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我们知道了哪些学习方法?

Scalers:

大家好,我们又读完了一本“教育学”巨作《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这本书讲了很多学习的硬知识、硬内容。今天准备了两篇文章,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内容。一篇讲学习方法,一篇讲启发。

相关阅读:世界读书日,聊聊为什么持续读书

超难搞的《教育神经科学》,我们怎么读完的?

读完《教育心理学》,我们有什么收获?

给自己最好的教育—— “教育学”专题读书活动启动

Q通过阅读《剑桥》,你学到了哪些以前没有想过的学习方法?

@[16队][S173]小燕子-武汉    

学习方法二:具身设计

具身设计的方法是讲书本上讲的一些只是和概念具体化,找到实际和对应的场景,通过具体的场景的对应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具身设计的方法学习非常重要的脚手架,对我们理解问题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只有艺术和创作类的只是才方便具身化,其实抽象的知识一样可以通过具身化的方法帮助我们来理解。最简单的比如教孩子学习加减法,我们无论怎么讲加减法的原理都不如拿几根小木棍或者摆弄自己的手指来得形象和具体。但是具身化的方法作为一种辅助学习的脚手架,在我们已经掌握之后一定要及时撤除,将具体的操作再还原为抽象的解题方法,我们才算是彻底的理解和掌握了。

@[14队][S480]Luffy-宁波 

方法二 元认知自我报告

思维形式的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监控、元认知控制和自我协调的学习,监控的是已知与目标的差距;控制是对已知的调整和应用;协调是对已知的转化、迁移和拓展。我们无意识地进行以上过程,如果将他们外化、有意识化,可以更加准确有效地提高监控、控制和协调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水平。

1.监控:通过个人前后对比、与他人比较、测试等方式衡量目前水平与目标水平的差距,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在逃避、表现还是为了掌握。通过学前的容易程度评估、学中的理解程度评估和学后的回顾性信心评估来监控对所学内容的熟悉度以及自身的信念和能力。

比如读书活动中,可以对比个人在三个全面上的前后变化,与他人进行平时表现的比较,对每一章的阅读内容进行看前、看中和看后的评估,从而提升对知识的吸收、吸收知识的能力以及其他多方面能力。

2.控制:不断尝试各种方式来微调或改变监控结果,直至调整至能够达成目标的水平。

比如读书活动中答题质量不高,可以尝试调整时间,给自己留出更多看书答题的时间;可以尝试写下段落大意,让自己读懂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尝试模仿他人的答题形式,从框架入手改变自己的写作思维;可以尝试与他人探讨,学习他人的有效经验。

3.协调:筛选和协调所有控制策略,以适应当前的学习状态。

比如读书活动与其他个人日常有冲突,就做作息调整和任务删减;比如常常以为自己看懂了,但一答题就什么都不会,就做重复阅读、概念复述、归纳段意和举例迁移;比如觉得太难太枯燥,失去了兴趣和动机,就多关注和挖掘趣味性内容,多参与队内与读书关联不大的有意思的互动。

@[16队][S855]魏雨钊-北京    

2、辩论:以前认识的辩论是一种抖机灵”“打嘴仗”的活动,通过学习第22章辩论学习,认识到了辩论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方法,放下攻击性和对立性,设计一种协作讨论的模式,让大家从不同的维度说出自己的观点,互为启发,将辩论视为一种合作解决问题的办法。给自己最大的促动是重新审视“冲突”,我本身的性格特点之一是躲避冲突。按照S老师总结的“冲突守恒定律”:害怕冲突——与别人冲突少了,自己内部的冲突会增加。在《高效能团队协作》中也提到了鼓励冲突。在管理团队、日常交流中,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尽管与其它观点有冲突,但处理得好会启发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反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推动大家对一个问题达成新的认识,迈向一个新的思考高度。此外,不纠结——不会浪费自己的精力,也是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去改变某些事情。

通过BP辩论的完整记录,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思路闭环。延伸到工作中,解决工作中问题,就是解决矛盾和"冲突"。因为不同认知、观点,才产生矛盾,有矛盾就会有冲突。如果能识别到矛盾点,用好了“辩论思维”,会有全局观、一把手视野。


@[7队][游学]果妈-成都

协作学习

从小习惯了自己独立学习,虽然也参加过一些线下小组形式的培训班,但是因为时间短,并没有感受到协作学习的作用,也没有协作学习的概念。刚开始参加读书活动时,没有看其他同学作业的习惯、周末的大课同学分享也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听,在学习了协作学习之后,开始学习对标优秀作业,开始听同学周末分享,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之前觉得自己作业答的还行,看完优秀作业觉得自己答的都是啥,听完同学的分享发现,大家对书上内容的理解和拓展那么深入,让人自愧不如,这才踏上了进步的阶梯。


@[1队][S8]杨杨杨-广州 

一、像专家/专业人士一样思考学习。

对于我们学不会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学科的起源开始学起,比如物理学,从最早期的原子论、静力学发展到今天,每一个时期的专家是怎么思考和研究的,是怎么一步步推翻/得出现在的结论的,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和思考。


@[5队][游学]丽君-上海  

2) 融合式项目学习法。以点及面,以部分带入整体。

在带孩子过程中会用整体思维了,比如用他的兴趣点来带动学习,最近孩子在研究折飞机,飞机模型什么的,我会给他搭建脚手架给他一些从孩子角度的科学书籍与流动力学,物理方面,视频什么给他看。然后在让他用书中知识运用在自己手作中。再比如他们学习立体几何,正方体体积。如果在以前我可能就问一问公式背下来就可以了。现在我会抛实践问题给他,比如家里走廊要做个多功能柜子,你去设计下。这能结合数学体积计算,面积计算,成本计算,画画设计,材料学,生物学多方面能力。

@[9队副][S489]Joyce-北京

历史学习观。历史不等于叙事,历史可以从无限多个角度来理解,而且我们对于过去的理解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塑造科学的历史学习观,我们就要搜集多个角度,从多个面向了解某一事件,而不要陷在相关的个体叙事和民族叙事中,要形成全面的历史观。同时,专业的历史思维是要能够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的信念和价值观,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刻板印象理解历史人物。

这种科学的历史观打破了我对历史的刻板印象,之前认为学习历史看看教科书、背诵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线索就够了,后来发现这是一种狭隘的历史观,容易陷在各种历史叙事的偏见中。我们不仅要从多个国家、多个民族的角度了解历史,形成多面化、全局化的思维,而且还要发展共情能力,能够意识过去情境的复杂性,跳出自身的时代和思维,站在过去人物的角度理解他们作出选择的局限性和困难,这是高共情能力的体现。

@[5队][S279]Mikado-英国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可以参照知识论坛的观点-理论-需要理解-新的信息-参考-基于的结构来进行,可视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对正在进行的知识建构的对话。评价过程、进行障碍处理(元对话)。

@[5队][S626]Joy-北京

以前是真的没有意识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任何意想不到的信息进行学习,思维僵化传统教育的烙印确实比较深,出了校门似乎看书学习就是不想干的事情,以前学理科的看文科知识就不应该,现在看来真是愚蠢至极。“文化素养应该体现在一系列复杂的相关实践中,如阅读食谱、浏览某产品的分类广告、或者写电子邮件。”这不就是我们国家有句老话说的,处处留心皆学问。

@[11队][游学]榛子-西安 

很久以前自己学不会会去怪代课老师不会教,但更疑惑的是为什么同样老师同样教,有些同学就成绩蹭蹭蹭,我的数学从小到大换了N个老师却至今无药可救。现在慢慢get到,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是雕版印刷的刻字模版,而是为有效学习广开门路的脚手架,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老师不同教学方法,并不断反思吸取各个老师方法中对有用的部分。只有自己内心放下与老师的敌对抵触情绪,愿意去接受不擅长的内容,以元认知保持内在动机,才能最终形成独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提升学习结果。具体来说,我想要成功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案和环境,还是需要根据当前不同的学习目标任务内容,结合自己有效学习的惯用风格,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的物质环境和方式方法,直至最终达成自己想要的学习结果后,进行总结,不断抽象概括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

@[7队][S542]阿开-南宁

虚拟世界中的学习。过去我对于“元宇宙”的隐忧多于信任,认为这为使人更沉溺于虚拟世界,而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学习本章内容之后,尤其完成用元宇宙设计教育的作业后,我意识到元宇宙或者虚拟世界跟电脑、互联网、人工智能一样,都是工具,权看人们如何合理地加以利用。虚拟世界在模拟情境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且不可替代,未来的学习者完全可以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学习,然后在虚拟世界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7队][S156]者年-广州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从业者。对于艺术的美一直欣赏不了。核心原因是没有建立起对艺术学科的正确认知,不了解艺术学科的四大主题:创建表征、参与身份建构过程、语言发展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当通过《剑桥》一书学习了艺术教育相应的内容后,深刻的理解了“艺术是一个集中关注表征的领域”。这个和我之前研究 NLP所阅读的和语言学的概念关联起来。理解语言的所指和能指,进而理解了“表征”这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了“表征”这个概念之后,就理解艺术品的表征结构了。

@[13队][S172]Thomas-洛阳

通过学习语音改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学会读与写》内容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难以提升的原因是基本功不扎实,连音标都认不全,发音问题很多,只有先一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后面的再一步一步的突破,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9队副][S313]小艺-上海

(1)通过教授他人来促进学习,以前觉的学习就是反复记忆直到把内容学会,现在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认识到积极建构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先给自己提几个问题,然后边读书边思考并要求自己尽可能记住,每次读完一小结后,要求自己合上书本,将自己学习的重点进行梳理和重新排序,输出成为具有结构的小结,并加入自己的一些感悟后,发送给自己的同桌进行互动。这样学习过的内容会变得更加记忆深刻和更有条理。

(2)尽可能在多种情景中学习,以前觉得学习就是看书写作业,其实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就觉得是自己迁移能力不够。其实是自己没有在应用的场景中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在对应的场景中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切换、对比不同的情景,或者通过与位置,人工制品、资源和其他成员的互动来创设新的情景。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到互动、讨论和反思上。

@[2队][S853]曾-盐城

微观发生法。一种认知研究方法,涉及对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过程的细致分析。与其他认知研究方法相比,更强调认知的发展和变化问题,侧重考察认知的微观变化过程 。我刚开始参加晨读小组答题的时候没有写答题思路,后来听大课、看优秀队友的作业,才学起来的。用了这个方法以后答题减少了焦虑,不会下不去笔,也有训练到自己的思考组织能力。之前学写文章,总是写着写着不下去,有一次培训,老师说写文章不要急于下笔,要想清楚了以后再写,一气呵成。我觉得这和答题先写答题思路一样,都运用了微观发生法。文字输出很重要,如何让文字更好的输出,需要我们在微观层面有更多的思考。

Q在阅读《剑桥》过程中,改变了你以前哪些学习观点?

@[6队][S678]Sora-绍兴    

1、学习资料是书、电子书,从来没有想过可能是博物馆

以前对博物馆的看法,就是一个文雅的旅游景点,放了一堆古物;经过阅读博物馆中的非正式学习,才发现博物馆可以成为学校的校外学习基地,也可以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联络感情的场所。

作为校外学习基地的博物馆,它与校内规规矩矩的场所相比,提供了多样化、非标准化的学习主题,它有灵活的结果,有助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学生与讲解员之间产生丰富的社会互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场景中吸取知识。

作为家庭学习的博物馆,给父母提供了担任解说员、向导的机会,有了在孩子最近发展区提供学习脚手架的经验,一起发现、一起探索的学习经历,既学到了共同的知识,又拉近家人之间的关系。

2、辩论是辩论队的事,和其他人关系不大

对辩论的观念停留在类似《奇葩说》那样正反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气氛紧张的你来我往,最终由评委确定胜负的形式上。

学习完《辩论学习》这章后,才知道我的错误认识让我错过了什么。我错过了把自己的知识整理出论点、论据、论证甚至佐证去说服他人的学习,错过了从对方观点中找出漏洞反驳劝退他人的练习,错过了对话中的询问、协商、信息搜索能力的锻炼,所以,我以前才常常在和别人的协商中处于妥协的一方。


3、学习是自己的事,学生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要什么社交

一个人学习,和在集体中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埋头学习的独行侠失去的是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只能是书上给什么、老师教什么就接受什么,是被动灌输填鸭式学习;如果多和同学互动、讨论,和老师、其他比自己掌握的多的人讨论,和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讨论,可以启发对自己观点的反思,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关注度和知识效用的感知,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6队][S143]欧喵-广州   

3.改变教育的公平就是取消学区房的看法。

以前认为教育公平是提供相同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材料,在一线城市取消学区房就能实现教育公平。读完明白实现教育公平需要很长一段路,仅依靠取消学区房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教育的公平不仅包括提供相同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材料,学校提供的教学方式能够接受多个不同群体的学习实践,看到日常学习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建构知识。


@[3队][S105]习习-青岛

①维护学习的情感维度(17章):以前以为学习是枯燥的事情,现在知道了要学会保护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维度,包括强烈的创造愿望、工作中的喜悦、项目完成后的自豪、对智力挑战的偏好等。这份维度不仅会形成自我探索的内驱力而且会驱赶掉学习的枯燥感,并通过有形的全身界面视角进行宏观的自我凝视,亦是“局限型自我”突围的一个拐点。

@[15队][S684]丁丁-北京   

2、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应该是在教室中正襟危坐。

我之前一直认为学习对于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坐在教室中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老师讲课。学习了《剑桥学习科学手册》,才知道这种学生端坐着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方法已经是很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教授主义的方法。对于学习科学来说,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例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也有许多不再基于校园和教师的学习,例如移动学习,博物馆中的非正式学习等。学习科学始终强调情境化学习,而端坐在教室中听老师讲课可能最不情境化的学习方法。

@[4队][S1245]媜雪-广州   

1、以前以为重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现在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程度。回想之前的学习经历,很少有重复这一环节,总觉得是在浪费,总是一味地往前赶路……本书P30提到学习极大地受益于有策略地重复和练习,尤其是当它伴随着可靠、及时的反馈。当重复和练习分开不同的阶段进行时,效果通常会更好。同时,留意到有其他小伙伴也多次分享过重复学习的重要性,让我开始重视重复学习这一关键环节。

2、以前以为刷抖音就是浪费时间,对这个工具还是带着点偏见。通过读书答题发现,只要带着学习的心态,学会调教算法,就可能将工具作为学习的一种工具之一。工具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是否学会正确利用,否则将会成为工具的奴隶。

@[8队][S325]莎拉-义乌

3、历史的变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系统。很多网络舆论事件不断扩散传播, 各方势力加码热度,尤其是男女对立,校园事件屡屡被推上热搜, 原来我还很疑惑为什么校园事件那么容易爆, 现在才明白因为学生的思考习惯是把某事件的发生对应到一个具体原因,然而实际上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再被别有用心的人不断加热, 事件不断发酵中就慢慢脱离了原本的方向。开始走向一个别有用心的人引导方向,而讨论的观点也就渐渐走偏,最后就成了脱缰的野马。有时候看着舆论的热度不禁感慨舆论战真的是一本万利,不用付出一刀一枪仅靠舆论的热度就可以调转枪口, 如果再配合捂住一部分发声,就可以公信力被破坏。就可以颠覆一国政权,而始作俑者可能喝着红酒看着花,捡现成的就可以了。

@[4队][S359]ak-深圳   

以前的观点:学得慢是因为读书速度太慢,要学习加快读书速度。

现在的观点:学得慢是因为读得太快。运用学习科学和元认知知识,大脑理解需要经过特定的流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不同学科的学习都有其侧重之处,在学习相应学科知识的时候,用这个元认知提醒自己需注意的地方。

@[4队][S122]旺仔-北京

过去:当我想要解决一个问题,我必须要从零起步,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学起;

改变:解决问题的实质并不在原理,而在于如何运用原理在情景中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注意实践,要多分析,多动手,而不是把大量时间花在从零开始学习XX上。

@[1队][S317]远音-上海

评价的设计:之前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反馈比较少,导致自己没有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掌握程度。通过了解什么是评价的形成性应用以及个人成就评价,可以通过设置评价来给自己提供反馈。前者是指为学习进程提供反馈,并提供激励的评价;后者是指帮助确定学生在完成一个特定的教育阶段后是否达到一定的能力水平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掌握状况,为我们接下来如何调整学习计划提供了反馈,所以不要抵触评价,觉得测试、考试都是没有什么用的,而是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先转变认知,然后在自学过程中运用起来。


@[4队][S431]浅蓝-长治

改变1:复杂系统和我关系不大

以前认为学习就是一点一点突破,由每一个概念和每一个理论知识积累而来,不需要搞懂多复杂的系统。

学习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在学习的最初首先要有建构复杂系统的思维模式,这样在框架下进行各章节的学习,才能融会贯通、连点成线再成面。所学的知识经过这么系统的梳理和归类,才能够更好的和实践结合起来学有所用,真正转化为自己深层次的知识,成为元认知。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复杂系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积月累的多个概念和理论的多元互动中产生知识的涌现。

“涌现”这个术语是自去年11月的成长大课之后第二次听到。看到书中描述--“即使我们对系统的要素都非常熟悉,其涌现模式也往往是令人吃惊的,同样,即使我们对整个模式非常熟悉,也会对这种模式是如何从底层元素中产生的感到惊讶”时,这和成长会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更坚定了自己持续行动为建立自己的复杂系统而努力的信念。

@[4队][S497]Erica-深圳 

以前以为答题框架就是简单的写一个自己初步的设想,后面发现答题框架不仅可以用于引导自己答题过程,还可以用于和过去的自己的答题过程和别人的答题思路进行对比。(第九章 微观发生法)答题框架其实就是微观发生法的典型例子,在答题开始时思路和后面答题的思路似乎会发生变化。我对自己的答题大纲和后面完成时的思路进行对比,发现确实有不同之处,后面大题完成的思路会更完善,并且我可以知道自己对某一个点的分析过程。

@[4队][S1388]钱小敏-南通    

以前我认为学习就是知识构建,实际上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很多因素影响到学习,学习本质是一种文化过程,可学习与发展是生命历程中对重叠、互补甚至是冲突的文化实践中的多样行为库的获得。青少年除了普通生活过程中的发展任务,还必须克服关于种族、分穷、语言、性别和残疾等的组织层面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压力。

@[6队][S46]舒舒-南宁   

1、关于阅读和写作,之前我一直觉得我不会写不想看,看得慢是因为笨,不知道为什么别人能这么快理解得这么深刻。后来学习了之后明白要提高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跟一些关键点有关联的:

(1)流畅的阅读跟语音的因素识别有正关联,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朗读来语音意识,可以改善阅读的一个速度和理解能力。

(2)重复阅读可以提高解码单词的流畅度,可以通过反复大声朗读一个短段落,一直到阅读的速度非常快,出错率非常低的情况。

(3)多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读取词汇的理解能力,这也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方面。

(4)做笔记+心得体会。尤其是心得体会和笔记,必须跟先前的知识进行一个关联,通过理解来提升理解能力。

(5)建立问题意识,使用推断的逻辑来对阅读的线索脉络以及论点进行串联,加深理解。所以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在页边上写上一些问题来提醒自己阅读的时候的注意点。

@[10队][S679]今天。-北京    

1. 学习就是学习知识,不是的。记住了知识就是学习了,没记住就是没有学到。

l 就像书上提到:科学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知识,另一种是科学过程,也就是认识方式。我以前只关注到内容知识,忽视了认识方式。

l 回看剑桥的学习手册,其实很少有谈及领域知识如何学习,更多是学习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学习。

l 突然想起原来看过的一个视频里提到,爱因斯坦谈教育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我觉得这里的一层意思,就是指认识方式,认识和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生活工作的方式,这种认识方式也是一种能力塑造,批判地、逻辑地、感性地或者理性地。

l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我以前觉得是知识的无穷无尽,我现在觉得是书中提升的理念,这也是一种学习。

l 最近我在内容学习上感觉松懈了,但是我发现在认知上,那些理论和思考方式是一直对我有影响的,可能只有一两点,但改变很多,因为我感觉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3. 集中时间学习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是学习,在做其他的事情,就不是学习

l 根据建构主义来看,学习是一种参与。之前我还是比较狭隘的理解为,我在学习某个知识的时候,用一种参与的形式来学习,就是建构的学习,我现在觉得,参与任何一件事,一个活动,都是在学习,就像工作是在学习,看展是一种学习,学习可能从来就是无时无刻在发生的。为什么我刷短视频的时候感觉我自己浪费时间了呢,可能是不深入及没有用,如果真的像一些做短视频的人专门去研究,深入地剖析式参与,可能就不一样了。

l 元认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辅助时刻学习。

l 在工作中学习,可以把视频策划看作是一个学习的作品来打磨。

@[12队][S551]晨阳-临汾 

一、通过游戏来学习。

旧认知:

我一直以来对游戏是深恶痛绝的,但是看了第十九章后,我发现了高质量的教育视频游戏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体验成败,预演生活,学习知识和技能。

新认知:

游戏可以提供学习内容。它可以作为一种诱饵来引导学生参与到复杂的智力工作中。学生在游戏中做自己的主人,可以统观全局(领导力),可以任由自己发号施令(自主性)。在游戏过程通关与否可以获得及时反馈,这种评价方式会迫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意志和努力去继续挑战。而且,在游戏中的角色活动也是一种参与性建构,学生在游戏中有自己的身份,社会关系,可以投入沉浸式体验。在游戏外的讨论和比较又会形成一种评价,激励学生学习。

当然,不是说游戏的作用是万能的,只是它的作用可以为我所用,就要充分利用。

二、在博物馆中的学习

旧认知:

博物馆就是参观一下呗。参观就是转一圈,从入口进去,再从出口出来。看一遍走一遍就完了。

新认知:

博物馆是一位无言的智者。

在博物馆里,我们不只是去看到一个个孤立的展品。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物、历史、地理、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等隐藏在背后的东西,那么,你知道多少?对于展品、标识、工具等等的书面或者数字化呈现你又了解多少?为什么要了解他们?第一是为了自己活得清醒,难道我们要以无知为荣吗?第二是为了孩子。当我们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带给他们的或许是爱好,或许是热情,或许是痴迷,或许是未来。我们可以给孩子当导游,讲解员,给孩子讲解他不知道的和感兴趣的展品知识,也可以启发和询问孩子对展品的看法和思考,这样的博物馆游览是一种扩充眼界的行为模式,是一种新形式的知识学习,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共进氛围。我们带着孩子出去,不能只做一个陪同的木偶,应该尽己所能对孩子进行思想和行为的引导。把引导交给导游也可以,但是自己做菜自己吃更放心。如果自己提前做好了功课,带孩子游览的时候边看边讲,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还树立了家长的高大形象。何乐而不为呢?

近期活动

0、我的第三本新书已经上市啦,欢迎选购。《来了!<学习的学问>新书预售启动!》,想训练自己的长思考,就一定要来。

1、后期将开展《学习的学问》新书共读活动,详情参见《<学习的学问>共读前的三件事》。

2、2022年的全年S成长会2022,参见《打破小透明——S成长会2022报名须知》。

3、另外,已经启动的活动还有《又一年!<新概念英语>第七轮朗读持续力训练启动!》,也可以参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03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12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25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74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4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1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8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3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0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50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5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8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0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0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4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5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