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意义与虚无(一)木南华

哲学与思想中经常会出现虚无的命题。比如尼采所说的“人生虚无”以及“积极的虚无主义”。萨特所说的“存在就是虚无”,并从虚无中推导出自由。圣经中经常提到“虚空”,而佛教也说“四大皆空”。这些都是对虚无的描写。

而为何会有一种虚无的感觉呢?尤其是我们寻找生命意义的时候。

关于虚无的来历:

一是我们所处环境也就是物质世界的虚无。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银河系,太阳系,恒星,行星的运转,各种天体,整个物质世界的运转找不到意义。连我们所处的地球,也是一直随着太阳,在宇宙之中流浪。这是一种虚无与茫然。

二是生命本身的虚无。

对于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往复不知道最终要归于何处。个体的一生仿佛是一种玩笑,你来了,你活着,你死了。这就是个体的一生。玩笑中透漏着无奈与残酷。虽然活了一生,好像从没有存在过,找不到宏观的生命的意义。这也产生了虚无的感觉。

三是虚无在于无知。

对于物质世界的虚无在于什么,虚无在于无知,我们不清楚宇宙如何运行,不知道宇宙的运转有什么目的,要到哪里去。所以产生了对物质世界的虚无感。不清楚物质世界运转目的,这是一种对于未知的虚无。

而对于我们了解的便不会有这种感觉,比如卫星,它是虚无吗?他漂浮在地球上同样按照类似于月球的轨道运行。为人类提供定位于卫星影像。它不是虚无的。我们清楚的知道它的目的和运行方式。

所以虚无并不是一个多么神秘的命题,只是因为这个物质世界对我们来说太过庞大,有太多的未知。所以才会给与我们虚无的感觉。

而对生命本身的虚无,也是由于无知。但生命的虚无在宏观概念上是承继了物质世界的虚无。因为我们生活中地球之上,生活在物质世界之中。不清楚物质世界要去向何处,也就不知道生命要随着地球走向何处。自然也会引发生命的虚无,生命的存在找寻不到任何意义。

对于虚无的应对:

直面虚无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有这种勇气的人很少,而人又是有希望性的本能,所以为了应对物质世界的虚无,产生了“形而上学”,产生了宗教。为了给人寻求安慰编造了一个神秘而梦想的世界。物质世界有神灵,山不仅是山,还有山神,土地有土地公等等。后来进一步强化为宗教,有了地狱轮回,甚至有了全知全能的神,让人必须依据这些神指定的规则行事,并和封建主义结合,对人形成一种束缚与压迫。

但梦想无论编造的多美好,终究只是虚假的梦想。沉迷于梦想就像是醉酒,人偶尔可以醉一下,逃避一下现实,但人总不能醉一辈子。幸好尼采让人打破理论的虚假,直面虚无,萨特从虚无中推出自由。

而为什么形而上学现在还死而不僵呢?是因为根源尚未解决,科学理性的探索还没有了解到宇宙的全貌。

面对生命本身的虚无,在地球之上,生命循环往复,不知道生命本身的意义何在,于是经常会有泰戈尔式的感慨“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它已飞过”。

而应对生命本身的虚无产生出一种体验派,及时行乐,认为人的生命在于体验。但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无可奈何的自欺欺人。只要你活着,不管是被动主动都不得不体验,又何须谁来倡导。

而面对这样的虚无,我们该如何做。萨特从虚无中推出自由,其实虚无中还有另一样东西,便是创造。


(请看下一章如何从虚无推演创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