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文】子[1]曰:“学而时习[2]之,不亦说[3]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4]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6]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在生活中经常实践,这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共事,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这不就是我修为的境界吗?"
【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子曰的“子”多是指孔子而言。[2]习: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3]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4]乐:快乐。[5]愠:怒,怨恨、不满。[6]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理解和感悟】
孔子教授弟子的是周朝的六艺,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实际的学习需要经常演习,练习才能掌握,所以说学而时习之。
对于现代人这一点依然适用,并且我们可以引申到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学而时习之是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选择读书学习,可以通过向他人请教,在经过不断练习,就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的《终身成长》的思维方式,和《刻意练习》中的方法。“不亦说乎”是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找到学习的快乐,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和状态,这也是很多人欠缺的,包括我自己。
当时有很多慕名而来向孔子学习和请教的人,讨论彼此感兴趣的各种话题,所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对我们来说,如果热爱国学,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沟通,而且交流渠道更多更广,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跟孔子年代相比,我们多么幸运呀!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借用他人的力量,都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到启发。
孔子在各国向人们推广自己的思想,受到很多排挤和不理解,孔子也不会忌恨。“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孔子修行之后的境界,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面对同事和朋友,家人和亲友,当自己受到委屈的时候,多想想这句话,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