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之心是幸福的源泉,真率之心是进步之母。-来自《活法》第120页
随着年龄的渐长,逐渐就填了一个让人讨厌的毛病,就是“好为人师”,总喜欢给年轻人提一堆的意见,即使明知道他们不喜欢听。
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年轻人在做无用功的时候,这种欲念更强烈。
为什么老年人的教诲总是“没用”?
即便是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也很少听进去长者的忠告。
年轻人也一定要等到老年时,才懂得当初那个教诲自己的老年人是多么的睿智。
不由的假设,如若自己当初可以谨遵教诲,或许人生能有不同的境况。
人们总是如此循环往复。
好吧!这件事应该值得说一说。
年轻人和老年人,各个年龄段的人的时间感知尺度是不一样的。
年龄越轻,所能依据的时间尺度越少。
人们常诉诸于“经验”一词来总结这个道理。
你的年龄小,意味着所经历的事情少,对人生的感悟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洗礼。
所以,少年人对人生的认知不及年长者。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
是不是经常听到这句话?
“现在时代不同了,你那一套过时了。”
年轻人也总是用这句话来反驳。
逻辑上好像各自完全自洽,但是好像那里不对。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听着这句话走到老年的,每位老年人也总是无奈的说一句,等你老了你就明白了。
稻盛和夫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生的成长一定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
隔离他们的似乎只是时间。
即便少年和青年所处的时代比上一辈人所经历的时代有更多的变动,经历的压缩率更大。
所不同的也不过是年轻人见过更多的风景和画面,对于人生的感悟,心智的生长,唯有时间这个修罗场才是最好的验证与历练。
有些道理,不到年龄你就是不懂。
现代人往往是用20年的时间准备进入社会贡献自己,同样需要用20年的时间准备死亡。
人从出生是由内而外的生长心智,年老后由外而内的脱落掉心智,直到回归到真我,回归到存在本身。
中年就是一个逐渐完备自己的修道场。
《活法》中说,中年是通过努力工作贡献自己的时候,是不断修炼自己心智的时候。
中年,站在了心智的另一个维度上。
要面对处于少年和青年的孩子,要面对处于老年的长辈,还有同处中年的同辈。
各个年龄阶段的心智在中年这里汇聚,加持中年人的感悟。
当你面对还是少年的孩子,你要怎样教育他,教给他怎样的人生观?
你在思考这些的时候,首先受制于你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如果身为父母的人生观尚不稳定与坚定,又能教给孩子什么呢?
一个人一定要到中年以后才能有自己完备的人生观,面对年少的孩子才有可教之物。
再此之前,不如就让她看到你努力勤奋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