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三、四月前开始,小朋友对数学的运算特别感兴趣,经常问麻麻2+3=?10+10=?等问题。麻麻估计小朋友可能受到了幼儿园“珠心算同学”的“熏陶”,也可能是进入了运算的敏感期。
小朋友第一次问麻麻“10+10=?”时,麻麻正在开车,小朋友则坐在安全座椅上。反正在小朋友的眼中,麻麻比她更笨,这么“难”的问题麻麻不会小朋友也没有“嘲笑”。
小朋友很快给出了答案“20”。可是“为什么是20呢?”麻麻必须得“不耻下问”。小朋友说不清楚,只好重复说了几次“就是20!”
麻麻继续说:“你说是20就是20喔?到底对不对?”并且还很“好心”的给出了建议:你掰掰手指头吧!手指头不够还有脚趾头。
小朋友开始了她第一次的“大数目运算”。麻麻从后视镜上看到她一边掰着手指头,一边从1开始数,数到10以后却没有数脚趾头(麻麻估计小朋友没有脱鞋,脚趾头有些不好数),而是把握成拳的手张开,接着11开始,一边掰手指,一边数到20。然后很高兴地告诉麻麻,就是20。
麻麻从来都不怕“打击”小朋友。于是,抱着质疑的态度问小朋友:“你数对没有喔?再数一次呢?”小朋友有点怀疑自己的结果,又按照刚才的方法再数了一次,结果只有19了。
麻麻更高兴了,说:“你看到底哪个对?要不你再数一次?”小朋友又开始数了,不过这一次她却不是从1开始数,掰着手指头直接从11开始数到20。于是,又高兴地说,就是20。
喜欢“打击”小朋友的麻麻也知道正面激励的重要性,于是,也很高兴地说:“真的是20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