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我去了香格里拉和丽江,一路领略了《幸福格桑花》《彩虹秋天》《小镇故事》这些热爱已久的歌中风景,在德钦过了一个有酥油茶的中秋节。夜宿在虎跳峡边的民宿,我躺在楼顶的石板上,听着长江奔腾浩荡,昼夜不息的回响,满眼是数不尽的繁星。
2016年7月,我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听到了康小明教授令我印象深刻的一节课《创新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兼谈美国斯坦福科技对创新的影响》,对大学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我还在北大读完了耶鲁大学克雷格莱特教授写的《聆听音乐》,后来又蓬勃地投入了音乐史和乐理课的学习之中,还疯狂去听音乐会。
2016年9月,我在杭州看了宋城千古情,回来之后就重刷了《新白娘子传奇》,一个偶然又刷到小戏骨,又通过小戏骨系列,了解了江南紫竹调,湖南花鼓戏、河北民歌等常识,以此为契机读了《红楼梦》。我还看了一部戏叫做《孽海花》,后来我发现这个故事的原型是《王魁负桂英》,它还是宋代南戏的著名代表作。
2017年5月,我参观了上海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了很多古代栩栩如生的陶俑、瓷器,还看到了赵孟頫、颜真卿等各种名人的书法、绘画以及各个朝代各式各样的印章,还有当年的流行杂志《新青年》。我回来后读了《文明之光》,才又了解瓷器陶俑等传统工艺的发展沿革和它们的珍贵所在。我还参观了上海科技馆,错过了地震体验,但看到了机器人钢琴表演,好几种蛇的标本,还有室内模拟的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生态系统,非常有趣。
2017年7月,我又去上海,偶然参观了犹太难民纪念馆,回来后读了《安妮日记》,反映二战的小说《夜莺》,又看了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对战争的认识又更加不同。
2018年4月,我去了青海和甘肃,等青海湖日出,玩祁连山白雪,观大漠清泉,领略敦煌莫高窟,欣赏了一路的西部风情,满脑子尽是薄荷绿的翡翠湖和大漠中肆意飞扬的红色裙摆,更有了对莫高窟的爱惜与敬意。回来后,我读了《敦煌》、《地理学与生活》,好似沏了一壶茶,闲暇之中坐下来,脑海漫游,慢慢回味难忘的青甘之旅。
2018年6月,我去了成都,在成都的大慈茶社聊天喝茶,看闻名世界的都江堰,在乐山吃著名的钵钵鸡,还有幸看了神秘有趣的川剧变脸,围观了好玩的国宝大熊猫和刚出生的熊猫宝宝,算是走马观花地打量了一番“天府之国”。
我对历史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随着出门次数的变多渐渐储存,发酵,膨胀。于是,我在不久前又读完了三本《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一本《半小时漫画世界史》和《带一本书去巴黎》,目前在读《具体生活》,还准备继续读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各种书籍。
我高中时候特别喜欢地理,理想是环游世界。我现在还像以前一样向往远方,想要学更多的知识,读更多的书,走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随着生活的深入和眼界的打开,我对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各种学科也越来越有兴趣,不仅特别渴望能在学识上了解它们,更渴望身临其境去认真感受它们。
对我而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两者相互交替相互融合,就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小确幸。我还应该继续读书,努力学习,掌握多国语言,永不止步,一点一点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我并不全懂这个世界,也不打算做好准备再出发,我愿意用这种随意出行意外打开的方式,来享受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惊喜的美与神奇!
本只想借着读《具体生活》的契机感叹下出门走的乐趣,写着写着竟然觉得能说的太多,而我太懒,写的太少。也许我应该提笔写一写每一次出门的故事,毕竟,记忆也会偷懒,当时的心情和风景,忘了的也就真的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