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乡村振兴“尖兵”,为基层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专干作为乡村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重要人才支撑。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在乡村振兴专干培养上仍存在重引进轻培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只有以更科学的培养模式、更完善的机制,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专干队伍,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乡村振兴专干培养,需夯实理论根基,筑牢思想之基。乡村振兴涉及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生态建设等诸多领域,知识体系庞大且复杂。部分乡村振兴专干因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在工作中易陷入“本领恐慌”。对此,要构建“线上 + 线下”“理论 + 实践”的学习体系,通过邀请专家开展乡村振兴政策解读、组织农业技术培训课程、搭建线上学习交流平台等方式,帮助专干拓宽知识视野,掌握最新政策和技术,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能够“胸中有数”“手中有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乡村振兴专干培养同样需要扎根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乡村振兴专干不能只做“办公室里的规划师”,而要成为“田间地头的实干家”。各地可通过设立乡村振兴实践锻炼基地,让专干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具体工作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例如,让专干牵头负责特色农产品电商推广项目,在与农户沟通、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的过程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实际成效。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是留住乡村振兴专干、激发其干事热情的关键。若乡村振兴专干长期面临晋升渠道不畅、待遇保障不足等问题,工作积极性难免受挫。为此,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实绩与薪酬待遇、职务晋升挂钩,对表现优秀的专干给予表彰奖励和优先提拔机会。同时,关注专干的生活需求,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在乡村工作得安心、舒心,真正扎根乡村、奉献乡村。
乡村振兴专干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只有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注重实践锻炼、优化激励机制,才能将乡村振兴专干培养成为乡村发展的“行家里手”,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书写属于新时代乡村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