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状元这个词,相信大伙的思绪一下都会被牵回到中国古代去。科举考试,状元及第那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历朝历代从隋朝开始往后都有,而且往往都是那个朝代最出色的人才!中了状元的人一般都是平步青云,仕途一帆风顺,而且是光耀门楣。如果是寒门子弟考上了,那绝对是实现跨越阶层的最佳途径,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就是这么个意思。但是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的状元高中之后都能够体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这般风光,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状元从他考上就开始遭人非议,一生都过的坎坷离奇,他就是清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叫做刘春霖,咱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
首先,为什么说他从考上状元开始就遭人非议呢?那是因为有人说他并不是靠实力考上的,说他是因为父母名字取得好才中的状元,此话怎讲?按照当时大清的科考的条例,学子们必须闯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然后再中贡士,最后才能获得殿试的资格,而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然后再把前十名呈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亲自指定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郎。可是刘春霖考殿试那一年情况比较特殊,刚巧碰上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失败,光绪皇帝被幽禁在瀛台,所以殿试的前十名直接就送到了慈禧太后那里,由慈禧来钦点,问题也就出在这儿。据说当时是由八位大臣递上了一个黄绫包,里头放着十份按照名次排好的试卷,而当时慈禧翻开第一份卷子并不是刘春霖的,而是一位叫朱汝珍的考生的,对清末那段历史有些了解的人或许知道,慈禧对于珍这个字眼那是相当忌讳的,可以说是厌恶,原因就是由于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城的时候,慈禧在出逃之时派人把珍妃给推到井里给溺死了,之所以这么做呢除了珍妃处处跟自己不对付之外,还因为珍妃极力支持光绪变法夺权。总之慈禧看到这个考生朱汝珍的珍字就联想起了珍妃,接着再一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这个朱汝珍的籍贯居然是广州,在慈禧看来,广东人在当时都是闹事精,比如说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还有想要闹革命推翻清朝的孙中山那都是广东人,所以慈禧就认定广东人就是再有才华也不能用,直接把朱汝珍的卷子扔到一边拿起了第二张卷子。那么这第二张就是刘春霖的,看到这个名字慈禧当即眼前一亮“春霖春霖,春降甘霖”,正好那年赶上地方大旱,很需要甘霖普降来滋润,然后再往下一看,这刘春霖的籍贯是河间府肃宁人,河北人,肃宁,肃静安宁,这对于当时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来说是一个吉祥的兆头,接着慈禧就拿起了御笔,大笔一挥这刘春霖就成为了状元,而原本第一名的朱汝珍顺延成了第二名,榜眼。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状元的刘春霖能够不遭人非议吗?不少人都在暗地里嘲讽刘春霖,那么他到底有没有成为状元的实力呢?
上图就是部分刘春霖当年的殿试试卷,试卷总共有180.8厘米长,共计是2038个字,不仅卷面整洁,字体也是刚劲秀丽。要知道在《大清钦定科场条例》当中,有殿试一场书法重于策论的规定,也就是说字写的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试成绩,而刘春霖的馆阁体简直就像是我们现在的电脑打印出来的一般。不瞒您说,在刘春霖高中状元之前,他的字就已经很有名了,刘春霖临摹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在清朝末年是一份非常畅销的字帖,甚至畅销到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当时享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在字上至少这个状元他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光字写的漂亮也不行啊,考策论跟咱们现在写议论文差不多,肚子里得有料,那么刘春霖的想法和思维能力怎么样呢?咱们看看当时光绪皇帝给出的题目,他要求考生们从教化,吏治,兵制,财政等方面来说一说应该如何应对世局变化?针对这个题目,刘春霖在考卷当中做了如下的阐述:第一,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想要维护统治应反对空谈奉承。第二,整顿吏治要以整顿地方官为重点。第三,刘春霖主张效法西方,重视军事,整饬军队,也要加强对士兵的文化教育。第四是理财方面,他认为节流不如开源之尤要,而开源就是要振兴实业,扩充商务,最后刘春霖还提出来,说自古以来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除了字漂亮,策论也是有理有据,很有见地,可见刘春霖绝不仅仅是因为名字,而是靠实力得到了慈禧的赏识成为了状元的。当然,不单单是因为字和文笔好能够证明他是一个状元之才,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他完全当得起中国最后一位状元这个名头,那么具体发生了什么呢?请看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