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心隔肚皮,知人口面不知心。那么是否就无法认清一个人的真面目以及全貌呢?有一句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认为是诠释这个问题的完美答案。人可以装得了一时,但装不了一辈子。孔子被称为孔圣人,他的人格魅力在于其的言行和思想,不是停留在说的层面,而是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从今天的共读中,我悟到了孔子是一个有信念、有信仰的人,也是一个知道自己使命的人。孔子一生当中都在践行周礼,用他的言行举止告诉我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推崇出去,让整个社会呈现一个秩序的状态,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
一个人没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时,的确是做不到见微知著,也做不到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我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读的书比较少,我会简单的从字面上去理解。好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开始的时候,我会简单的去理解为天地是不爱万物的,把世间万物视为草做成的狗;统治者是不爱老百姓的,把百姓当做土狗一样贱踏。可能是时机,也可能是吸引力法则,有一天,偶然看到了一个视频,讲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一刻悟道了,用草做成刍狗用于祭祀,接受朝拜,给予其最大的尊荣,然后让它回到最初的本质,回归到了自然界化为淤泥,更护春。这里也说明推崇统治者给予老百姓尊荣、尊他、爱他。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者爱仁,得民心,得天下。这符合道。
论语一乡党篇的第十七章: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被烧了。首先问人有没有事,把人最大的尊崇尊荣放在。
又如论语一乡党篇第十九章:“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孔子病了,躺在床上,无法穿朝服,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把尊重放到最前面,这个礼仪。从礼仪两字,让我又想到另外两个字,那就是变通,也就是说,如何使到你和身边的人都能呈现出一个舒服和开心的状态,让人感到被尊重。所以说我们变通就是尊重,就是礼仪。
从今天的共读当中,我终于意识到以前的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的原地爆炸,原地发怒,其实这跟我见识和认知有关。和我的维度高度有关。当认知层面没达到一定高度时,处理事情就会简单粗暴。感恩向老师经常跟我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去观察吧,去反思吧。见天、见地、见众生、见自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有爱;因为懂得,所以感恩。感谢书友们的伴读!
世界因你而美丽,世界因你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