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春秋鲁成公时,晋人抓住了郑伯。
公孙申说:“我们出兵攻打许国,表示将立新君,晋国就会将我们的国君放回来了。”郑国出兵攻打许国就是表示已经另立新君了。
晋国栾书说:“郑过立下新君,我们这里抓的这个没啥用处了。不如讨伐郑过放郑国国君回去,再和郑国议和。”
于是诸侯讨伐郑国而释放了郑国国君。
[述评译文]
宋襄公被抓的时候,有传言要立子鱼为国君,这才让宋襄公返回宋国。
卫成公出逃的的时候,有传言要立叔武为国君,卫成公就返回卫国了。
这都是春秋时候的故事,也不是公孙申发明创造的。
明朝土木堡之变,也先挟持了朱祁镇,有无理要求,于少保拒绝了也先的无理要求,并说:“多亏了社稷神灵,我们已经另立新君了。”
也先黔驴技穷,就把朱祁镇放回来了,有见识的人都认为这是学的公孙申的谋略。
王旦跟随宋真宗临幸澶州,雍王赵元份留守京师。赵元份突发疾病,宋真宗命令王旦星夜赶回京城,代替赵元份行使留守权力。
王旦说:“请召唤寇准前来,我有话说。”
寇准来到后,王旦说:“十天之内没有捷报,我应该怎么做?”
宋真宗沉默了好一会,说:“立皇太子为皇帝。”
这就是廉颇和赵王相约的故事。
大臣们为了国事,深谋远虑到这种程度,这也说明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共同为了国家没有私心所以没有嫌隙。
项羽打算铁锅炖刘邦爹,刘邦说:“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把你爹做成了铁锅炖,就给我一份我尝尝鲜。”
陈眉公评论此事时说,正因刘邦这一番话,刘爹才能安全脱身,但在当时,也可算是孤注一掷了。
原文
鲁成公时,晋人执郑伯。
公孙申曰:“我出师以围许,示将改立君者,晋必归君。”故郑人围许,示不急君也。
晋栾书曰:“郑人立君,我执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郑而归其君以求成。”
于是诸侯伐郑而归郑伯。
[述评]
子鱼立而宋襄返,叔武立而卫成还,此春秋之已事,亦非自公孙申始也。
国朝土木之变,也先挟上皇为名,邀求叵测,于肃愍谢之曰:“赖社稷之神灵,已有君矣。”虏计窘,竟归上皇,识者以为得公孙申之谋。
王旦从真宗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
准至,旦曰:“十日之内无捷报,当如何?”
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
此又用廉颇与赵王约故事。
大臣谋国,远虑至此,亦由君臣相得,同怀社稷之忧而无猜忌故也。
项羽欲烹太公,高帝曰:“我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愿分我一杯羹。”陈眉公谓太公以此归汉,亦孤注之意也。
补
公孙申,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郑国公族。
栾书,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大夫,历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他在晋景公的授意下,联合“三郤”消灭了赵氏,即“赵氏孤儿”的故事。晋厉公剿灭“三郤”后,栾书恐惧,联合荀偃弑晋厉公,迎立晋悼公。在晋悼公的高绝手段之下,黯然隐退。
子鱼,名目夷,春秋时期宋国大臣,宋襄公的异母兄。宋襄公原本要把国君的位子让给他,他认为自己是庶出,不应该继承国君之位,于是逃到外国,放弃了这次机会。
宋襄公,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就是那个空讲仁义不愿意半渡而击楚军的那个。宋襄公继承国君之位以后,他就将子鱼召回来为相国,主管军政大权。虽然宋襄公迂腐,但是这哥俩还是挺让人羡慕的。
叔武,卫成公的弟弟。他们的亲爹就是卫文公,卫文公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没有礼遇晋文公。晋国以此为借口,攻打卫国,卫成公出逃,叔武代理政务。后来卫成公回归卫国以后听信谗言,杀了叔武。
卫成,即卫成公。卫成公也是个传奇人物,晋国攻打卫国的时候出逃,卫国再立新君。两年以后他居然还能回到卫国,驱赶新君,再次称为国君,就和过家家一样。这卫成公较之于宋襄公,可真是差远了。
于肃愍,即于谦,明朝大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谥肃愍,后改谥忠肃。于少保是大明的中流砥柱啊,土木堡之变以后,挽狂澜于即倒,功莫大焉。后朱祁镇复辟后以“意欲为”的罪名冤杀了他,朱祁镇简直是猪狗不如!
王旦,北宋宰相,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魏国公。
真宗,即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澶渊之盟”以后,就开始作妖,使北宋的情况更加恶化了。
雍王元份,即赵元份,赵光义第四子,赵恒的弟弟,封雍王。
寇准,北宋宰相,封莱国公。寇准力劝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最后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来被王钦若等人排挤被贬至雷州。
廉颇与赵王约故事,这里讲的是渑池之会的故事。秦昭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盟会,廉颇作为兜底的将领和赵惠文王约定,如果赵惠文王三十天还没回归就立太子为王,以绝后患。
感
今天这内容有点多。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一个玩不好就坏事了。
这众多的例子里面叔武和卫成公就是一个反例。叔武并没有想要当国君,而且就算他真的当了国君也和朱祁钰一样,没什么问题。反倒是卫成公不怎么样。
另外,我最想查的一点就是宋真宗口中的太子是谁,但是没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