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领域,我们几乎都能找到小众打败大众的案例。
不管是李宇春,还是雷军的小米手机。
缩窄人群、提高强度这一策略的具体战术,首先是依靠小众人群,利用粉丝团的病毒传播效应覆盖更大的市场。
2005年的超级女声李宇春夺冠,轰动了整个娱乐圈。李宇春为什么能夺冠?《超级女声》给出的官方答案是因为来自于玉米(李宇春的粉丝)们的热爱,他们自发的组织拉票,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严密的组织。并且有不可思议的投票方式,比如说玉米们打车,会塞给司机10元钱,然后把手机借过来投票。
李宇春的目标客户群体是谁?玉米们为什么为她疯狂拉票?需求是什么?有人总结,粉丝疯狂为李宇春拉票是因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把李宇春送上冠军宝座,已经成为所有玉米的梦想。
但是为偶像不计一切的付出,这是刚需吗?对玉米们来说,是。结果,李宇春被一群小众粉丝推动着,逐步走进了大众音乐市场。
小众打败大众的本质是竞争战略中的细分客群差异化战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效地发现小众需求,聚集小众人群,并最终从小众走向大众,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往往是基于切身之痛。
在传统线下时代,划分客户的基本方式是地域,这时,小众人群会淹没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很难找到客户;但互联网时代,一方面人群之间的多维链接产生了大量的长尾社区,其中聚集着各种小众人群;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情感、需求标签反向吸引客户,聚集粉丝。
以雷军打造的小米手机为例,小米1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这是一个定位小众粉丝社群的标准打法;小米3的口号是“小米手机·青春篇”,这是一个定位校园年轻人群的标准打法,比发烧友大,比大众小,依然是一个亚文化群体;到了小米 4,口号是“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这就已经从一个小众的情感标签,走向了大众的情感标签。
再举一个例子:最近互联网上非常火爆的销售培训是一个名为蓝小雨冠军销售的培训,学费据我了解在7000左右,并且是从一期300人,2500块钱的学费升到现在一期1800人。对于网络培训,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这位“蓝小雨”先生?因为他对学员的定位是一群迷茫的大学生,毕业几年一事无成的小职员,这是一个小众的需求,跟社会大众需求非常接近的。但是急于改变的人们往往需求更为强烈!
类似于这样的打法,都有两个前提:一是小众刚需能够拓展到大众非刚需,也就是小众需求与大众需求非常的贴近和一致。二是利用小众粉丝团的力量形成病毒式营销,制造流行风潮。
我们回到房地产销售来讲,如今的房地产销售已经形成了实体楼盘与互联网相结合!我想现在买房子很少会在盲目的相信身边朋友,都会在软件或者百度上查看一番。那么,我们的房子是如何定位的呢?房子本身的开发商是否可以做文章?是否可以利用社区聚集流量来卖房子?
其实,这个说起来就太远了,但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下房地产互联网销售的一些模式和基建设置,比如苏南万科的项目VC小镇等很多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