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利用45分钟的时间看了罗辑思维的最后一期视频节目,这一代人的学习,主要讲了我们这个时代产生知识焦虑的原因和在这个时代如何学习的几个方法的关键词。
一、这个时代人们知识焦虑的原因
节目中提到这个年代产生知识焦虑的原因主要是三点,一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二是整个人类的消费环境带来的,三是只有认知升级才能带来阶层的跨越。
原因一:科技的发展
这点是有目共睹的,这个时代新出现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似乎一天不接受新的资讯,别人口中在谈论的东西我就开始听不懂了,但是自身时间有限,如果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浩瀚的新资讯学习中去,简直就像一滴水落入了大海,完全失去了方向,所以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了知识焦虑。
原因二:消费环境
这点我就有点不太理解了,罗胖提到几个例子,有人在买房后,由于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美学或者装修方面的知识,所以可以把房间装修得很有品位,然而有的人,由于没有相关的知识,所以装修的很烂,像破房子,于是后者就产生了知识焦虑?似乎也说得通。但是这跟消费环境有什么关联?他还提到一个例子,是关于菊花,有点文化的人看到菊花想到的是陶渊明,而没文化的人只能苍白地说一句真好看,这又跟消费环境有什么关系?什么是消费环境?不懂。其实这种碎片化的东西的缺点也就体现出来了,他并没有解释什么是消费环境,也就是说我没有办法也他的关键词达成共识,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在一个频道里沟通了。说不定他对于消费环境是这个理解,而我对消费环境的理解又是另外一个意思,所以又如何与讲者达成共识呢?我只不过是在被动地接收他强行灌输给我的观点而已。
原因三:关于阶层
阶层固化的问题在哪个国家都有。毕竟下级阶层想要突破去到上级的阶层,是要打破和穿越壁垒的,这个壁垒的打破,在罗胖的眼里是需要认知的升级和知识才能带来的,这里他的假设是,认知升级和知识的积累,有可能打破阶层跨越。就像马云,JK罗琳,原本都只能算是中产阶层吧,但是由于知识的积累,认知的升级,所以打破了阶层,跨越到了上层,所以JK罗琳成为了英国的首富。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些人真的是认知的升级、知识的积累带来的阶层跨越吗?也许马云是遇到了互联网的风口,也许罗琳是恰好发挥了她的天赋?因为视频时间的限制,所以他不可能将背后的论证过程和依据展现出来,这样恐怕会没有人听吧。当然也有可能他的观点是比较接近真实世界的,但是就目前的信息量而言,是没有办法论证的。当然,我从直觉的角度还是比较认同他的第一和第三个观点的。
二、学习的正确姿势
后面是重头戏,是关于目前这个时代学习的正确姿势,提出了五个关键词。人格、概念、缝合、碎片、目标。
关键词一:人格
就是要去和牛人接触。但是他在这里对于人格的定义是什么?一般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人格的定义是与品格,道德相关的。但是在百度百科的人格词条里,我才发现人格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词。在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05年修订版中,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这两个词条解释里面,可能罗胖在这个关键词里对于人格的理解指的是前一条吧,就是一个人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之前古典也提出过学习的“人事网书”模型,一门学科,如果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之后出版形成一本书,那么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恐怕等这本书出来之后,书上的内容便已经过时了。甚至有一些新兴的行业或者新兴的事物,并没有相应的书籍出版,所以通过书籍来获取知识是有非常严重的滞后性的。而人作为一切知识的载体,如果可以直接去和人接触,去从人身上学习,那就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当然,如何从人身上学习?这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一个领域,自身没有任何独到的见解,或者自己的反思和思考,那么就算马云现在出现在我面前,我又能从他身上获得多少有用的东西呢?我能提出什么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呢?问对问题才能找到答案。这也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探索的。
关键词二:概念
李笑来老师之前便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提到学习一门学科时掌握概念的重要性,他提到小时候,每发下一本教科书,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里面的概念的定义掌握清楚,这样对于后续的学习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之前也和我妈讨论过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教了几十年数学的人民教师,她对于这个观点也是十分认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很多学生正是由于对于最基础的概念掌握得不透彻,所以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勤奋阶段,甚至用战术上的勤奋(题海战术)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样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三:缝合
我对于缝合这个词的理解也就是关联。这一点在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以及刘未鹏的<暗时间>这本书里也提到过,孤立的知识点是很难被我们的大脑所接受的。而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经验相联系,才会爆发出能量,产生新的知识和力量。而写作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在书写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点,也可以联系自己过去的经验,用自己或他们的经验来验证理论,或者用经验来校正假设,说给别人听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毕竟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这里罗胖用了缝合这个词,这个词比关联更能让我产生画面感,提到这个词时,我的脑中闪现的是密密麻麻的线,若干块相关的知识布被缝了起来,形成了一件具有独特功能和外形的衣服,这就是缝合之后产生的价值。
关键词四:碎片
在这点上,罗胖提到,任何学科理论系统知识的产生都是碎片化的,慢慢地积累得久了,也就是形成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这个观点我很认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被切割成了一片一片,其实并没有那么奢侈的整块时间让我们像在课堂上那样学习理论知识,而且目前的教育方式可能也是存在问题的,因为纯粹地在大脑内输入理论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刻意练习,才能在大脑中形成心理表征。
关键词五:目标
罗胖说这个世界有两种人,第一种人的世界里只有立场、感受、意见,第二种人的世界是目标、方法、行动。第一种人是“知”人,第二种是“行”人,只知不行,我们的脑子只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听听这个人说的有道理,另外一个人说了一个对立的观点也觉得有点道理。如果没有付出实践去证明这些道理,不如不知道。实践过程是逐渐接近这个真实世界的过程。在实践中设定目标,获得结果,取得反馈,调整目标,继续实践。形成一个个PDCA循环,逐渐调整自己的假设和认知,这才是目标的正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