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5日,世界零售巨头西尔斯百货,向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文件显示,西尔斯剩余资产价值约有69亿美元,负债则高达113亿美元。
从1886年成立到今年,西尔斯已经有132年的历史。在1989年被沃尔玛超越前,它一直是美国最大的零售卖场。但西尔斯上一次盈利却是在2011年,自2011年以来累计亏损逾110亿美元,年销售额下降近60%。
而且,这并不是单一现象,几乎是大部分头部公司都难逃脱的厄运。
施乐公司曾经是复印机界的王者,之后被小公司打的落花流水。诺基亚,辉煌时期全世界5.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使用,之后被“门外汉”苹果踢出市场,最终以72亿美元的低价卖身。中国最大的线下连锁超市大润发,去年被阿里巴巴收购...
为什么曾经的巨头会轰然倒塌?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指出,因为越是这些领头羊公司,越会掉在“存量思维”里,抱着一手打造的辉煌,看不到任何危机的存在。
存量是人性的追求,谁都想抱着自己打下来的天下好好享受。
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折腾是冒险,冒险就是打破常规,舒适不再。
可是,正是不断抛弃存量,让一个公司或者一个个体能够不断求新求变。
现在风光无限的亚马逊,其实也曾差点倒在存量思维的陷阱里。
亚马逊在2004年之前,是美国的纸质媒介巨头。2004年,公司老板贝佐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向电子媒介巨头推进。
于是,他将纸质图书负责人凯撒尔调来,做电子阅读器项目的负责人。
可是这个决定遭到了公司内部的强烈反对,因为当时的收入,主要来源就是网上纸质图书的销售。如果做电子阅读器,意味着现有利润将受到致命冲击。
可是,贝佐斯“一意孤行”,他对凯撒尔说: “你的任务就是要让所有纸书销售者失业。”
试想如果没有推出Kindle电子阅读器,也许亚马逊就是另一个诺基亚了。
张泉灵在微博中说:
从头来过不是否定,是敢放下。最难放下的还不是名利,不是习惯的生活方式,而是思维模式。
自己亲手干掉曾经的存量,曾经的辉煌,非常难,但是这种类似“自杀似”的方式,却能帮助公司或者个人突破窘境,找到新的成长契机。
敢于放弃存量,不断求新求变,这是一个人真正成长的第3个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