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考察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重要指示,用“眼睛”和“生命”予以比喻,形象生动的说明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人均自然资源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我们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资源的有限,让我们意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是自然馈赠于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理政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强有力的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以绿色为底色,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才能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才能换取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记忆里的故乡,绿色的西海固
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让西海固这个词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里,让更多的人再一次去了解去探索西海固的曾经与现在。西海固,宁夏南部山区的代称,因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一度被认为“不适宜人类生存”。而我的老家就属于西海固的一个小县城。
作为在银川长大的孩子,对于家乡过去的记忆大都来自于父母长辈们的故事里,来自于报纸百科中。而对于早期移民吊庄队伍一员的父母来说,西海固是生他们养他们的地方,尽管他“苦瘠甲天下”,尽管他“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但他们依旧期待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能够绿意盎然,能够安居乐业。
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这是这些年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西海固持续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多部门共同发力,不断提高地区森林覆盖率,让沙地变得绿荫层叠。修水库、疏河道、关停污染企业,保护水源,不断促进山水田生态一体建设,让河沟清流潺潺,让山间飞鸟竞走。
再见记忆里的故乡,已是家乡穿上绿装之后的样子,仲夏的夜,走在绿意盎然的小路上,偶尔还能看到窜出林子的小松鼠,远处的鸟儿尽情欢唱,有时会迎来沥沥小雨,并不觉得厌烦,反而觉得心情舒畅,一切都是生机勃勃,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这些绿来之不易,如风景般迷人,滋润着这片黄土地,带来发展的希望。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转变着生存生活的观念,以绿色为底色,换取着美好新生活。打破“生态破坏—干旱少雨—贫困落后”恶性反复,构建“生态优先—造林还草—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环境好了,年平均降雨量不断增长,树木成活率得到提高,乡亲们种的果树有了一个好收成。在政府搭台、科技帮扶下,让生态建设和脱贫富农想结合,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记忆里的故乡,换上了绿装,不在那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海固,而是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家乡。
生活的城市,塞上江南的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每每读起这句诗,总想起儿时坐在家门口的杨树旁,看远处的落日,这是专属塞北的风光。但是银川不仅有着西北的辽阔,还有着江南的柔情,而这些都归功于坚持不懈的防沙固沙,归功党和政府不断进行的生态保护政策。
“《山海情》里演的沙尘暴是真的吗”,这是当时在外地的朋友看完电视剧问我的问题,我告诉他确实是真的,但是如今的银川很少再会遇到沙尘暴了,如今的银川有湖有湿地,森林覆盖率不断,环境不断在变好,天气暖和的时候还会飞来红嘴鸥,而关于沙尘暴的记忆停留在童年里。
像闽宁镇一样,当时的移民吊庄村落还有很多,父母便是在这片荒滩上寻求新机遇的一员,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下,人们在这里建起自己新的家,种下一颗颗树,为这片干沙滩换上绿色,换取美好的新生活。这份绿色来之不易,是“治沙先锋”王有德用40年的时间,与林场职工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一道63万亩的绿色屏障,是不断研究创新的防沙固沙的方法,是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不断优化,是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是在所有人共同努力,让荒滩变成了绿洲。让银川平原就如同一把绿色之剑插入沙海,隔断了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的汇合之路。
以绿色为底色,让生活更加美好。记忆里的沙尘暴不再存在,而是清新的空气,是随处可见的树木,是不断提升的人居环境。既有高山大漠的雄浑,又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可能这就是这座城市的魅力吧。
建功立业,不一样的大武口
“好早以前的大武口,你穿白衬衫肯定很快就会变黑,现在不一样了,你看看这绿荫大道、碧蓝天空,肯定想象不出以前的大武口的样子”。因为工作,初到大武口,听到这样的话,总觉得有些夸张,因为大武口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远处的贺兰山清晰可见,路旁树木茂密,阳光洒下来,总想让人忍不住感叹这个地方真舒服。
可是翻开石嘴山这个城市的日记本,便会知道这座位于宁夏北部的城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曾经一度,这里的产业结构、百姓生活,皆以煤为源,延展生发。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讲到:事物的发展总是呈螺旋式的上升。越要往前走,肯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就会越多。曾经因煤而兴的城市,在面对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得不面临着转型。
煤城向山水园林的转变,里面不仅有壮士断腕般的勇气,还有着这座城市的智慧以及党和政府对于修复生态决心。2017年,宁夏出台了《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作方案》,贺兰山生态整治修复工作就此展开。停产整改、关停取缔,绿化贺兰山。经过不断的整治修复,生态环境已经大变样。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环境好了,空气质量高了,更多的人愿意来看看这座城市。在这个背景下,石嘴山将历史文化、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和工业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了华丽的转型。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就是一个最佳代表,随着电影《万里归途》热映,让这个原来的矿区再次被更多的人知晓。矿区换上绿装,利用影视制作,获取新生机。以绿色为底色,不断获取美好新生活。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始终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全区的干部群众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前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落在每一处,让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宁夏享受着自然地理位置带来的优,宁夏人民也愿意用双手去呵护我们天然的屏障,因为人与自然本就应该和谐相处,因为让绿色成为底色,肯定会换取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