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马赛曲,虽然听不懂法语,然而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却被演唱与音乐传达了出来。正在听的这个版本是Mireille Mathieu翻唱的,醇厚的声音,倒是有点母亲教诲的感觉,让孩子们勇敢去保家卫国。
翻看马赛曲的介绍,百科上对于它的背景以及流传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然而对于词曲作者,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正如茨威格书中写道的,鲁日·德·利勒上尉在写完这首马赛曲之后,并没有再写出惊人之作。而在马赛曲的流传中,也显示出其波折性,并且这首曲子不是属于作者,而是属于整个法国人民的。
十八世纪末,法国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各党派,革命派为了各自夺取政权,争论不休。后来,法国国王对奥地利和普鲁士宣战,结束了这种对立,一致向外。对于战争,各个阶层,不同立场的人们对此都抱有自己的想法。母亲担忧自己的孩子,富人担忧自己的财产,军人群情激昂,各种积极的消极的声音并存。
然而战争,上层都是希望能够众志成城,激励士气,不要有任何犹豫和惧色,勇猛向前,为国家喋血战场的。于是贵族们就想要把宣战日转变为公众的节日,四处奔走呼号,鼓舞人心。鲁日的马赛曲就是在这样一种场景下诞生的,它的流传和写作都是有其深层的背景和原因的。
鲁日上尉,作为一个小有名气的词曲作者,此前做过一些谱曲的工作而被市长抵特里西留意到。市长大概只是随口说了一句让鲁日谱作词曲,鲁日便投入去做了。
特别神奇的是,虽然天赋不是太佳,而经过这个演说以及群众激情的影响,那些词曲竟有如神助一般,自然而然就流畅地写出来了。所以说,最能打动人的是什么?是真实与感同身受,是切身去体会过那一切,才能有拨动心弦的力量。从茨威格撰写的角度来说,他应该更相信是上帝与神明的力量,借助一个凡人的手笔,谱出上帝的旨意。
不过在传播的过程中,马赛曲并不是一鸣惊人的。在贵族中演奏时,由于演唱方式以及贵族思维的问题,马赛曲并没有引起关注,在社交圈也仅仅得了一个尚好的评价。
马赛曲真正开始爆发式的流传是在军民的合唱中,没有歌唱家,没有精细的演奏,却为共同战斗者营造出一种蓬勃向上富有战斗力的生机。这些也是那些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不需要战斗的贵族能体会到的。于是,没有任何宣传,没有任何演出,只是在民间一传十,十传百,这首极富感染力,能燃起人民斗志的马赛曲扬名了,而此时词曲作者还毫不知情。遗憾的是,即使他知道了,也没有多少人关注他,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乐曲本身,却意外地忽略了作者。
如果用作品来衡量人生的成功或失败,那么鲁日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吧。只是这种成功让人觉得,映衬得他的生活以及后期际遇更加不堪。马赛曲扬名法国,几经易转之后成了法国的国歌,然而鲁日生前却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甚至生存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