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一的灵感大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谈大卫芬奇电影《返老还童》
四年之前第一次观影《返老还童》,倍感电影艺术可以让我体验不同的人生。四年之后,带着更多的对电影和编剧专业的理解重新观看这部称为经典的电影作品,自然不同于原来。《返老还童》自然相似于其他的经典奥斯卡获奖电影一样满载着光环,粗略的查了一下,大卫芬奇的电影《返老还童》在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中获得一百多项获奖提名,这标注着这部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很多方面都是相当有建树的。没错,没有人能说那部电影是无以复加的好或者无以复加的差劲,《返老还童》亦是如此。有的时候一部电影的一个闪光点过于耀眼就容易掩盖电影一些极为细小的瑕疵。
《返老还童》极为准确的概括了电影的内容,但我依旧认为电影的直译《本杰明.巴顿》更为合适。 因为在一个专业编剧来看,一个故事的成败虽然也关系到故事情节是否精彩,但能否塑造好一个像样的人物才是最为让编剧重视的标准。
《返老还童》的“百分之一的灵感”
电影最为吸引人的莫过于与主人公本杰明巴顿是一个“逆生长”人,平凡人的生命结束于年老,本杰明的生命则开始于老年。单单是这样的设定就足以提起观众的胃口了。也就是说如果把电影看做是天才的话,这个点无疑就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也就是说,本杰明巴顿的不平凡的一生到底是怎样度过的,就是吸引观众继续观影的悬念,这个悬念贯穿影片。在文章开头也说过了,这个闪光点太过于耀眼,容易掩盖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不得不说,这个支撑电影的“灵感”是要大于编剧在其他编剧元素上所付出的“汗水”的。
“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同样有瑕疵
电影根据小说改编而来,原本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电影把它升华到了谈论人生生死的一个高度上来。主题有所升华,但是在手法上却依旧存在漏洞。比如明显感觉电影容量太大,有的细节没有做到完美。毕竟一个人的一生想要用两个小时的电影交代清楚实在太难。在影片中,本杰明巴顿和黛西经历波折之在一起的原因只是用一个简单的拥抱就解决了,本杰明离开自己的女儿只是不想成为黛西和孩子的累赘。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一定存在,但要放在电影里,恐怕很难让人信服。
虽然找了电影不少的瑕疵,但是,用光满掩盖瑕疵也不失为一种极其聪明的办法,何况这闪光点那么感人至深,熠熠生辉呢。
战争的创伤
——读到《太阳照常升起》
原来从未读过海明威的作品,这次把《太阳照常升起》作为第一部了解海明威的文学作品,不知道是否选对了书。
说实话,我觉得自己还没有牛到可以分析名家的作品的境界,以下的一点观点,就做一家之言吧。
主题方面,都说是阐述战争对于人的创伤。怎么说呢,的确,在战争后人们的思想,生活,状态一定会受到影响,但是人终究是人,无论是否遇到灾难,都是一样的,只是极端的情境下,人性更容易张扬出来罢了。
人物方面吧,作者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小说,最让我深刻的是应该是科恩。科恩似乎是个小说中“带黑帽子”的“反派”。但是,又回到主题上来,战争让这个幻想家成为一个笑话式的人物。说来讽刺,若是没有战争,他就是人们眼中的“正常人”了。
战争的创伤?都是战争的创伤。