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学一刻”
他,是苏洵鄙视的人,在《醒世恒言》中冯梦龙调侃他“虱子乱爬”导致苏洵不愿挨着并坐;
他,是不爱洗澡,需朋友们连哄带骗方得以净身的人;
他,是吃菜只吃眼前菜的怪人;
他,是挑起了北宋轰轰烈烈改革的第一人;
他,是因为坚持改革与好友反目,也得罪众人的人;
他就是人称拗相公的王安石。
宋神宗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种情况:官和兵跟牛羊一样多,有无数多的经费需要支出。这就是著名的北宋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王安石发现了此情况,无奈他人微言轻。王安石从小就有着“矫世变俗”的志向,抱着这种大情怀大思想,目睹了更多的景象后他痛不欲生。
他在等待一次大展拳脚,救民于水火的机会!
什么景象呢?
这边厢官兵们混迹于各勾栏瓦肆之内通宵达旦,醉生梦死;那边厢百姓无米下锅,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似乎外藩也嗅到了这种表象繁荣下的腐朽气息,他们频频来侵袭,而朝廷竟束手无策。首先经费这块就严重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正在宋神宗无计可施时,王安石出场了!宋神宗只听了他的策略之一二就两眼放光,他要找的就是这样能给出实际解决方法的人。
真的执拗
虽然改革心切,但是王安石玩了一招——他学诸葛亮那套,让宋神宗着人请了三回才走马上任。
众人包括宋神宗都异常期待他大刀阔斧改革来改变现状拯救北宋,而对于王安石来说,他毕生心愿也莫过于济世救民,他要尽心尽力去完成大业。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和国库亏空问题,他的方式是借粮食给百姓当种子,等到老百姓有收成后如数奉还并额外给予一些利息。
这一方法是他在地方上任职时候实践过的,行之有效。但推行到全国范围内以后事情却变了味,许多官吏借着这个空子大行敛财。虽然很多百姓得到了好处,但是部分贪官污吏的地方仍旧民不聊生。
本来就持反对意见的司马光更加反对了,司马光是守旧派,他认为祖宗的法治不可变动。再者,从百姓头上赚这种钱是为不义。现在又有了贪官污吏横行,他就更加反对了。
王安石一心改革,他要一步步来,相信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走。
在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带领下许多官员都站出来反对,王安石不管不顾,任你们再怎么阻拦都没有用。
他的变法还在轰轰烈烈进行,可喜的是逐渐有了成效:国库开始渐渐充盈,许多地方的荒田变耕田,部分百姓也终于能填饱肚子。
随着新法的不断推行,朝廷反对的人越来越多,司马光以辞官为要挟。其他官员只要是反对的,王安石都将他们贬官或者罢黜,苏轼就因此被贬官蛮荒之地。
他以一己之力排除万难迎难而上,大有一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变法他是坚决要执行到底的,所以“拗相公”的称号渐渐传开来。
虽然形式有抬头之势,但许多百姓因为各种贪官污吏的影响仍旧苦不堪言。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大旱,百姓纷纷流离失所。
朝堂几乎一边倒的反对王安石变法,此时,司马光精心编纂的《资治通鉴》出炉了,他也力劝宋神宗停止改革,让他看看历代帝王们是如何治国的。
终于,王安石没有挺住,准确来说是宋神宗没有挺住,执拗的王安石被革职。
纵然此后几兴几废,王安石依旧不改初心。但是往昔的好友司马光已经跟自己彻底决裂,他们反目成仇。
很多人也离他而去,为了变法他几乎成为孤家寡人众矢之的。
变法终究没有再继续下去,王安石黯然离去,因为宋神宗抵挡不了朝堂极其不均衡的势力。
真的名士
真的名士就是内心有着火热的理想,他们的努力不为金钱,不为权势,不为享福。王安石一腔热血最终也没有达成所愿。
后世有人将北宋灭亡归罪于王安石,说他太执拗且有所图。
若非要说有所图,那他就图的是国富民安。你要相信真的名士有着泰山一样高的气度和风骨,他们并不在尘世里蝇营狗苟,苟且偷生。
对于王安石来说,执拗是因为他是真的名士!
他是执拗,执拗到为了理想全身心投入。他已经忽略了外在,忘记了洗澡。因为经常不洗澡导致虱子乱爬,友人叫他去澡堂泡泡洗洗,他不肯。友人实在看不下去用计骗了他才去。
他全心沉浸在为民为百姓的境界里,从而在吃饭时只吃离自己最近的菜,因为他已经忘了几厘米之外还有其他美味佳肴。
大概再没有一个官像王安石一样从来不乘轿撵,从来不纳妾,就连死后都无半点遗产。
为了变法他一意孤行,得罪了很多人。苏轼也是极力反对他变法的其中一人,然而,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要被杀头时,王安石勇敢站出来反驳皇上:“圣明的天子哪有杀才俊的道理?”
及至暮年,王安石住在南京,有一次听说苏轼要来,他骑着小毛驴亲自去接他。之后陪伴着苏轼尽情欣赏了金陵风光,并且诚邀苏轼来长居南京。
至此,以往结怨如仇人一般的两人江湖一笑泯恩仇。
就连王安石死后,他的劲敌,那个死生不共戴天的司马光也连连叹息王安石没什么不好,只是太执拗了!他上书建议皇上定要厚葬王安石。
这是真名士之间的惺惺相惜,虽政见不同,道义却是一路的。若不是政治,二人还是知己一双。
苏东坡也高度评价了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秋,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真的名士,可以让宿敌抛弃前嫌从心底油然而生景仰之情。因为他们真正做到了对事不对人,他们没有今人的浮躁和敷衍,不会有“关我屁事”、“何苦呢”、“差不多行了”等想法,也不会有强烈的功利心,比如“这么做我能得到什么”的盘算。
他们身体力行告诉后世人什么叫舍小我成就大家,是真正令人高山仰止的人。
这种胸怀大义,有大境界的真名士,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效仿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