“主”、“朋”、“东西南北”、“含章”、“或从王事”、“血”等等。
另外,我们说“牝马”是一个独象,但是单就“牝”字、“马”字来说,它们又是主象,因为后面“牝”字、“马”字都有出现。象这样的主象还有“安”、“履”、“至”、“方”、“习”、“黄”等。
74、“牝”字的主象与伴象
坤卦辞讲“利牝马之贞”,这是坤卦的一个卦象,意思是这个卦适宜“牝马”保持稳定。为什么坤卦要取这么一个象呢?原来坤卦是个均衡卦,这个均衡卦表现为静态,但是这种静态只是一个外表,实际上内部有一个潜藏着的天数就要“上岗”,这个待要上岗的“天数”是看不到的,它就如同骚动于母腹中的胎儿,这也好比怀孕的“牝马”,因此“牝马”这个卦象的意义就是孕育,是“生”,是遗传。
当我们把“牝”字单独作为一个主象的时候,这个主象也有一个伴象,这就是离卦卦辞的“畜牝牛吉”。离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离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初爻与三爻处在“天地相悖”当中,因此离卦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动态平衡卦。离卦的主要矛盾在初与三之间,三爻不只是阻塞了初爻在天道上的出路,也给四爻造成影响,四爻的“突如其來如”就是指的三爻,卦辞中未说明哪个爻的取象是“牛”,其实这个“牛”就是指的三爻壬,三爻是个阳爻,表示强悍,假如这个爻是个阴爻,那么形势就不一样了,因此,离卦取象“牝牛”的意义不是生育,而是温顺。
从“牝”字的主象与伴象可知,“牝马”与“牝牛”的共性就是都是雌性,不同的就是“牝马”强调的是“生”,“牝牛”强调的是温顺。
75、“马”的主象与伴象
坤卦辞讲“利牝马之贞”,假如我们单独看待“马”,那么坤卦的这个“马”就是一个主象,后面陆续出现的“马”就是伴象。
对于什么是“马”?这用不着解释,今天的人们断然不会是指马为鹿,也不会指鹿为马。“马”字与其它字结合形成了许多复象,除了“牝马”以外,还有“乘马”、“白马”、“良马”、“锡马”、“马壮”、“丧马”、“马匹”等等。
“乘马”这个象出现在屯卦,屯卦二、四、上这三个爻的爻辞都讲“乘马班如”,在这三个“乘马”中,二爻的“乘马”可以看做是主象,四爻与上爻的“乘马”就是伴象。既然二、四、上都说“乘马”,那么这三个爻肯定就不是“马”,“马”到底是哪个爻呢?原来就是初爻,屯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初三上五的顺序是乙丙丁戊,这是一个“圆圈”,初二上四也是一个“圆圈”,但这两个“圆圈”是不一样的,初三上五合乎天道,也可以说是“顺曳”,初二上四由于时间上的不畅,因此是“横曳”,虽然二三四五上爻都是“乘马”,但顺曳没有班如的问题,而横曳就产生了班如。屯初至三合乎天道与地道,至二合乎人道,这种情况就是“天地合一但与人相左”。屯初为乙,由此我们断定乙的一个取象就是“马”,在卦体上,乙与癸是同一个爻位,所以癸也是“马”。这里强调的是“马”的承载功能,初爻是执政,执政就好比社稷的“马”。
“白马”这个象出现在賁卦,賁四讲“白马翰如”,賁卦是个局部失衡卦,賁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四爻讲“翰如”,“翰如”就是高飞的样子,可见这个“白马”就是上爻,上为辛,由此我们断定辛也是“马”,只不过与乙这个“马”在颜色上有区别,在卦体上,乙与丁、癸与辛是对立面,由此推断,乙和癸是“黑马”,丁与辛是“白马”。賁上是“天马行空”,这里没有承载的问题。
“良马”这个象出现在大畜卦三爻,大畜卦是个整体失衡卦,大畜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初三之间是个“天地相悖”,从这个角度上讲大畜又是一个动态平衡卦,为了维持这种动态平衡,就需要初爻追逐三爻,这就是“良马逐”。为什么说是“良马”呢?这是因为初爻的这个走向对卦体的稳固与通达有利,初爻至三不合人道,但“马”是不管什么人道不人道的。可见大畜初是一个“白马”,也是一个“良马”,这里强调的是“马”的品质。
“锡马”一象出现在晋卦,晋卦辞讲“用錫馬蕃庶”,经文没有具体指出哪个爻为“马”,这里的“用錫馬蕃庶”只是形容迎接仪式的隆重。
“马壮”一象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明夷卦二爻讲“用拯马壮”,另一次是涣卦初爻讲“用拯马壮”。明夷卦是个局部失衡卦,明夷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由于初爻与三爻之间是个“天地相悖”,因此这也是一个动态平衡卦。初爻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依照人道至二,但这需要三个时间单位,这就是“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至三,依靠天道的力量,克服地道的压力,这就是“用拯马壮”,即促使“马”抖擞精神,强壮起来。涣卦是个整体失衡卦,涣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初五之间也是一个“天地相悖”,初爻是个弱爻,为了卦体的稳定,也需要抖擞精神,奔向五爻。
两个“用拯马壮”,明夷二是个主象,涣初是个伴象。两个卦的爻位完全相同,只是天道的运行正好相反。还有就是初爻这个“马”是“白马”。不同的地方是明夷二的“用拯马壮”是二爻促使初爻抖擞精神,涣初则是自己抖擞精神,还有就是“马”的走向正好相反,明夷初是至三,涣初则是至五。
“丧马”一象出自睽卦,睽初讲“丧马勿逐,自复”。睽卦是个平衡卦,睽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上爻为癸为“黑马”,站在初爻的角度上,上爻是看不到的,这就是“丧马”,为什么“勿逐”呢?因为出初爻一动,就有动而失位的危险、为什么又说“自复”呢?因为上爻癸依据天道是奔向二爻甲,所以是“自复”。
“马匹”一象出自中孚卦,中孚四讲“马匹亡”,中孚卦是个整体失衡卦,中孚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其中三爻丙和四爻己为阴,初二五上为阳,在中孚变小过的过程中,所有阳爻都变成了阴爻,所有阴爻变成了阳爻。阳变阴意味着消失,所以这里说是“马匹亡”。
从“马”的主象与伴象可知,一般说来,“马”的取象有两个,一个是乙癸,另一个是丁辛,这是与天干有关的一个象,从“马”的复象当中,也可以看出,对于“马”的区分,有的是从性别,有的是从功能,有的是从颜色,有的是从品质等等,它们的共性就是都是“马”,特性就从性别、功能、颜色、品质上做区分。
76、“安”的主象与伴象
坤卦辞讲“安贞吉”,这是坤卦的一个卦象,意思就是坤卦这种状态,需要安静地等待,这样是吉祥的。假如我们把“安”单独当作一个主象,那么后面出现的“安”就是这个主象的伴象。
讼卦四爻讲“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这个“安贞吉”就是坤卦“安贞吉”的伴象。表面上看,两个“安贞吉”没有任何差别,都可以解释为安静地等待,但其实是不一样的,坤卦安静地等待是静待内部一个天数的复出,讼四安静地等待是等待爻位的变化,当然也有天数的损失,为什么这个损失反倒是吉祥呢?原来讼四虽然自身的实力有损,但却得到了君位,成了一代大君。
节卦四爻讲“安節,亨”,“安节”就是安静地节制,节四是个阴爻,本身能力有限,自身的节制,有利于其它爻的通达。
从“安”的主象与伴象可知,“安”就是安静,即不主动作为,但卦或爻的安静,往往不是自身能够决定的,而是由环境所决定的,“安”说到底是个适应环境的问题。“安”在特定条件下,也不是没有作用,有时候的不作为就是作为,这也可以说是“无为而治”,或者是“无为无不为”。
77、“履”的主象与伴象
坤初辞讲“履霜,坚冰至”,“履霜”是一个独象,如果单独来看“履”,那么这个“履”就是一个主象,后面与“履”相联系的象就是伴象。与“履”相联系的伴象有“素履”、“夬履”、“履虎尾”、“履道坦坦”、“跛能履”、“視履考祥”、“履错然”等。
“履”的本义与行走有关,当做名词“鞋”是后世的事情。经文中与行走有关的字辞有许多,如“行”、“往”、“徒”、“旅”等等,“履”字有别于其它字的地方是讲经历、历程,这种行走有可能是实际上的行走,也有可能是意向、意念,如风行天下,有掠过其它事物的意思。
“履霜,坚冰至”是用物候的变化来反映季节上的变化,不一定就是真的踏着霜行走,这里的“履”字就是表示历程,表示时间的流逝。
六十四卦中专有一个履卦,履卦就是反映了“履”的主体、条件以及后果。
“素履”是讲“履”的主体,也就是什么在“履”,“素”是一个独象,其实就是天数与地数,这是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物质。“素”的行动不像卦、爻的变化,一般是看不到的,但它的行动也是有方向的。
“跛能履”是说“履”的条件,这就是失衡,失衡是一切运动的一个原因,也是“素履”的一个原因,这里并非说的是残疾人。
“履虎尾”和“履道坦坦”是“素履”的两种状态,有危厉,也有坦途。“履虎尾”不一定就是踩着老虎的尾巴,这里只是一种意念上的遭遇。
“夬履”是行动遇到了转折。
“視履考祥”是“素履”的结果,“素履”的结果,使得某些爻发生了阴阳变化,也使卦体发生了特殊变化,这就是讲“素”的作用,这是一个由隐至显的过程,与普通的行动是不一样的。
“履错然”见于离卦初爻,这个“履”同样说的是数,但与“素履”不同的是方向,“素履”是由初至五,离初的“履”却是由初至三,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是“履错然”。
从“履”的主象与伴象可知,“履”是行动、行走,但却是一种特殊的行动、行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初期十分隐蔽,好比行动计划,原本是运筹帷幄,一旦形成践履,就能改变自身与外界。
78、“至”的主象与伴象
坤初辞讲“履霜,坚冰至”,“坚冰至”是一个独象,如果单独来看“至”,那么这个“至”就是一个主象,后面与“至”相联系的象就是伴象。与“至”相联系的伴象有“致寇至”、“至于八月有凶”、“至临”、“至于十年不克征”、“汔至,亦未繘井”、“朋至斯孚”等。
“至”的本义就是到来,“坚冰至”就是会有坚冰到来。“致寇至”就是会招致贼寇到来。“汔”字有接近、庶几或干涸的意思,“汔至”就是会有干涸临近。“朋至”就是会有朋友到来。伴象中的“至”多说就是到来,但也有前往,“至于八月”就是要到八月,“至于十年”就是要到十年。“至临”则是“临”到了极致,站在临卦四爻的立场上是“临”的到来,站在其它爻的立场上则“临”到了头。
从“至”的主象与伴象可知,“至”本义是到来,但具体到伴象要看站在什么立场上,有的地方这个“至”说的就是前往。
79、“方”的主象与伴象
坤二讲“直方大”,这是讲坤二运行的三种不同形式的轨迹,“直”是一个独象,表示是直线运行,“方”是一个转折,“大”是一个“圆圈”。“方”的本义是并列,“直”与“方”就是一种并列关系,是直行就不能转折,是转折就不再直行。假定以“方”为主象,那么与“方”相联系的伴象就有“方来”、“方雨”、和“鬼方”。
比卦辞讲“不宁方来”,困二辞讲“朱紱方來”,鼎三辞讲“方雨虧悔”,这几个“方”字,都是方才、刚刚的意思,转折与方才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转折以后还有行动,这种转折后的行动是以转折点为起点,因此也就有了方才、刚刚的意思。
“鬼方”是一个古代地名,称作“鬼方”,是有贬义,这个“方”当是地方的“方”。
从“方”的主象与伴象可知,“方”的本义就是转折,与“直”并列。由于转折点是运行的一个新起点,因此从时间上就有了刚才的意义,从地域上也就有了地方的意义。
80、“习”的主象与伴象
坤二辞讲“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假如我们把“习”独立出来,那么这个“习”就是一个主象,后面出现的“习”就是伴象。
“习”字是一个会意字,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是初次飞向天空,引义为重复尝试飞行。坤二讲“不习”就是不再向上。坤初至二状若一条直线,如果继续沿着这个直线运行,那就是至上,所以“不习”就是不再向上。
与“习”字有关联的伴象就是坎卦初爻的“习坎”,“坎”是指低洼的地方或困窘的处境,显然这里的“习”说的不是本义,即飞向天空,而是引申义,也就是重复、重叠。这表明“坎”不是一个,而是两个,这里既有空间上的低洼之处,也有时间上尽头,即困窘的境地。坎卦中的确有两个“坎”,但不是传统上所说的“上坎下坎”,而是初爻是空间上的一个坎,三爻是时间上的一个坎,所以这两个爻都讲“入于坎窞”。
81、“黄”的主象与伴象
坤五讲“黄裳”,“黄裳”是一个独象,如果是把“黄”字分离出来,那么这个“黄”也就成了主象,后面陆续出现的“黄”就是伴象。
坤卦的天道是己庚辛壬癸甲,二爻庚与五爻癸同处在一个层面,彼此为邻,但在时间上有间隔。站在五爻癸的立场上,如果把癸视作“内”,那么庚就成了“外”,这两个爻的关系就成了一种内外关系,二爻庚也就成了附着在五爻癸上的衣裳,“黄”也就是庚在颜色上的一个取象。
与“黄”有联系的伴象有“玄黄”、“黄金”、“黄离”、“黄牛”、“黄矢”、“黄耳”。
坤上讲“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个“黄”是一个伴象。玄与黄都是指的颜色,两字连用,意在说明颜色斑驳。坤上辞的大意是“龙”战栗于原野,它的血脉子孙在品性上有了差异。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种不同就用“玄黄”二字来形容。
噬嗑五讲“噬乾肉,得黃金”,噬嗑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戊与庚同位,庚为“黄”,所以戊也是“黄”。又“金”的颜色就是“黄”,但金是物,黄是色,戊的另一个取象就是“金”,噬嗑四讲“得金矢”,这是因为五爻依照天道可至四,如果五爻至四,对四爻而言就成了“得金矢”。
离卦二爻讲“黄离”,离是附着、附丽的意思,离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二爻甲与五爻庚同为阴爻,二甲有吸附能力,所以这里叫“黄离”,即有五爻庚附着在这里。
“黄牛”这个象先见于遯卦,后见于革卦。遯二讲“執之用黃牛之革”,遯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丙的一个取象是“牛”,戊的一个取象是“黄”,按照天道,二爻戊承上包三,因此叫“執之用黃牛之革”。
革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从天道上看,革正好是倒过来的遯,丙还是“牛”,戊还是“黄”,但丙在三位,戊在五位,这两个爻成拱卫初爻之势,因此叫“巩用黄牛之革”。
解卦二爻讲“得黃矢”,解卦的天道是甲辛庚癸壬己,二爻为辛,依照天道三爻庚的走向是二爻辛,所以对辛而言,这就成了“得黄矢”。
鼎卦五爻讲“鼎黃耳,金鉉”,鼎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二爻为庚为“黄”为“金”,鼎五原本是“耳”的部位,由于“鼎折足”,“鼎耳革”,这个黄耳的部位,变成了“鉉”。
从“黄”的主象与伴象可知,“黄”是一个与天干有关的象,具体说就是庚与戊,一般情况下,戊为“金”,庚为“黄”。
82、“攸”的主象与伴象
坤卦辞讲“君子有攸往”,如果我们单独把“攸”字抽出来,那么它就是一个主象。与“攸”字有联系的伴象有“有攸往”、“无攸利”、“无攸遂”、“利有攸往”、“不利有攸往”。
坤卦是乾卦的颠倒,坤卦的初二三四五上,纳入天干就是己庚辛壬癸甲,所谓“君子有攸往”就是“君子”要沿着这条路线运行,最后复归于甲。“有攸往”一般的解释就是有所前往,“攸”就是“所”。其实“往”有两种,一种是前往,另一种就是已往。前往就是自此至彼,自今而后,已往就是由彼至此,自昔而今。“有攸往”不是有所前往,而是已往,在这种情况下,“攸”字也就不是“所”,“有攸往”是说有来历。
知道了坤卦的“有攸往”,也就知道了后面出现的“有攸往”是怎么回事。屯卦辞讲“有攸往”就是说初爻是有来历的的;大有二爻讲“有攸往”也是说这个爻有来历;解卦辞讲“有攸往”是说初爻有来历;姤卦初爻的“有攸往”还是说的有来历。
来历有好有有坏,好的来历叫“利有攸往”,坏的来历叫“不利有攸往”。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出身,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好的品德就是“利有攸往”,出身不好就是“不利有攸往”。剥卦辞讲“不利有攸往”就是说初爻没有从前辈那里得到好处,复卦辞讲“利有攸往”就是说从前辈那里继承的好处多多。
同样,从前辈那里得不到财富就叫“无攸利”,蒙卦三爻讲“无攸利”就是说从过去没有得到什么财富。临卦三爻讲“无攸利”也是说没有从过去经历中得到什么财富。
与“无攸利”意思相近的还有“无攸遂”,家人二讲“无攸遂”就是说对过去不满意。
经文中还有一个“无所往”,这就是解卦辞上的“无所往”,这个“所”才是前往,“无所往”是说没有前程。六十四卦除了乾初可以说是“无攸往”、“无攸利”,因为这是一个总开端,我们无法知晓它的来历,其它所有爻都是有来历的,因此也都可以说是“有攸往”,至于前程却不好说,有的有前程,有的没有前程,世界上存在着从有到无的情况,不存在从无到有的情况,没有绝对的“无中生有”。
从“攸”的主象与伴象可知,“攸”就是已往,是来历,是过去,把“攸往”解释为前往是不对的。
83、“先后”的主象与伴象
坤卦辞讲“先迷后得主”,如果我们把“先”、“后”独立出来,那么这里的“先后”就是主象。与“先后”相联系的伴象有“後夫兇”、“先否後喜”、“先號咷而後笑”、“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後入于地”、“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後笑言啞啞”、“先笑後號咷”、“先庚三日,後庚三日”。
“先”与“后”在字义不难理解,这里就是说的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早者为先,继之者为后。时间上的差异反映了环境的变化、情况的变化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先迷后得主”是情况上的变化,“先否後喜”、“先號咷而後笑”、“先笑後號咷”、“先張之弧,後說之弧”等反映的是情绪上的变化。比卦辞讲“不寧方來,後夫兇”,这里的“不宁方来”是说刚刚发生的,也是说的“先”,明夷上讲“初登于天,後入于地”,这里的“初”就是“先”,震初讲“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这里的“震來虩虩”也是在先。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是蛊卦的卦辞,人们知道“先甲三日”为辛,“后甲三日”为丁,却不知道辛与丁在卦体上是同一个爻位,但表现的时间段有所不同,蛊卦的天道是庚甲辛己癸壬,“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的意思就是,当着三爻由辛变丁以后,这个爻就会进入初位,这是提示特殊卦变的。
“先庚三日,後庚三日”是巽卦五爻的爻辞,“先庚三日”为丁,“后庚三日”为癸,巽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先庚三日”是说巽卦的初爻为丁,“后庚三日”是提示下一个卦的初爻为癸,这是一种正常的卦变。
从“先后”的主象与伴象可知,六爻在时间上有一个先后的差别,这个差别通常就用天干来表示,不确定每一个爻的天干,也就无法知晓六爻在时间上的先后。
84、“迷”的主象与伴象
坤卦辞讲“先迷后得主”,如果把“迷”独立出来,这就是一个主象。
“迷”字的意思就是失去辨别、判断能力,坤卦为什么“先迷”呢?原来就是因为坤卦是乾卦的颠倒,乾卦的人道顺序是初二三四五上,天道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坤卦的人道顺序还是初二三四五上,天道顺序却成了己庚辛壬癸甲。在乾卦中是戊先己后,在坤卦中是己先庚后,庚和戊是同一个爻位,但运行的方向不同,戊的运行方向是己,庚的运行方向是辛,由于运行方向不同,这样左右也就易位,这就是坤卦“先迷”的原因。
“迷”的伴象就是“迷复”,“迷复”这个象出自复卦上爻。复卦的“复”字有回归的意思,复卦诸爻回归的目的地是哪个爻呢?原来是五爻,复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五爻甲是复卦的终结阶段,但是按照人道顺序是五先上后,也就是复上回归走过了头,再也找不到回归路,这就是复上“迷复”的原因。
从“迷”的主象与伴象可知,人道与天道不一定就是一条道,即便是坤卦这样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卦,也有一个运动方向上的转折问题,如果说坤卦“先迷”还有一个“后得主”,那么复上则连“主”也找不到了。要想保持清醒的辨别与判断能力,就不能只依靠人道,还要依靠天道。
85、“得丧”的主象与伴象
坤卦辞讲“先迷后得主”,又讲“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如果把“得”、“丧”分离出来,那么“后得主”的“得”就是一个主象,“东北丧朋”的“丧”就是一个伴象。
“得”的意思是得到。“丧”的意思是丧失,这些字义是不难理解的。“后得主”就是后来得到主人,“丧朋”就是失去朋友。
与“得”有联系的伴象有许多,如“得尚于中行”、“大有得”、“随有求得”、“得金矢”、“得黄金”、“君子得舆”、“行人之得”、“老夫得其女妻”、“老妇得其士夫”、“求小得”、“三岁不得”、“失得勿恤”、“得其大首”、“得黄矢”、“一人行则得其友”、“得臣无家”、“无丧无得”、“或得其桷”、“往得疑疾”、“得童仆”、“七日得”、“得妾以其子”、“得敌”、“得其资斧”等。与“丧”有联系的伴象也有许多,如“丧羊于易”、“丧马勿逐”、“无丧无得”、“不喪匕鬯”、“亿丧贝”、“亿无丧”、“丧其童仆”、“丧牛于易”、“丧其资斧”、“婦喪其茀”等。
伴象的区别主要在对象、方式、时间与大小,如“黄金”、“黄矢”、“舆”、“资斧”、“羊”、“牛”等等,这是从“得丧”的对象上区分。如“得尚于中行”、“随有求得”等是从“得丧”的方式上区分。如“三岁不得”、“七日得”等是从时间上区分。如“大有得”、“求小得”则是从“得丧”的量上做区分。
从“得丧”的主象与伴象可知,“得丧”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反映了卦、爻的交流与变化。
86、“主”的主象与伴象
坤卦辞讲“先迷后得主”,如果把“主”独立出来,那么这个“主”就是一个主象。与“主”有关联的伴象有“主人”、“遇主”、“夷主”、“配主”。
“主”的字义不难理解,如主人、主宰、主持、主张、主要等等,那就是具有决定作用的人或事。坤卦辞讲“先迷后得主”,这个“主”显然是指主人,坤上为后,通过纳甲,我们知道了坤上为甲,甲就是“主”。
睽二讲“遇主于巷”,睽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二爻为甲,所以这个“主”还是甲。
明夷初讲“主人有言”,明夷卦的天道也是辛甲壬己庚癸,初爻辛是受四爻己的支配,“有言”无论是受到责难也好,接到命令也好,这里都要服从,显然这个里的“主人”就是指的四爻己。
丰卦初爻讲“遇其配主”,五爻讲“遇其夷主”,丰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接济初爻丁的是三爻丙,消耗初爻丁的是五爻戊,对初爻丁而言,显然“配主”是三爻丙,“夷主”是五爻戊。
从“主”的主象与伴象可知,“主”和“主人”是一个与天干有关的象,具体说就是甲为主,己为主人。“配主”与“夷主”也与天干有关,具体说对于丁而言,丙就是“配主”,戊就是“夷主”,推而广之,对于丙而言,乙就是“配主”,丁就成了“夷主”。
87、“朋”的主象与伴象
坤卦辞讲“利西南得朋”,假如我们把“朋”独立出来,那么这个“朋”就是一个主象。
“朋”是指关系密切、彼此友好的人,“得朋”就是得到关系密切的人,“丧朋”就是失去关系密切的人。“朋”还是古代的货币单位。与“朋”有关联的伴象有“朋亡”、“朋盍簪”、“朋从尔思”、“朋来”、“朋至斯孚”、“十朋之龟”等。
泰卦二爻讲“不遐遺,朋亡”,泰卦是个整体失衡卦,泰卦的天道是戊甲丁己乙丙,按照人道,泰卦初二三为阳,四五上为阴,初二三好比一个“富国俱乐部”,四五上则为穷国。由二至五或至上可谓路途遥远,但是按照天道,二爻甲的运动方向是五爻乙,所谓“包荒,用凭河”就是由二至五,这也可以叫“不遐遺”,但是这样一来,也就离开了“富国俱乐部”,这就是“朋亡”,即失去初与三这些朋友。
豫卦四爻讲“朋盍簪”,豫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豫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豫四至初是个“天地合一”,本身又是一个最强大的阳爻,如果是四爻至初,别的爻是无法阻止的。“盍簪”是用簪子拢住头发,头发原本是松散的,有了簪子的“盍”,头发也就聚拢起来,柠成一股劲。“朋盍簪”的意义,在于说明“朋”原本是各自独立的,靠着簪子的作用才聚拢在一起,这并不是“朋”主动的聚合,这与“得朋”与“朋至”是不一样的。
咸卦四爻讲“朋從爾思”,咸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咸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由于初爻与四爻之间是个“天地相悖”,所以咸卦还是一个动态平衡卦。四爻处在三道分途当中,依照天道是至上,依照地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五,诸爻的行止,就看四爻的动向,这就是“朋从尔思”。
蹇五讲“大蹇朋来”,蹇卦是个平衡卦,蹇卦的天道是己丙乙戊丁甲,五爻丁处在天人相左当中,依照人道是至上,依照天道是至四,所谓“朋来”就是指的二爻丙,这就是“大蹇朋来”。
解四讲“朋至斯孚”,解卦也是个平衡卦,解卦的天道是甲辛庚癸壬己,解四癸的“朋”是五爻壬,这个“朋”的到来,其实是被迫的服从,这就是“朋至斯孚”。
损卦五爻和益卦二爻讲“或益之十朋之龜”,这里说的“朋”显然是指货币单位。
从“朋”的主象与伴象可知,“朋”一般就是指关系密切的人,而关系密切不密切,很大程度看天道上有没有联系。
88、“东南西北”的主象与伴象
坤卦辞讲“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假如我们把“东南西北”独立出来,那么这里的东南西北就是主象。与“东北”有联系的伴象有“不利东北”、“东邻杀牛”;与“西南”有联系的伴象有“自我西郊”、“王用亨于西山”、“利西南”、“不如西鄰之禴祭”、“明夷于南狩”、“南征吉”。
东西南北的字义不需要解释,人们都明白,问题是六爻当中,哪一个爻为东?哪个爻为西?哪个爻为南?哪个爻为北?这是一个迄今人们不曾解决的问题。
坤卦的初爻为己,与己关系密切的就是庚与辛,比较疏远的就是壬与癸,坤卦辞讲“利西南得朋”,就是利于西南得到朋友,显然这里的西南就是指的二爻庚和三爻辛,由于坤初的能量所限,初爻己的影响达不到壬和癸,这就是“东北丧朋”,显然这里的壬就是东,癸就是北。又在卦体上,庚戊同位,辛丁同位,壬丙同位,癸乙同位,所以戊也是西,丁也是南,丙也是东,乙也是北。
小畜卦辞讲“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这个“西”就是坤卦“利西南”的一个伴象,小畜卦是个局部失衡卦,小畜卦的天道是戊乙甲丁己丙,初爻为戊为“西”,由于初四之间是个“天地相悖”,因此小畜卦还是个动态平衡卦。阴阳和合的一个取象是“雨”,由于初四之间的“天地相悖”,这就形成了“不雨”的局面。“我”是指的三爻甲,站在甲的立场上,这就是“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假如我们把“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看做是一个主象,那么这个主象还有一个伴象就是小过卦,小过五爻辞讲“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过卦是个整体失衡卦,小过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其中甲还是“我”,“西”则是庚,为什么小过五也说“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呢?原来二爻为阴,三爻为阳,阴阳和合有“雨”象,但二三之间是个“天人相悖”,“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道无关,但人道是一条观察的路线,从人道上讲,先看到的是庚,后看到的是己,所以这里也是一个“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随卦上爻讲“王用亨于西山”,随卦是个整体失衡卦,随卦的天道是丙乙己丁甲戊,按照人道是五爻至上,其中甲是“王”,戊是“西”,五爻欲通过上爻实现与其它爻的通达,这就是“王用亨于西山”。
明夷三讲“明夷于南狩”,明夷卦是个局部失衡卦,明夷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其中辛为“南”,这就是说,明夷自“南”开始狩猎,也就是由辛至壬,辛是个阳爻,壬也是一个阳爻,所谓“得其大首”,也就是获取了三爻。
蹇卦辞讲“利西南,不利東北”,蹇卦是个平衡卦,蹇卦的天道是己丙乙戊丁甲,其中戊丁为西南,丙乙为东北,为什么“利西南,不利東北”呢?这看一看西南东北的爻辞也就清楚了,四爻西的爻辞是“往蹇来连”,五爻南的爻辞是“大蹇朋来”,二爻东的爻辞是“王臣蹇蹇”,三爻北的爻辞是“往蹇来反”,可见这四个爻的处境是不一样的,按照人道二三四五,换成方位是东北西南,这也是一条行动路线,东北为先,西南为后,从诸爻通达的角度讲是“利西南,不利東北”。
解卦卦辞只讲“利西南”,解卦是蹇卦的颠倒,解卦的天道是甲辛庚癸壬己,其中庚辛为“西南”,从卦体稳定角度角度讲是“利西南”,因为到了东北,就会发生特殊的卦变。
升卦辞讲“南征吉”,升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升卦的天道是癸甲庚己壬辛,其中辛为“南”,如果是三爻庚依照天道至上爻辛,那么这既有利于卦体的稳定,也有利于诸爻的通达,因此是“南征吉”。
既济卦五爻讲“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既济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其中丙为“东”,戊为“西”,这是站在四爻己的立场上,三爻至四合乎人道,但不合时宜,对四爻是一种伤害,五爻至四正与人道相悖,但合乎天道,因此是“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四爻己可以得到五爻戊的接济,所以说是“實受其福”。
从“东南西北”的主象与伴象可知,这四个方位是一个与天干有关的取象,具体说就是乙癸为北,丙壬为东,丁辛为南,戊庚为西,这个定位原则是一个大原则,不掌握这个原则,就会迷失方向,在解析经文上就会找不到北。
89、“含章”的主象与伴象
坤三辞讲“含章可贞”,如果我们把“含章”作为一个主象,那么后面出现的“含章”就是一个伴象。
“含章”的意思就是包含着与自身不同或相反的另一种存在。坤三是个阴爻,但不是纯阴,它内部包含着阳性的物质,也就是天数。
“含章”的伴象就是姤卦五爻讲的“含章,有隕自天”,姤卦是个平衡卦,姤卦的天道是辛庚甲壬己癸。姤五是个阳爻,“含章”的意思就是包含着地数。
同是“含章”,说明它们都不是纯爻,这是它们的共性。它们的不同又在哪里呢?,原来坤三辛是地数定位,天数是能够周流六虚的数;姤五己是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轮流定位,假定五个阳爻的天数都相等,好比都是五个,这样姤初就是一个包含着九个地数的纯阴爻,这样姤卦所用天数就是二十五个,地数是二十九个,在这种情况下,姤卦就是一个绝对平衡卦,在绝对平衡的情况下,诸爻是不会发生运动与变化的,如果是哪个潜着的地数上岗并替换下一个天数,三爻与五爻的平衡就遭到破坏,上爻癸至三爻甲就成了“天地合一”,这就是“有陨自天”的原因。
从“含章”的主象与伴象可知,爻有纯杂之分,不纯粹的杂爻都叫“含章”,阴爻可以“含章”,阳爻也可以“含章”,阴爻“含章”越多,爻量越大;阳爻“含章”越多,爻量越小。“含章”还有周流数与定位数的区分,周流数可以在不同的爻之间流动,定位数不能够脱离开本爻,但天数与地数的轮流换岗也能够影响到爻量。假如我们把通过轮流上岗改变爻的数构成叫做“生章”的话,那么由外部周流来的“章”就可以叫“来章”,丰卦五爻讲“來章,有慶譽”,就是说的这个阴爻会引来天数。
90、“或从王事”的主象与伴象
坤卦三爻讲“或从王事”,假如我们把这个“或从王事”当做主象,那么后面出现的“或从王事”就是伴象。
“或从王事”的意思就是有可能随从大王做事。坤三为什么要讲“或从王事”呢?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就是这个爻不是“王”,如果是“王”,也就不是“从王事”。其次什么“王事”,“王事”有许多,但概括起来也就是“开国承家”,主宰社稷。主宰社稷的任务原本是“王”的职责,但这个职责也可以由旁人来承担,这好比首相、总理,就是承担着皇帝、国王的一部分职责,这就是“从王事”,坤三有可能“从王事”,结局是不成功,但还有结果,这就是“无成有终”。
讼卦三爻也讲“或从王事”,这是坤三的一个伴象。这个伴象与主象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有可能承担主宰社稷的任务,不同之处是前者是“无成有终”,后者则是“无成”。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原来坤卦与讼卦都面临着特殊卦变,特殊卦变意味着政权的更迭,在政权发生变化的时刻,不能说坤三与讼三没有执政的希望与要求,但都是“无成”。坤卦变屯卦是坤五变成了屯初,当了执政,这样坤三也就变成了屯上,屯上是人道上的终结,所以是“无成有终”,讼卦是讼四变成了师初,讼三则变成了师五,师五不是人道上的终结,所以只说“无成”,不言“有终”。
从“或从王事”的主象与伴象可知,并非是什么爻都可以“从王事”,结局也不一定相同。
91、“王”的主象与伴象
坤三讲“或从王事”,假如我们把“王”单独抽取出来,那么这也是一个主象。与“王”相关联的伴象有“王三锡命”、“王用三驱”、“王用亨于西山”、“不事王侯”、“利用宾于王”、“王用出征”、“王假有家”、“王臣蹇蹇”、“王用享于帝”、“扬于王庭”、“王假有庙”、“王用亨于岐山”、“王明”、“涣王居”、“于其王母”、“王假之”等。
坤三讲“或从王事”,这只是说坤三有可能承担“王”的部分职责,肯定坤三不是“王”,那么哪个爻才是“王”呢?
师二讲“王三錫命”,意思是“王”三次“锡命”,“锡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颁发命令,可见“王”拥有“锡命”权,这是执政(首相、总理等)所不具备的,自乾卦到师卦,执政换了三个,这就是“王三锡命”的意思。师二只是接到了这样的命令,并非说师二就是“王”。坤卦辞讲“先迷后得主”,坤上为甲,由此我们知道了甲就是“主”,所以“王三锡命”,也就是由“主”来下达命令
比卦五爻讲“王用三驅”,这是讲“王”驱使三个部下,也不是说比五就是“王”。比卦是个局部失衡卦,比卦的天道是壬己辛甲癸庚,由己到癸,历庚辛壬,原来这就是“三驱”,由此我们知道了己也是“王”。
随卦上爻讲“王用亨于西山”,随上为戊为西,这里只是说了“王”用亨的地点,也不是说随上就是“王”。随卦的天道是丙乙己丁甲戊,由五至上合乎人道,所以随卦的“王”就是五爻甲。
蛊上讲“不事王侯”,蛊卦是个整体失衡卦,蛊卦的天道是庚甲辛己癸壬,上爻壬至五爻癸合乎天道但正与人道犯顶,且不合地道;至二爻甲合乎地道但不合人道,且不合时宜;至三是合乎地道但正与天道犯顶,至四是三道不合,在这种情况下,上爻也就不去追随任何爻,这就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观卦四爻讲“利用宾于王”,观卦是个局部失衡卦,观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四爻壬至五爻甲合乎人道,只是略微不合时宜,可见五爻甲就是“王”。
离卦上爻讲“王用出征”,离卦是个整体失衡卦,离卦的天道是辛甲壬己庚癸,所谓“王用出征”,也就是四爻己利用上爻征伐,这个“王”是四爻己。
家人五讲“王假有家”,家人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这个五爻甲就是“王”。
蹇卦二爻讲“王臣蹇蹇”,蹇卦的天道是己丙乙戊丁甲,二爻讲“王臣”,说明这个爻是“臣”,蹇卦的“王”是上爻甲。
益卦二爻讲“王用享于帝”,益卦的天道是辛庚甲壬己癸,二爻处在三甲和五己之间,可见“王”就是五爻己,而此时的三爻甲就成了“帝”。
夬卦辞讲“揚于王庭”,夬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王庭”是说初二三爻的矛盾激化,“王”则是四爻甲。
“王假有庙”先见于萃卦卦辞,后见于涣卦卦辞。萃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萃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四爻甲是个阳爻,居于卦体中央,这个四爻甲就是“王”是“庙”。涣卦也是个整体失衡卦,涣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二爻甲是个阳爻,也是居于卦体的中央,所以也是“王假有庙”。两个“王假有庙”共同的地方就是都是阳爻,不同的地方是一个为四,一个为二。还有一点就是初爻都是阴爻,初爻为阴,表示执政的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也就突出了“王”的作用。
丰卦卦辞讲“王假之”,丰卦也是个整体失衡卦,丰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这个天道与涣卦是一样的,丰二为甲为王,不说“王假有庙”,是因为这个爻为阴,另外初爻是个阳爻,表示有一定的执政能力。
升卦四爻讲“王用亨于岐山”,升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四爻为己为“王”,三爻为庚为西,这里不说“西山”而说“岐山”,显然是两个“王”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位居岐山以东的人就把岐山叫“西山”,位居岐山以西的人就把岐山叫“岐山”。
井卦三爻辞讲“王明”,这个“王明”就是大王明智,为什么这个大王明智呢?原来井卦的天道是癸甲庚己壬辛,三四之间是个“天人相悖”,如果是三爻上行,则四爻己也就有了通道,这就是“王明,并受其福”。
涣卦五爻讲“涣王居”,涣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四五之间是个“天人相悖”,如果强大的五爻依照天道至四,那么这就是“涣王居”,这里不说“庙”而说“王居”,就是因为这个“王”为己。
晋卦二爻讲“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晋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二爻至三是个“天人合一”,显然这里的“王母”就是三爻己。
从“王”的主象与伴象可知,周易中的“王”有两个,一个是天元甲,再一个是地元己,天元甲的权威限定在原筮卦中,地元己的权威限定在复筮卦中。天元甲有两个特定的称呼,一个叫“帝”,一个叫“天子”,地元己也有个特定的称呼叫“王母”。
92、“血”的主象与伴象
坤上讲“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如果我们把“血”字单独抽出,那么这也是一个主象,与“血”字有关联的伴象有“泣血涟如”、“需于血”、“血去惕出”、“无血”、“涣其血去”。
“其血玄黄”的“血”字不是血液,而是血脉,是说“龙”的子孙在品性上有了差异。
屯上的“泣血涟如”的“血”字,可以理解为血液,这是形容一个人悲痛欲绝的样子。
需卦四爻的“需于血”,这个“血”字说的是内在之物,需卦是站在上爻的角度上看待它与其它爻的关系,需卦是个局部失衡卦,需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站在上爻丁的立场上,四爻甲就是内在之物,而五爻戊的“需于酒食”就成了外在之物,这是上爻丁的内需与外需。
小畜四讲“血去惕出”,小畜卦是个局部失衡卦,小畜卦的天道是戊乙甲丁己丙,三爻为甲为阳,四爻为丁为阴,对于丁而言,甲还是“血”,如果是三爻依照人道至四,有可能对四爻造成伤害,但三爻的天道方向是二爻乙,因此四爻才讲“血去惕出”。
归妹上讲“士刲羊無血”,归妹卦是个平衡卦,归妹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依照天道是二爻庚至上爻辛,但由于二四互衡,二爻缺少至上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上爻有可能既失去接济,也没有进攻的动力,这就是“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这里的“血”字说的是羊血,不是说自身的内在之物。
涣卦上爻讲“渙其血去”,涣卦是个整体失衡卦,涣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二爻为甲为阳,有着强大的喷发能力,但能不能喷发,主要看上爻,上爻为乙为阳,也有强大是势能,但上爻却是三道分途,依照天道是至三,依照地道是至二至五,依照人道是反身至五,在这种情况下,上爻如果选择至三,就可以使甲乙的能量得到抒发,这就是“涣其血去”。
从“血”的主象与伴象可知,一般情况下,“血”就是内在之物,也可以引申为血脉。“无血”、“泣血”是不正常的,需要抒发的时候不能抒发也不正常,正常的情况是没有阻塞,也没有漫溢。
93、 乾坤群象的意义
乾坤卦的文字并不多,但从取象的角度看就有许多的象,比如说属于自然现象的有“龙”、“田”、“渊”、“日”、“天”、“牝马”、“霜”、“冰”等等,属于社会现象的有“大人”、“君子”、“王事”、“主”等等,这些我们统称为乾坤群象,这些群象意在说明什么呢?这才是取象的关键所在。我们说取象的意义就在于说明卦体与易道,卦体是个什么样子?易道有哪些内容?作为六十四卦的前两个卦,它们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们把卦体与易道的基本内容都做了揭示,提出或包含了许多重要原则,主要有动静、和合、均衡、普遍联系、定位、终始(或周而复始)、道义、辟阖、判断评价、主从、取象等等。这些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为其它六十二卦所遵循。
在卦体上,首先是六爻是一个整体,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不可。在这一点上,六十四卦概莫能外。其次是六爻的关系有相邻与相对之分,如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相对,这就是三个“对立面”,每个爻除了与之相对的爻以外,与其它四个爻都为邻。六爻按照高、中、低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爻居下,二三四五爻居中,上爻居上。六爻还分别构成三个“圆圈”,即初二上四、二三四五和初三上五。卦体六爻定位的方法,如天数、地数定位;天干定位;上下前后左右的定位;还有东西南北的定位。三个“对立面”、三个“层次”和三个“圆圈”的构成,还有六爻定位,这都是乾坤卦所揭示的,这种六爻之间的相互关系,六十四卦也是概莫能外。
在易道上,天道是一根“拐子”,人道也是一根“拐子”,地道的作用不明显,但也不难看出,中层量大的爻有一种压向初爻的趋势。乾卦始于甲而终于己,坤卦始于己而终于甲,甲在乾卦中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己在乾卦中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到了坤卦,这种性质就反了过来。乾坤两卦合一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每个爻既表示一个方位,也表示一个时间段,因此也就出现了“同位异时”或“同时异位”的情况,比如说乙和癸,作为方位是同一个爻位,作为时间段却是两个时间段,这就是“同位异时”。乾上己与坤初己从视觉上看是两个位,其实却是同一个时间段,这就是“同时异位”。在天道运行上有两个转折点,这就是乙癸和戊庚,在人道的顺序上也有两个转折点,这就是二与五,如此等等,这些内容也是乾坤卦所揭示,并为其它六十二卦所遵循。据此我们把乾坤卦反映的内容叫做“乾坤大法”,也叫“乾坤立宪”。
94、屯卦的取象
屯是继乾坤以后出现的第三个卦,让我们先把屯卦的卦辞与爻辞录出。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从屯卦的卦辞与爻辞可以看出,在屯卦中,有一部分象是沿用乾坤卦的象,比如“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君子”、“无不利”等,这些可以看做是乾坤卦中主象的伴象,它们一定与主象有相同之处,也一定有所不同,例如“元”字,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说的开端,不同的就是乾卦的“元”是指初爻甲,坤卦的“元”是指初爻己,屯卦的“元”却是初爻乙。
除了沿用乾坤卦的象以外,屯卦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象,例如 “屯”、“利建侯”、“磐桓”、“居贞”、“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幾不如舍”、“求婚媾”、“屯其膏”、“泣血漣如”等等。
在这些新象当中,有的属于独象,例如“磐桓”、“邅如”、“即鹿”、“林中”、“屯其膏”、“泣血涟如”等。有的属于重象,例如“利建侯”、“居贞”、“乘马班如”、“匪寇婚媾”等。
屯卦中,无论是卦象还是爻象,都没有单象,比如说屯卦的卦象可以是“屯”,也可以是“建侯”。初爻的象可以是“磐桓”,也可以是“居贞”、“建侯”,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复象。
对于屯卦的象,也可以按照卦体与易道分类,卦体有整体与局部之分,反映屯卦整体的象就有“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等,这些就是卦象,而爻辞中的象就是局部象,例如初爻的“磐桓”、“居贞”等等,这就是爻象。
易道有天地人之分,例如“匪寇婚媾”就是一个人道象,“君子”也是一个人道象,而“即鹿无虞”则是天道象,也是地道象。
在重象当中,如果是第一次出现,那么它就是主象,后面陆续出现的就是伴象。屯卦中的主象有“利建侯”、“居贞”、“乘馬班如”、“匪寇婚媾”等。
95、屯卦中的“独象”
“独象”就是经文中只出现过一次的象,独象虽然单独,但要认识起来并不容易,这主要是它们没有什么可比性,而认识事物又必须在对比当中才能进行。独象属于个别,在个别当中存在着一般,对独象的认识重要的是发现一般,如果只是停留在个别,找不到一般,那么对独象的认识也就失去意义。
例如“磐桓”、“邅如”、“即鹿”、“林中”、“屯其膏”、“泣血涟如”等。
屯初讲“磐桓”,“磐桓”的意思是“石压草木,乃从石侧生出”,王弼注:“不可以进,故磐桓也。”为什么屯初要讲“磐桓”呢?原来屯初就好比被石头压着的草木,不可以进,只能从石侧生出。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按照人道是初应至二但由乙至己需要四个时间单位,按照天道与地道是至三,在这样的情况下,屯初只有至三,这就象是从石侧生出,故而“磐桓”。“磐桓”是屯初的一个独象,是个个别,但初爻不能至二的情况却是许多卦都存在的,当然也不一定都是从三爻方向生出,也可能从四爻、五爻方向生出,比如说姤卦的天道是辛庚甲壬己癸,初爻的人道走向是二,天道走向是四,姤初的一个象就是“蹢躅”,“蹢躅”的一般解释是徘徊不进,其实准确的解释应当是进退不得的样子。“磐桓”是左右方向的运动,“蹢躅”是前后方向的运动。
屯二讲“邅如”,“邅如”是难行不进貌,屯二是屯卦在天道上的终结阶段,没有进取的能力,故谓“邅如”,“邅如”虽然是屯二的独象,是个个别,但所有原筮卦的己爻都没有进取的能力,都是可以说“邅如”的,这就是“邅如”这个象的普遍意义。
屯三讲“即鹿”,“即鹿”的意思不需解释,问题是屯三为什么要讲“即鹿”?原来屯三为丙,上为丁,由三至上既合天道,也合地道,这是卦爻运行顺畅的一种局面。“即鹿”是屯三的独象,是个个别,但既合天道也合地道是运行情况在许多卦中都是存在的。
“林中”也是屯三的一个独象,这个象的意义就是表示卦爻的运行不是走的人道。不走人道的情况也是普遍的,比如说“涉大川”就是走的不是人道。
“屯其膏”是屯五的一个独象,“屯”为囤积、积聚,“膏”为脂,泛指物之精华,“屯其膏”作为屯五的象,是说这个爻有囤积物之精华的功能,这是一种个别现象,但这个现象也不是绝对孤立的,因为许多卦中的爻也有这种功能,所有阴变阳的情况也都可以叫“屯其膏”,没有这种囤积,就不会由弱变强。另外,单讲“屯”字与“膏”字,它们也是重象,因为出现也不是一次。
“泣血涟如”是屯上的独象,这个象是形容伤心过度的样子,屯上为什么“泣血涟如”呢?原来上爻与五爻之间是个“天人相悖”,也是一个“人地相悖”,自身没有自主能力,故而伤心,这种伤心是屯上一种个别情况,但也不是只有屯上才有,例如萃上讲“赍咨涕洟”,“赍咨涕洟”也是伤心的样子。
96、屯卦中的“重象”
屯卦除了独象以外,大多还是属于“重象”,“重象”就是不只一次出现的象,例如“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利居贞”、“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君子”、“无不利”、“大”、“小”等等。这些象都是在经文中出现两次或者是多次,因此我们把这些象叫做“重象”。
与“独象”不同的是,“重象”有可比性,对“重象”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凡是重复出现的象,象与象之间一定有共同之处,例如“元亨”,乾讲“元亨”,坤讲“元亨”,屯还讲“元亨”,它们共同的地方就是说开端是通达的。二是象与象之间一定还有不同之处,例如乾讲“元亨”,这个“元”是指初爻甲,坤讲“元亨”是指初爻己,屯讲“元亨”则是指初爻乙,虽然都是讲开端,但甲、己、乙是不同的。“同中寻异”,“异中找同”,这是理解“重象”的一个基本方法。
97、“利建侯”的主象与伴象
屯卦辞讲“利建侯”,这是一个主象,“利建侯”的意思就是适宜封建侯国。为什么屯卦适宜封建侯国呢?原来屯卦是继乾坤以后出现的第一个失衡卦,是一个天道与人道发生了错乱的卦,卦体失衡和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在平面六画上是直接看不到的,需要分析,但阴阳差别的出现是明显的,阴阳的取象,可以是男女,也可以是强弱、贫富,假如我们把乾坤卦理解为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社会,那么屯卦就是一个有了贫富差别的社会,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封建侯国就是成了一种必要的措施。
屯卦初爻也讲“利建侯”,这是一个伴象,这两个象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讲联系就是都是说适宜封建侯国,讲区别就是一个是卦象,另一个是爻象。卦象是个整体象,确切说是大多数爻的需要,爻象是个局部象,是说某个爻的需要,屯卦整体象与局部象相同,这是因为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同,或者说是初爻的局部利益代表了整体利益。另外,“建侯”是一种权利,不是任何一个爻都有的,屯初的“利见侯”就是说这个爻不仅有“建侯”的需要,也有“建侯”的权利。“建侯”的具体表现可能是划分疆界、确定名分、贡赋等等,目的在于求得长治久安。
“利建侯”还有一个伴象就是豫卦,豫卦辞也讲“利建侯”。豫卦是个严重失衡卦,也是一个天道与人道发生错乱的卦。从动荡不安这个角度看,豫与屯是一致的,都适宜封建侯国。不同的是屯初讲“利建侯”,豫卦却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个爻,原来屯是个原筮卦,初爻就是“大君”,是执政者,豫卦是个复筮卦,初爻是人元,但却不是“大君”,豫卦的“利建侯”是一个预断,表示就要有新的“大君”出现,果然豫四凭借天时、地利与人和,一举占了初位,变成了随卦的“大君”,这就是豫四辞讲的“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从“利建侯”的主象与伴象可知,在动荡不安的情况下,通过“建侯”,求取长治久安,不失为每一个新当权者的首要任务,是一项政治措施或制度。“利建侯”这个象虽然只出现在屯卦与豫卦,但不等于其它卦中就没有“侯”的存在。
98、“居贞”的主象与伴象
屯初讲“利居贞”,这是一个主象,因为后面的随卦三爻也有一个“利居贞”。
“居”为居处、居所,在卦体上也就是爻位,“利居贞”就是适宜爻位不动,屯初是屯卦的“元”,如果是这个爻不动,那么也就不能与其它爻交流,但这样一来,“元亨”二字就无法理解,合理的解释是屯卦初爻爻位不动,但不妨碍爻内的数周流,我们把这种情况就叫“数动位不动”,这好比汽车停在那里,但乘客可以上下。屯初支撑着卦体,是卦体的基础,如果是这个爻擅动,有可能造成卦体的坍塌,这就是“利居贞”的原因。
随卦是个整体失衡卦,受五爻的影响,三爻有向上的趋势,三爻向上,又会影响五爻依照人道至上,这就是随三不宜动的原因。但是,三爻爻位不动,也无法实现与其它爻的交流,所以只说“居贞”,这也是一个“数动位不动”。与屯初不同的是,随三不是人元,没有支撑卦体的任务,但也有稳定卦体的任务。
如果把“居”单独作为一个象,那么除了“利居贞”以外,还有“居贞吉”、“居吉”、“涣王居”,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居”的伴象。
“居贞吉”先出现在颐卦上爻,后出现革卦上爻。“利居贞”说的是卦体的状态适宜爻位稳固,“居贞吉”则是说的爻位这种不动的状态是吉祥的。
“居吉”这个象出现在咸卦二爻,咸卦是一个局部失衡卦,咸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由于初四之间是个“天地相悖”,因此咸卦还是一个动态平衡卦。咸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四,四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诸爻的行止取决于四爻的动向,假定四爻至上或至初,那么二爻就面临凶险,这就是“咸其腓,兇”,但二爻与三爻之间是个“天人合一”,这就是二爻“居吉”的原因。
“渙王居”这个象出现在涣卦五爻,涣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涣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强大的五爻处在三道分途当中,依照天道是至四,依照地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上,由于初五之间是个“天地相悖”,四五之间是个“天人相悖”,这样五爻有可能对四爻造成冲击,这就是“涣王居”,己的一个取象就是“王”,“王居”也就是王的居所。
从“利居贞”这个主象极其伴象可知,在卦体上,“居”就是爻位,在卦爻运动中,存在着“位动数不动”的情况,也存在着“数动位不动”的情况,究竟是数动还是位动,需要具体分析。
99、“乘马班如”的主象与伴象
在屯卦中,“乘马班如”这个象共出现三次,即二、四、上爻。二爻的“乘马班如”是个主象,四、上爻的“乘马班如”就是伴象。
对于“乘马班如”,一种解释就是磐桓不进之貌,为什屯二要说“乘马班如”呢?这里我们要弄清楚的就是哪个爻是“马”?为什么“乘马班如”,原来初爻才是“马”,其它爻都在这个“马”上,故曰“乘马”。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叫戊丁,初爻依照天道与地道是至三,依照人道是至二,这是一个合乎天道、地道但与人道相左。假定初爻至二,那么对二爻就是一种推动,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二爻对初爻的拉动。这种拉动不是顺拉,而是横拉,这就是二爻“乘马班如”的原因。
初爻推动二爻,二爻就会推动上爻,上爻就会推动四爻,这就是同一个“乘马班如”,又出现在上爻与四爻的原因。
同是在“马”上,为什么三爻与五爻没有“班如”的问题呢?原来初三上五是一个“圆圈”,如果是推拉,那么也是顺推、顺拉,不存在“班如”,这就是三爻与五爻没有“班如”的原因。
从“乘马班如”的主象与伴象可知,在卦体上确实存在着三个圆圈,即初二上四、初三上五和二三四五。当然这三个圆圈都是不封闭的圆圈,一个爻的运动,势必影响到同一个圆圈上的另外三个爻。这是一个规律,六十四卦都有这样的问题。
100、“匪寇婚媾”的主象与伴象
屯二讲“匪寇婚媾”,这是一个主象,因为后面还有相同的象出现。
屯二为什么要讲“匪寇婚媾”呢?原来屯初为阳,屯二为阴,阴阳和合的一个取象就是“婚媾”,由初至二合乎人道,所以是“匪寇婚媾”。至于“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这是因为初爻为乙,二为己,由初至二需要四个时间单位,这叫不合时宜,所以二爻这个“女子”只能等待。
“匪寇婚媾”这个象第二次出现在賁卦四爻,賁三为阳,四为阴,由三至四合乎人道,所以这里也讲“匪寇婚媾”。
“匪寇婚媾”这个象第三次出现在睽卦上爻,睽五为阴,上为阳,由五至上合乎人道,所以这里还讲“匪寇婚媾”。
从“匪寇婚媾”的主象与伴象可知,合乎人道的阴阳和合就是“匪寇婚媾”。这里的要点是合乎人道,不合人道的阴阳和合的情况有许多,但不能叫“匪寇婚媾”,可以叫“取女”、“纳妇”等等。合乎人道的阴阳和合不一定合乎时宜,屯二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小畜三爻的“夫妻反目”,原因之一也是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