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禾
邻居7岁的萱萱又被妈妈送进了一个新的兴趣班:琵琶。
我内心只想说,哦漏!
晚饭后,萱萱妈妈兴冲冲地过来跟我分享,她说现在学钢琴的孩子太多了,再让孩子去学钢琴不容易出彩,但发现了“琵琶”这么一件中国古典乐器,太值得学啦!
说话间,她仿佛已经看到了萱萱犹抱琵琶半遮面,弹起来大珠小珠落玉盘了。
看到萱萱妈妈那种因为孩子多上了一个兴趣班而“急功近利”的样子,我内心有些反感。孩子的培养应当以“技能、才艺”为中心吗?这孩子的亲子交流是否被挤压的没有空间了?家庭教育的地位摆在何处?
我并不反对孩子去上兴趣班、特长班,这能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发掘她的潜力。但我反对以家长为中心、不顾孩子的感受,给孩子造成太重负担的兴趣班。这已经是萱萱小朋友继芭蕾、绘画、书法后的第四个兴趣班了,小姑娘的课余时间不是在兴趣班上,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
萱萱是个怯生生的孩子,别说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就连我们这样经常碰面的邻居,这孩子见了我也是怯生生的,能用很小的声音主动叫我一声阿姨,我已经乐半天了。
你可能会说,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没错,孩子是有天生的气质类型上的不同,有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高,孩子就倾向于活泼、外向、冲动,反之,就更倾向于内向、安静、抑制。
但天性之外,后天的亲子互动、家庭教育能给孩子提供很多的心理营养,帮助她发展成一个心理健全的人。
有一次的互动让我印象深刻。在小区的游乐场,萱萱一个人拿着她的芭比娃娃在滑梯上玩,她的妈妈远远地坐在花坛边看手机。我朝萱萱走过去,她妈妈还隔着老远就督促她“叫阿姨”。我不着急赶时间,就陪着她玩了一会儿。
我表现出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很感兴趣:
“你的芭比娃娃也会滑滑梯吗?”
“我们穿羽绒服,你的芭比穿裙子,她冷不冷?”
“她的头发真好看,跟你的一样好看!”
……
几次观察与互动之后,怯生生的小姑娘竟开始“主动”起来。从最开始偷偷地瞟我一眼,到对着我微微笑,后来主动向我靠拢,跟我演示她怎么给芭比娃娃穿衣服、脱衣服、扎辫子。
我在琢磨,我们对孩子方方面面的培养,到底什么东西能真的帮到孩子在未来应对变化、发展自我,甚至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想,不见得是学会了“一招一式”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孩子不见得要人见人爱、很小就懂礼貌见人就会打招呼,也不见得要能唱会跳、会背唐诗三百首、技艺压身,在儿童(学前)阶段,重要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全的人。
那么,一个心理健全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美籍华人陈鲁博士是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她结合研究所得及自身养育孩子的经验,在《A+育儿法》中总结道,一个心理健全的孩子应当具备以下六种心理素质:
其一,健康、良好的自主意识。
其二,安全感。
其三,浓厚的好奇心、兴趣,及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四,对情绪、行为有基本的自我调节能力。
其五,足够的语言能力,帮助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
其六,对所有生命充满爱心和同情心。
现在社会环境变化如此之快,我们做父母的即便具有很高的素质,也难以预测以后的变化。我们不能指望教给孩子某种具体的技术、技能、特长,就能帮助孩子在以后的竞争中胜出、一劳永逸。相反,我们应当培养的是孩子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其基础就是健全的心理。
在心理健全的基础上,拥有健康的人格,那么,孩子面对以后生活中的顺境、逆境都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她以后只需要在健全心理的基础上,去平稳地吸取新知识、扩展视野、提升自我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