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质量,可从作业的解释性、科学性、难度、多样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个分析维度与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各个分析维度基本统一。
作业设计质量的分析结果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类是学科专家基于经验、借助学生实际的作业文本分析的结果进行评判;二是通过学生问卷,嵌入作业质量量表,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作业的感受作出判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学生问卷中所表达的方式会略有改变,比如同样了解作业的“解释性”问题,学生问卷中提问内容变为:“作业紧密联系学习内容”,“理解多数作业题的要求”等。此外,根据“谁最了解就问谁”的基本原则,学科专家对作业设计质量的判断因素,和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也略有不同,比如学科专家要判断作业的结构性问题,而学生由于对这方面缺乏判断能力,所以不需要回答这些问题。
综合考虑学生问卷、学科专家作业文本分析结果发现,各学科作业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各个维度的水平差异显著。
一、各学科作业设计质量存在共性问题。
无论从学科专家对学生作业文本的分析结果来看,还是从学生问卷的结果来看,都可发现作业设计中存在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除了解释性和作业时间存在一定的学科差异外,其他各维度评定结果差异不大。二是不同维度分值的相对位置基本固定。例如,在所有学科作业设计中,最薄弱的环节都是作业的选择性问题、类型的多样性问题。三是专家评定结果的顺序和学生问卷判断结果的顺序基本相同,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两种评判结果的效度都较好。整体来看,说明各学科作业设计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二、作业的多样性、选择性、结构性和解释性普遍不理想。
作业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作业类型的丰富性,是否包括了除书面作业之外的其他类型的作业;作业的解释性主要是指目标针对性,即作业目标是否清晰、科学、有效等。选择性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否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选择的余地;结构性主要是指作业整体的难度分布,目标合理性等。
在专家评定结果与学生问卷结果中,选择性和多样性的分值明显低于其他评价维度;作业时间、解释性和难度其次;作业的科学性满意度最高。结合“作业来源”部分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作业科学性较高主要是因为教师普遍使用教辅材料,因为部分学科通过进一步对比发现,作业中出现的极少的科学性问题,主要来自于教师自主设计的作业部分。相对而言,教辅材料一般经过了一定的把关程序。
相关研究早已表明,纸笔测验很难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样,仅仅做纸笔作业,也无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实践能力。作业缺乏多样性,会使得学生的发展局限于知识与技能层面,无益于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至于选择性,可能对于学业成绩靠前的学生而言,迫切性并不那么明显,因为教师本来就是依照他们的水平设计作业的。但对于学业成绩靠后的学生而言,这些题目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之外,会增加他们的作业负担,降低作业效果。可以预见,学业成绩靠后的学生对于作业质量会不够满意。
三、学业成绩靠后的学生对作业设计质量满意度明显偏低。
对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与作业设计质量评价进行相关分析,可发现:对于理解多数作业题要求、作业难度不大、作业量不大、作业类型丰富等维度的评价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1,存在较明显的相关。也就是说,学业成绩靠后的学生不易理解作业题要求,感觉到作业难度和作业量都较大,认为作业类型不够丰富。可见,现行作业设计对于学业成绩靠后学生的适应性明显不够,教师较缺乏这方面的关注。这种作业现状,对于学业成绩靠后的学生来说,也导致了一种非良性的循环。
研究还得出小学作业设计质量高于高中初中作业设计质量;11——15年教龄的教师作业质量相对最好等。
作业设计质量受到作业价值观的影响。作业设计质量包括作业目标、作业难度、作业类型、作业分层、作业科学性、作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品质。其中,作业结构特点体现了作业整体的设计质量。相对于作业负担而言,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问题尚未得到高度重视。这个在我的教学工作中确实是这样的,作业设计很少主动考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