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建锋
有朋友跟我说,自己常常下定决心干好一件事,却也常常在拖延和一再下定决心之间摇摆不定。
结果是 ,要么安慰自己“我已经尽力了”,要么悔恨自己“你特么就不能再专心一点吗?”
怎么办?
这问题确实是问倒我了。因为这特么说的好像就是我啊......
1
比如说,你现在看的这些文字的标题,我在手机上写下来再改来改去,折腾了快半年了。
当初想着在手机上写,随时随地,方便又高效。
事实是:每次想一鼓作气写完时,总不能静下心。在不断坚定信心又摇摆不定之间,时间过去了,还是只写了个题目。
那句“方便又高效”,成了“方便又搞笑”。
症状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个正常人”,为什么别人的生活可以过得多姿多彩,“而你乱七八九糟的”?
前段时间在两个深夜分别写完的《那些借钱买房的年轻人》和《出走半生,只有味觉还是少年》。为了强迫自己写完,不知经历了多少挣扎。
人们说这是“拖延症晚期”,又说“你现在的拖延,都是对未来的挥霍”。
尤其是每当我手头做着一件非常着急的事情,却无法心无旁骛地专心对待它的时候,恨不能一巴掌拍死自己。
总想着“还有时间,等一会儿集中精力做”。总想着“今晚回去就马上完成,绝不等到明天”。总想着“还不着急要,先放着吧”,总想着先刷一会儿手机,稍等一会儿就开始搞正经事。
刷微博、看朋友圈占据了生活了太多部分。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离开手机已经完全不能生活了,这种状态着实让人觉得惶恐。
而在偶尔惊醒的时候,看着手头还有事没做完,还有一些想了很久的题目没有去写,又无端地失落起来。
拖延、愧疚、不能集中精力、强迫自己、坚持一会儿、拖延、愧疚、不能集中精力、强迫自己......
就像那句“高度重视、成立专班、认真反思、狠抓整改、建立长效机制......然后再犯”一样。
时间从不停歇,慢点走、快点走、默默地走,转眼,就过去了。
每个人都在拼命地生活,全世界好像就只有我在拖延症的压迫中挣扎和痛苦。
朋友说,嗯,就是这种病。
2
这种病,确实不太好治。能治好的和治好了的,都成了非常牛逼的人。
比如罗永浩,高中退学后在家无所事事,为了生计,原本最痛恨老师和英语的他,听从一个朋友的建议,打算去新东方当一个英语老师。
为了强迫自己好好学习英语准备面试,他在北京郊外的一座山上租了个小破屋,把自己能穿得出门的衣服全剪掉,并买了一大堆励志书。
在三天一挣扎、两天一退缩地坚持了十三个月后,应聘成了新东方的英语老师。再后来,创办了老罗英语培训学校。再后来,锤子手机诞生了。
比如法国作家雨果,网上有段子说雨果写《悲惨世界》时,为了不让拖延症找上自己,就把衣服脱光让仆人拿走,这样一来,自己出不了门,就能更好地写作了。
据说,雨果还把自己的头发和和胡子分别剃掉半边,这样一来,样子十分滑稽可笑,可以防止自己出门社交。
比如......唉,算了。说再多名人励志的故事也治不好你的病。
唯一能参考的是:可能牛逼的人牛逼的地方会有不同,但应该他们做事都比较专注吧。
比如,《世说新语》里记载的管宁和华歆。两人一起读书,华歆读一会儿就跑出去看热闹,而管宁专心致志。后来觉得华歆和自己不是一路人,管宁还和他“割席分坐”。
比如,西汉时期的思想家董仲舒,他家书房后有个花园,但他专心读书,三年里都没有进去观赏一眼。
比如,我上小学时的时候,做作业非常聚精会神,一不小心就把老师还没讲的课后面的习题也做完了。
3
朋友说,你说这么多了,能治好我的病吗?
那确实治不好,能治好的话,我就先治治自己了。
说到这里我有些无端的失落,甚至无端地开始怀念上小学时的自己,那时的我做事情多认真啊,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且当年,也曾想象着努力画画成为一个画家,也曾想象着好好写作成一个作家,也曾想象着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崛起而读书。”
后来呢,你变得“这样也可以,那样也行”、“表扬我也行,批评我也罢,你开心就好”、“想象诗和远方,可能确实能力还达不到,或者远方其实也可能没那么好”......
这种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可能是从晚上睡不着,熬夜抱着手机一直刷到凌晨两三点,早上起不来,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安慰自己再睡一分钟。
可能是“不到最后一刻没有灵感”,可能是“再怎么用心写都要再改八百遍”,可能是“不管怎么做反正都是错”,可能是......
可能是,都是借口。
电影《头文字D》里,黄秋生饰演的藤原文太对他的“秋名山车神”儿子周杰伦说:千万不要有跟人斗的人,不要跟人比,你要赢的,是你自己。
千万不要跟别人比。跟牛逼的人比,你自愧不如;跟比你还差的人比,更没意思。
不论你是“懒人常立志”,还是已经到了“懒得立志”的程度了,你都不能怪别人的,也不要羡慕别人,更没法怨天尤人。
你要战胜的,是你自己。
朋友说,恩,是的。
我说,你快去战胜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