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日用品,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是越来越复杂的洗衣机,还是简单的的水壶,都需要我们学习使用它,使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麻烦——开门时是推还是拉,或是洗衣机如何使用单独脱水。这时,我们会困惑是自己太笨,还是设计者的问题?
一个物品使用起来很难,责任应该是在于设计者,拙劣的设计没有给用户提供任何操作上的线索,或是给用户提供了错误的线索,使用户陷入了困惑。设计优秀的物品,则是给用户提供了操作方法上的线索,使用户快速理解使用过程。
下面罗列一些《设计心理学》总结的设计原则,希望通过探讨这些原则,使我们能设计出以人为中心、方便适用的产品。
概念模式
在生活中,我们的头脑早已对许多物品形成了特定的概念模式,物品的表面结构、预设用途、限制条件和匹配都在影响我们对它的认知。以一扇门为例,钥匙孔大小限制,让我们知道它是用来插钥匙的,门板用来推的,钥匙旋钮是用来开锁的。这些设计都是有效地利用了预设用途和限制条件,使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图解、标志和说明。概念模式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心里模式的一部分。心里模式是指人们通过经验、训练和教导,对自己、他人、环境以及接触到的事物形成的模式。
可视性
人的大脑是功能既强大又富有效率的系统,只需要提供一丝线索就会对外部的世界进行解释和理解。以汽车为例,汽车操控板有许多功能按钮,但功能区块的按钮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自然匹配关系,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每一操控区的按钮只有单一功能,因此与用户的关系十分具体、明确。
反馈
反馈是控制科学和信息理论中常用的概念,即向用户提供信息,使用户知道某一操作是否已经完成及所产生的结果。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不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得当,因此反馈在设计中至关重要。
限制因素
限制了用户的选择范围,不仅可以防止造成认为失误,还可以作为线索引导用户。以剪刀为例,剪刀柄上的圆环的大小限制,引导了用户放进去的手指。
预设用途
玻璃的材质特征:光滑、易碎等,决定了他能用来作何用途。不仅是物质的特性,包括色彩的特性,都会预设了人们对它的用途。
结语
所有伟大的设计都是在艺术美、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成本和功能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需要考虑的因素没有一个是不重要的,设计就是一个对表面上互相冲突的各种要求进行协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