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在西安外语学院一个学日语的女孩子桌上见到此书日文本,起初疑为是本日文写的专业工具书,她回答:“挪威的森林”,心下奇怪,怎么披头士乐队的经典老歌被拿来写书,又误以为可能是一部日文的摇滚乐专著。结果她说是讲一段凄美爱情故事的。
过了很多年以后,这本书从小众变成了流行文化符号,才正式找来看看,关于爱情的写作,也就是那么些碎碎念,倒是看出些爱情之外的东西来。
村上春树以甲壳虫乐队代表作品的名字作为自己小说的名字,这支《挪威的森林》贯穿于主人公渡边的青春爱情故事中。甲壳虫乐队的歌曲不老啊,村上春树想说的也就是人的记忆不老,而记忆长河中曾经的青春,是永恒。在他的絮絮叨叨里,表达了一种态度,如果你对生活的铺展无能为力,那就让他这样好了。这种思想当年和《Let it be》一样席卷欧美,我们管这个叫“随遇而安”。
小说里面,绿子问渡边,“ 喜欢孤独?”渡边答:“哪里,只不过不想乱交朋友而已”。这是全书气韵所在,平淡的文字间,显现作者自甘孤独、安然于生命的状态,与林和靖的“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是同样的情怀。
这部小说文笔极为流畅,就那么默默述说、追忆,抒发不露痕迹,忧而不伤,避开了感时伤怀易有的、沉郁颓废的窠臼。
昨夜听披头士,《Yesterday》、《Let it be》、《Norwegian Wood》,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林戈斯塔尔、乔治哈里森狂野而忧郁的感受生命感受生活,熟悉的旋律带来少年的记忆,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黄家驹去世了多年后,少了他的Beyound开演唱会时,唱到《海阔天空》、《大地》、《光辉岁月》,上万只打火机晃动,数万人一起高歌“原谅我这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他们纪念的不仅仅是黄家驹,更是纪念我们每个人自己曾有过的青春,经过叛逆与幻想,孤独与彷徨的年代,开快车追求刺激的年代。
那时侯,你喜欢过范巴斯滕在斜阳中跃起头槌破门,马拉多纳鬼斧神工的一角直传,迈克尔乔丹在最后三秒飞行重扣,斯托克顿和马龙前场的挡拆,泰森一记右钩拳击倒霍利菲尔德,
喜欢过沈从文的旷远边城和汪曾祺的闲云天空,奥黛丽赫本的淑女笑容和格利高里派克的旧风衣,
喜欢过冬夜纷飞的大雪和国庆长假的第一天,
喜欢过一次旅行、一场舞会、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首歌、一个人,
所有这一切,你喜欢过,经历过,沉溺过,埋在记忆里长存于心中。
春天已经过去了,我们自然的走向秋天,把往事抛在身后,只是偶尔不免回头,想一想那模糊了的面容和明亮的眼神,想一想约翰列侬、村上春树和自己共有过的那片森林,然后回过头来继续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路,内心衷心祈祷:
让曾经的四季有最美的回忆在流逝的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